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

浅析《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

学号:************浅析《聊斋志异》中书生形象专业名称:汉语言文学年级班别:2010级*名:***指导教师:***2014年4月目录内容摘要 (3)前言 (3)一、《聊斋志异》中的书生世界 (4)书生现实世界的处境书生精神世界的坚守书生精神世界的堕落二、蒲松龄与书生形象的联系 (7)蒲松龄的人生境遇与书生形象蒲松龄的创作动机与书生形象三、书生形象的塑造方法 (8)故事情节的奇幻化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人物形象的对比化结语 (10)参考文献 (11)致谢 (11)浅析《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摘要:《聊斋志异》是中国古代文言短片小说中一座屹立的高峰。

书中塑造一系列生动的形象,有鬼怪、有妖仙、有书生、有农民、有道人僧侣。

一直以来,人们对其中的各种奇闻怪事,狐妖花精印象最深,但其中的“书生”群体,也是极具代表性,他们才是蒲松龄创作的重点,这些“书生”传达了蒲松龄追求仕途而又不得的苦闷,也从不同视角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以及科举制度的弊端。

本文将联系蒲松龄的一生境遇,浅析一下书中书生形象以及那个时代特有的科举意识,从而有助于大家对像蒲松龄这样古代知识分子所遭受不同际遇的认识。

关键词:蒲松龄;《聊斋志异》;科举制度;书生形象;写作手法The Scholar Image Analyses "Liao Zhai Zhi Yi"Abstract:"liao zhai zhi yi" the ancient Chinese classical Chinese short story standing in the peak. Shaping a series of vivid image in the book, ghost, demon fairy road flyover, scholar, farmers and monks. For a long time, people of all kinds of strange news, fox demon flower essences impressed, but the "scholar" group, is also very representative, they are pu songling created a key, convey the "scholar" pu song-ling pursuing official career and shall not be depressed, also from a different perspective to reveal the darkness of society at that time as well as the disadvantages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Will contact pu songling life situation,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books in the scholar image and the imperial consciousness of that age, to help everyone to like pu song-ling diference suffered by ancient intellectuals.Key Words:pu songling ;"liao zhai zhi yi" ;Scholar image technique;writing techniques前言《聊斋志异》是一部具有独特思想风貌和艺术风格的文言短篇小说,文中的人物主要是以书生官吏及狐仙鬼神为主,其中的“书生”形象各异,他们有的敢于为爱痴狂,有的敢于直面强权,有的沉迷酒色,有的忘恩负义,有的痴迷科举。

这些书生既有温文尔雅的一面,也有甘于沉沦的一面。

每一个书生形象都塑造得栩栩如生,具有独特的社会意义。

性格决定命运,作品中的书生形象之所以会各有不同,是因为他们性格上的差异。

有些是对社会现实的不满,有些是为自己怀才不遇而感到不平,还有一些是对贪官污吏的强烈反抗,整个作品带有强烈的时代气息与反映封建社会现状的特征。

所以对《聊斋》中书生这一形象的理解与把握,对了解蒲松龄这个人物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一、《聊斋志异》中的书生世界《聊斋志异》中的书生总结起来主要有一下几种特征:(一)在书中的现实世界里,书生多地位低下,家境贫寒,却具有严重的科举情结。

《聊斋志异》书中的书生虽然出身贫寒,但他们学习刻苦努力,有着孜孜以求的上进精神。

考取功名,成了他们生命的终极追求。

我们把它称做“科举情结”。

叶生(《叶生》)生活贫困得连灯火钱也需别人接济;张介受(《青梅》)家里十分贫穷,没有多少财产;申氏(《申氏》)家里火也没有,夫妻相望,无以为计;穆生(《丑狐》)家里清贫,冬天穿的衣服都没有[1]。

这些书生的生存都面临着难题,然而却仍沉迷科举,渴望功名。

《聊斋志异》开篇之作《考城隍》中便流露出作者对科举的幻想,吏人竟在梦中“持牒牵马,力邀赴试”[2],因负有才学且有一颗为善之心,宋公得以录为河南城隍一职。

《叶生》中的叶生才华横溢,擅长吟诗作赋,但是怀才不遇,后来得到了丁公的帮助,死后魂魄跟随丁公,并帮助他的儿子考取功名,当叶生回到家乡时,才发现自己是已死之人。

一个已死之人仍热衷于科举,我们可以看出叶生一方面是为了报答知遇之恩,另一方面也是借丁公之子完成自己考取功名的幻想。

《书痴》中主人公郎玉柱爱书成瘾,家里贫困,也不舍得卖书;他日夜读书,严寒酷暑仍不间断;不懂礼节人情世故;更不懂夫妻之事,这些荒谬的事迹夸张的表现了郎玉柱的沉迷四书五经的痴。

《于去恶》中的于去恶和方子晋也是十分典型的鬼书生形象,生前皆科举不顺,死后两人到达阴间仍参加科举考试,希望在阴间求个一官半职。

[3]这些文章批判了封建科举制度,深刻剖析了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灵魂的禁锢与腐蚀。

对科举考试迷信和顶礼膜拜,使书生的生活重点只有四书五经,这些封建礼教的镣铐捆绑住书生们的身心并侵害着书生们,他们一心朝着被上层官僚体系认可的科举仕途的方向去努力。

