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多情自古伤离别——谈古诗中的别离意象
多情自古伤离别——谈古诗中的别离意象
福建漳州芗城中学朱向青
——谈古诗中的别离意象
在中国诗坛上,送别诗一直是诗家的重要题材
黯然销魂者, 唯 而已矣!
——江淹《别赋》
作为至情至性的 诗人,面临与挚友 分别时,心中总会 产生一种不吐不快 的激情。
这种激情往 往借助某些具 有特定情感内 涵的意象得以 生发,这些意 象被不断袭用 来表达离别的 情感。
二、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
寄寓一种美好的生活愿望。
乡间人们大 量种植梧桐, 或点缀于庭 前院后,或 栽种于道路 两旁以期好 运常在。
三、梧桐相待老,鸳鸯合双死——
比喻忠贞的爱情。
❖ 常见的爱情意象主要有鸳鸯、 ❖ “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旁。
鹧鸪、画眉、燕子、凤凰、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别
离
一、折柳赠别
二、芳草惜别
意
象
长亭 古典文学别离意象之三: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
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
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
语凝噎。
-柳永《雨霖铃》
?
-王实甫 《长亭送别》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李白《菩萨蛮》
《劳劳亭》
-李白
天下伤心处, 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 不遣柳条青。
骨、雄壮之气,这正是此词的不同凡响处。
❖ 从美学意义上说,别离词那哀婉、愁苦 的主旋律似乎属于阴柔之美,雄健、昂 扬的变奏曲则似乎属于阳刚之美。
❖ 它们表现为不同的审美类型,都能产生 强烈而持久的美感效应.
❖ 前者的哀婉与愁苦,显示了对生命中 的缺憾的被动的消极的喟叹;
❖ 后者的刚健与昂扬,则表现了对生命 中的缺憾的主动的积极的挑战——
“我有阳关君未闻, 若闻亦应愁煞人”
--白居易
“旧人唯有何戡在, 更与殷勤唱渭城”
--刘禹锡《与歌者何戡》
劳歌一曲解行舟, 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 满天风雨下西楼
—许浑《谢亭送别》
别
离
一、折柳赠别 二、芳草惜别 三、长亭饯别 四、歧路歌别
意
象
古典文学别离 意象之五
酒
饮酒送别是一种起源更早、且具有更大的普遍性和覆 盖面的习俗。古籍中经常提到的“祖送”、“祖席”、 “祖帐”、“祖筵”、“祖饯”等,都是对这一习俗的雅 化的异称。
有的兼用水、草、 南浦,如明代黄周星的 《满庭芳》:“新绿方浓, 残红尽落,多情正自凝眸。 不堪南浦,又复送归舟。 便请江郎作赋,也难写别 恨离愁。消魂久,斜阳芳 草,天际水悠悠。
杜 牧
离别作为一种永恒的存在,自人类 诞生之日以来的漫长岁月里,就一直是 文学、音乐以及戏曲表达的一个恒久主 题。
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白居易
阳光下翠绿的野草一路蔓延连接着荒城。又要送走了那出 门远行的友人,萋萋的芳草就象我们依依不绝的别情。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李煜《清平乐》
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比喻离别的愁绪,让人 看到离情的生生不息。
柳 古典文学别离意象之一:
蕴蓄的离思最深
“柳”者,留也。
长条故惹行客, 似牵衣带话, 别情无极。
—周邦彦《六丑》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诗经 采薇》 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刘禹锡《杨柳枝词》
灞陵桥
《三辅黄图》卷六云:“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折柳赠别”。
惜别之情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这段几乎家喻户晓的名言出自苏轼的《水调歌头》。 它以月之圆缺比喻人之离合,兼具诗情与哲理,曾激起古往 今来多少离人的强烈共鸣!
别
一、折柳赠别 二、芳草惜别 三、长亭饯别 四、歧路歌别
意
离
五、饮酒劝别 六、挥泪泣别 七、以水喻别 八、借月咏别
诚挚的劝解
深情的慰勉
柔情似水, 佳期如梦,忍 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 时,又岂在朝 朝暮暮.
-秦观《鹊桥仙》
刚劲、雄壮
梦绕神州路。怅秋风、连营画角, 故宫离黍。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 流乱注?聚万落千村狐兔。天意从来 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难诉。更南浦, 送君去。
凉生岸柳催残暑。耿斜河、疏星 淡月,断云微度。万里江山知何处? 回首对床夜语。雁不到、书成谁与?
