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实验七读褶皱区地质图.ppt

实验七读褶皱区地质图.ppt

实验七 读褶皱区地质图 并作构造横剖面图
1
一、目的要求
1、巩固所学褶皱知识,学会在图上确定背斜、 向斜及褶皱组合型式,描述褶皱要素;
2、学会编制构造横剖面图。
二、实习用具
三角板、量角器、铅笔、厘米方格纸。
2
三、内容说明
(一)读褶皱区地质图
认真弄清地层顺序和接触关系,这是分析褶皱 的基础。
确定背斜、向斜或其它褶皱形态,进而分析单 个褶皱形态特征及类型。
绘出地形剖面。
13
绘地质剖面:将剖面线切过的地质界线的交点 和褶皱轴迹的位置投影到地形剖面上。作地质剖面 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剖面切过不整合界线,应先画不整合面以上 的地层和构造,然后再画不整合面以下的地层和构 造,被不整合面所掩盖的地质界线,可顺其走向延 至剖面线上(如下图中的m点),再将该点投影到剖面 中的不整合面上,从此点绘出其界面。
判断轴面产状:对于等斜褶皱,褶皱轴面产状与 两翼产状基本一致。
对于两翼产状不等的倾斜褶皱或倒转褶皱,无论 是背斜或是向斜,轴面大致都与倾斜较缓的一翼的倾 斜方向近于一致,但倾角则常大于缓翼的倾角。
5
枢纽产状和轴迹的认识:褶皱枢纽水平,两翼 倾角变化不大,在地形起伏不大时,两翼地质界线 表现为基本沿走向方向延伸;
如果褶皱枢纽是倾伏的,则表现为两翼走向不 平行,而呈弧形转折,地质界线随之弯曲。轴面直 立或陡倾斜的倾伏褶皱在地形较平缓情况下,背斜 部分的弧形弯曲的凸面指向倾伏方向,向斜则相反。 从核部宽度变化上也能反映出枢纽的产状及倾伏方 向,核部变窄或闭合尖灭的方向,是背斜倾伏的方 向。
通过褶皱各层转折端点的联线,即为轴迹,它 的长度反映了褶曲的大小。
6
7

转折端形态的认识:在地形较平缓的情况下, 轴面直立或陡倾斜的倾伏褶皱,地质图上褶皱倾 伏端的地层界线弯曲形态,大致反映了褶皱在剖 面上的转折端的形态。
因此,可以根据中小比例尺地质图上的岩层 转折端形态,大致判断褶皱是尖棱形、浑圆形或 箱形褶皱。
8
9
单个褶皱形态的描述:褶皱名称(地名+褶皱
2.剖面切过断层线时,先画断层,然后再画断 层两侧的地层和构造。
3.绘褶皱构造,应从褶皱核部开始,再画两翼, 并注意表现出次级褶皱。
14
15
4.剖面斜交地层走向时,应将其倾角换算成剖 面方向的视倾角画在剖面上。如剖面切的地点无岩 层产状数值,可根据同翼邻近的产状来画。
5.褶皱同一翼的相邻岩层产状相差较大,上下 岩层又是整合关系,这只是岩层倾角局部变陡或变 缓造成的,可根据两翼同一岩层厚度保持不变的前 提,按其厚度而将较陡和较缓的岩层向深部加以修 正,使之逐步与主要产状一致。
11
12
(二)绘制褶皱地区构造横剖面图
分析图区地形和构造特征:分析岩层界线的弯 曲和褶皱核部地层出露的宽窄与地形起伏和岩层产 状的关系。
选择剖面线:剖面线应尽可能垂直褶皱轴迹方 向,并通过全区主要褶皱构造。
在剖面线上用铅笔标出背斜(如“∧”)和向 斜(如“∨”)的位置。对剖面附近的次级褶皱沿 其轴迹线与剖面相交处,亦标出相应的位置。
19
20
The end!
21
类型);地理位置及其所在区域构造部位;分布延 伸情况;核部位置及组成地层;两翼地层产状及转 折端形态;褶皱及枢纽产状;次级褶皱分布及特征 及褶皱被断层或侵入岩体破坏情况等。
例子:“大两会背斜” 位于汉王山复式向斜南端,西起于彭家沟,往 东经大两会,于王家坪倾伏,长约49km;背斜走 向近东——西,开阔褶皱,两翼地层倾角约50- 60°;枢纽具波状起伏,倾伏角约3-15°。核部 在大两会一带出露寒武系,两翼依次为奥陶系至三 叠系岩层。在东、西两端枢纽倾伏处,次级褶皱发 育,成指状分支,延伸不远,一般达8-9km,随 主褶皱一起逐渐倾伏消失。
分析褶皱在平面上的组合特征及分布规律。
3
1、对单个褶皱形态的认识和分析 区分背斜和向斜:横过褶皱核部,注意两侧 岩层分布情况,在老岩层两侧依次对称地排列着 较新岩层者为背斜;在新岩层两侧依次对称排列 着老岩层者为向斜。
4
确定两翼产状:如果地质图上标有产状符号,可 以直接认识两翼产状及变化情况。
在缺少产状符号的情况下,可以根据同一岩层出 露的宽度差异,定性地比较两翼倾角大小。
10
2、褶皱组合型式的认识 从褶皱轴迹排列的状况,确定褶皱的组合型 式,如平行褶皱、雁列式、分枝状、帚状、弧形。 剖面上的组合特征,如隔档式、隔槽式、复 背斜、复向斜。
3、褶皱形成时代的确定 主要根据地层间的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来确 定。在不整合面以下的最新地层时代之后,不整 合面以上的最老地层时代之前。
16
17
6.转折端形态的恢复:轴面直立或近于直立的 褶皱,转折端的形态与平面上的倾伏端表现的形态 大致相似。在绘转折端时,可根据枢纽倾伏角作纵 剖面,求出剖面上该层面枢纽埋藏深度,然后按该 层面两翼产状及枢纽点的位置作内切圆弧。
18
四、作业
1、分析暮云岭地区地质图中褶皱形态和形成 时代;
2、选择区内一主要褶皱进行文字描述; 3、绘制图中A-B剖面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