(二)在书中的精神世界里,有着“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儒家传统精神的坚守。

首先是“孝”,所谓“父子之道,天性也”《聊斋》中的书生不仅要面对着日趋窘迫的生计问题和低下的社会地位,而且在科举的道路上坎坷而行。

但他们在“孝”的精神世界散发出强烈的人格魅力。

《乐仲》里的乐仲,母亲在生病的时候想吃肉,他十分着急又得不到肉,于是便“割左股献之”,以自己的大腿肉来让母亲吃。

《钟生》里的钟生,应济南乡试,遇到一位道士,道士告诉“他子福命至薄,然今科乡举可望。

但荣归后,恐不复见尊堂矣”(《聊斋志异》卷八)钟生说:“母死不见,且不可复为人”(《聊斋志异》卷八)[2]钟生在科举进仕与事亲中毅然选择了事亲。

《小梅》中的王慕贞帮助一个老妇,面对老妇儿子的感谢,只说了句“无他,怜汝母老耳”[3]。

其次是“忠”,所谓“忠”对爱情的忠贞不渝,《阿宝》中孙子楚就是千古情痴代表。

他仅因心仪女子的一句戏言,便决然以斧自断其指,及至亲见阿宝,而后变成魂魄,附鹦鹉之身飞到爱人身边,最终是有情人终成眷属。

而“士为知己者死”的知己至情在《连城》中体现的淋淋尽致。

《连城》中乔生与连城产生了共鸣,为了给连城治病将自己的心头肉给连城医治,然终不得连城,连城也郁郁而亡,乔竟然伤心而绝,魂随连城而去。

最终感动阴司完成了婚姻,这种为情而死,为知己而死的精神,已经超出一般意义的爱情。

《连城》是一曲“知己”之恋的赞歌[4]。

再次是“勇”,孟子说过“威武不能屈”,《聊斋志异》中也有不少书生面对强权不屈服、豪放自纵,表现出狂的一面。

出现的篇目主要是《席方平》、《吴令》、《狂生》、《鸮鸟》、《向果》。

这几篇虽然篇幅短小,情节简单,作者仅仅通过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或者几件小事,便能将狂生笑傲权贵的豪放之气和嫉恶如仇的一腔嫉世豪气表现的淋淋尽致[5]。

狂生藐视权贵不仅赞扬了狂生的不屈服权贵,而且讽刺了官场社会的黑暗。

(三)在书中的精神世界里,同样也有不知进取,沉迷女色的道德沦丧。

那些坚守着儒家传统精神的书生值得我们去赞扬,值得我们发扬光大,然而并非所有的《聊斋》书生都坚守着儒家传统道德伦理的完美,遵循着自己精神世界的纯洁。

受到现实因素的影响,也有一些道德的沦丧的书生值得我们去批判,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第一,渴望得到情欲的满足,生活糜烂,沉迷女色。

第二,沉迷功名利禄,贪图享乐,不学无术。

第三,得志忘形,忘恩负义,残忍无道[6]。

如风流成性,贪图女色的代表作《韦公子》,书中的韦公子是个进士,但是这个人风流成性,道德败坏,生性爱嫖娼,连自己的女儿和儿子都不放过。

《嘉平公子》中的嘉平公子就是不学无术的代表,不仅不解吟诗作赋,而且错字连篇。

以《丑狐》中穆生为代表的形象表现出了读书人贪图金钱美色、见异思迁、不思进取的思想。

二、蒲松龄与书生形象的联系在《聊斋》中形形色色的书生中,蒲松龄的自我形象我们可以随处可见,少年得志,中年仕途坎坷,老年穷困潦倒,正是蒲松龄和他笔下书生的共同特点。

书中的书生对科举情结的狂热追也和对待知己情结的渴望,这都是作者在那个时候真实的内心写照。

(一)一生遭尽揶揄笑——蒲松龄人生境遇与书生形象蒲松龄(公元1640——1715年)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蒲松龄的一生是平淡而寻常的,有着一个封建社会落魄分子的鲜明个性和这种知识分子所共有的特点。

1658年,19岁的蒲松龄“初应童子试,既以县,府,道三个第一补博士弟子员,文名籍籍诸生间”且“大为文宗师施禺山先生所称赞”[7]20岁时,蒲松龄与同乡好友李希梅、张笃庆等人结成了“郢中社”。

此时的蒲松龄可谓少年得意,对未来满怀信心。

30岁之前的蒲松龄整体心态是积极向上的,对前途踌躇满志。

虽然这个时期还没有开始创作《聊斋志异》,但是在作品中还是有所体现的。

如《素秋》中的恂生,《青娥》中的霍恒,《司文郎》中的王生,《婴宁》中的王子服等等都是少年得志,极有才气[8]。

这段时期作者与李希梅、张笃庆等人的文字之交对彼此间思想、性格、学识也产生了影响[8]。

如书中的书生经常结社论诗,互相唱和,正是作者与朋友间快乐时光的体现。

与前半生得积极向上相比,后半生比较悲苦压抑。

1670——1671年之间,蒲松龄在孙惠府上做幕僚,这时的蒲松龄心态慢慢发生了变化,由于少年得志,而这个时期考试屡战屡败,作者心中不时发出孤愤之音。

1672年面对生活境遇的每况愈下,蒲松龄开始了在毕际有家几十年的坐馆生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