红豆、比翼鸟、连理枝和梧 桐等。
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
❖ 青干绿叶、枝干扶疏的梧桐 则是伉俪好合的象征。相传
❖ -------在这神话般的凄美叙
梧桐雌雄异株,梧为雄,桐 述中,以梧桐松柏的枝繁叶
为雌,同生同老,同生同死。 茂相互交通来象征男女主人
因此,我国民间便有了以梧 公至死不渝的爱情,同时也
高拂危楼低拂尘, 思量却是无情树,
灞桥攀折一何频。 不解迎人只送人。 ——裴悦《柳》
别
离
一、折柳赠别
意
象
古典文学别离意象之二: 芳草
❖ 在唐宋诗词中,漫漫无边际的离离芳草 寄托了多少文人的别情离绪、思旧念旧 之情。
送
别 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别
一、折柳赠别 二、芳草惜别 三、长亭饯别 四、歧路歌别
离
五、饮酒劝别 六、挥泪泣别
意
象
水 古典文学别离意象之七:
水的纤柔,象征着离情的缠绵; 水的悠长,象征着离思的绵邈。日日思君不见君, 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 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 定不负相思意!
五、人生愁恨何能免——象征凄凉悲伤
的离愁之苦。
❖ 1、同心而离居,忧 ❖ 2、夕阳西下,断肠
伤以终老—离人之
人在天涯—思乡之愁
愁
❖ 梧桐昨夜西风急。
❖ “梧桐树,三更雨,不 道离愁正苦,一叶叶,
淡月朦胧,好梦频惊, 何处高楼雁一声?
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井桐一叶做秋
❖ 一声梧桐一声秋,一 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 梦三更后。 (以梧桐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劝君更进一杯酒”, 既有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 也有对友人处境与心态的 深刻体察,同时还寓有前 途珍重的恳切祝愿。
酒之所以被后代作家 一再袭用为别离诗词的意
象之一,王维此句功莫 大焉!
别
一、折柳赠别 二、芳草惜别 三、长亭饯别 四、歧路歌别
离
五、饮酒劝别
意
象
古 典 文 学 别 离 意 象 之
❖ 有陆上的送别之 地,就有水边的 送别之所 。
❖ 如“南浦”,由 于长期的民族文 化浸染,南浦已 成为水边送别之 地的一个专名了。
与子交手兮东行, 送美人兮南浦。
-屈原《九歌 河伯》
春草碧色,春水渌波, 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江淹《别赋》
别
离
一、折柳赠别
二、芳草惜别
三、长亭饯别
意
象
歧路 古典文学别离意象之四:
声。谁念客身轻似叶, 千里飘零 (写了飘零 之苦的深若翰海 )
夜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
❖ 3、孤舟一系故园心— —离国之愁
❖ 无言独上西楼,月 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 清秋。 剪不断,理还 乱,是离愁,别是一般 滋味在心头。”
❖ 古典诗词的意象 往往不是单独存在的。 因此,我们在解读 “梧桐”这一意象的 时候,必须把它放在 整首诗词里并结合其 它意象,把握整体意 境。只有这样,才能 更好地解读这一具有 丰富审美文化内蕴的 传统意象。
象
“柳”、“水”、“酒”、“月”、 “泪”、“草”、“长亭”、“灞桥”等别离主 题赖以生发的意象,往往被作家们交织在同一首 作品中,共同负起烘托、渲染或写照、象征离愁
有的兼用月、泪,如晚唐韦庄的 《女冠子》:“四月十七,正是去年 今日。别君时,忍泪佯低面,含羞半 敛眉,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除 却天边月,没人知”。
与其说离别之愁是古人留下的深深 印记,不如说是古人把人皆有之的离别 悲情化。
别离词大多涂抹着感伤的色彩,弥漫着 悲剧的气氛,但并不是所有的别离词都一味 作哀婉语、愁苦态。
正如即使在乌云布满天空时, 偶而也能看到一抹透过云隙的阳光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 怨相尔汝?举大白,听金缕。
-张元干《贺新郎》
我们听到的不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柳永《雨霖铃》)的凄惨之音,也不是“动离忧,泪 难收”(秦观《江城子》)的哀怨之语,而是“目尽青 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的金石之声——
古往今来,有多少爱国者报国无门,却心志不灰, 我们既然怀着生死不渝的报国之心,又岂肯像一般的小 儿女那样计较个人的恩怨得失呢?于别离时不掩刚劲之
桐来暗示男女之间海枯石烂 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
的忠贞爱情。
盼和追求。
四、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半 飞——象征丧偶。
❖ 因梧桐落叶早,民间便有了“梧桐一叶落, 天下尽知秋”的说法。古人深受“天人合一, 物我相通”的儒家传统观念的影响,由物及 人,见梧叶飘零,自然而然地联想到生命的 终结。这样一来,在古典诗词中我们会常常 发现以梧桐(或死或叶落)来象征爱情的零 落,伴侣的“逐水东流”这一文化内蕴也就 不足为怪了。
李白《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严维《丹阳送韦参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