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医古文知识2005/4□张苇航 何新慧 上海中医药大学 (上海 201203)Ha r m o n y i n P h i l o s o p h y a n d H a r m o n y i n T r a d i t i o n a l C h i n e s e M e d i c i n e哲学之『和』与中医之『和』摘要:探讨中国传统哲学中“和”的涵义,认为其来源于《易经》,对中医学的治疗目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和”在一定程度上充分体现了中医的特色。
随着时代的发展,致病因素日益复杂,导致医疗模式的转换和治疗的个体化,使得“和”这一治疗精神重新被重视,其代表的治疗方法也将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中医学;传统哲学;和;和法中图分类号:G 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342(2005)04-0004-04 “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指导思想之一,又被称作“太和”或“中和”,张岱年将其列为中国古代哲学的最高范畴之一[1],它对于中国传统的认识论和科学发展都有着广泛的影响。
中医学作为在中国古代哲学指导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科学体系,其治疗目的、治疗原则和方法无不深刻体现了“和”这一哲学思想。
一、“和”字的本义 “和”在《说文解字》中原有两种写法:一为“和(或作咊),相应也。
从口,禾声。
”指歌唱的相互应和。
另一种为“,调也。
从龠,禾声。
”段玉裁注曰:“此与口部和音同义别。
”[2]原指乐器之间的相互配合协调。
可见,“和”的本义与声乐相关,包涵有不同事物之间达成相互和谐关系的含义。
在此基础上,又有适中、恰到好处的意思,如《周礼・天官・大司徒》道:“一曰六德:知、仁、圣、义、忠、和。
”郑玄注曰:“和,不刚不柔。
”[3]即是此义。
再由此引申出和顺、平和、融洽、调和等多个义项。
目前,“和”字的五种读音,数十种义项基本不超出以上范围。
二、“和”的哲学内涵 1.“和”之渊源 “和”在传统哲学中的记载可上溯到《尚书》和《周易》。
《尚书》中多次出现“和”字,如《尧典》有“协和万邦”、“律和声”,《多方》有“自作不知,尔惟和哉”、“不克敬于和”等记载,可见已将“和”作为一种和谐安定的状态,也是天下太平的体现[4]。
《周易》中的“和”主要作为一种自然界至高的和谐状态解,《周易・乾第一》的彖辞说:“乾道变化,各正性命。
保合太和,乃利贞。
”即指在乾阳之气化生万物的变化过程中,能够达成高度和谐的状态,则万物生长成熟,族类蕃衍。
这种状态是通过阴阳之间的动态平衡来实现的,变是主要的哲学原则,易卦以言象为务,而万物之象,就是以变为主,而变因动而起,所以易卦的六爻,就是以动为效,六爻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如果对应的两个爻一为阴一为阳,则谓之“有应”,也称“和”,那么不管这两个爻当不当位,一般而言是不会有灾难的。
此外,《周易・噬嗑第二十一》虽未明确提到“和”字,但其卦之义震下离上,取阴阳相济、刚柔相交,如同牙齿咬合一样,钱钟书先生认为此喻一对矛盾的相反相成,也隐含了“和”的另一层含义[5]。
2.先秦诸子论“和” “和”作为哲学范畴,当确立于先秦,并与儒家之“中庸”思想关系密切。
但细究其义,可发现“和”包含了相反相成、相从相应、阴阳交通等多重意思。
并且随环境条件不同,其强调的哲学侧重点亦不同,或言其异,或言其同,或言其动而化。
(1)相反相成之谓和从“和”的本义看,包含了相反相成之义。
在春秋时代,有所谓“和同之辨”。
如《左传・昭公二十年》:“公曰:和与同异乎?(晏婴)对曰:异。
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
君子食之,以平其心。
君臣亦然……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6]又如《国语・郑语》记载西周末年周太史史伯云:“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
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
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务和同也。
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
”[7]《论语・子路》也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8]从以上的记述,我们可以看出:首先,“和”与“同”有着本质的区别,即“和”是不同性质事物的统一体,而“同”是完全的一致。
“和”是动态的,互相作用的,不停发展的;而“同”是静态的,不同的事物之间没有相互作用或处在依附状态,是有碍于发展的。
所以,“和”被推崇而“同”被摒弃。
其次,在儒学早期的记载中,“和”中不同的因素被强调,因为,只有“不同”,才能推动事物不断运动以达到“平和”的状态,最终达到进步。
(2)相从相应之谓和最早强调不同事物的顺应关系而成其“和”的是道家,《老子・五十六章》说:“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9]在《老子》“无为”思想之下,“和”与“同”对立的观点逐渐被忽视。
以后,“和”更多地被解为“无冲突”,并与儒家的中庸之道相结合,《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10]这里讲的“道”,是指事物运动变化的普遍规律,其中包含了事物的本体和事物运动变化的度。
“道”的体是“中”,“道”的用是“和”,即如《汉书・公孙弘传》所云:“心和则气和,气和则形和,形和则声和,声和则天地之和应矣。
”[11]“和”在此是顺应、和谐,以达到不偏不倚之意,已经不再强调多样性的统一了。
“和”的内涵重心的转变标志着哲学思想从百家争鸣向儒家大一统的过渡。
(3)阴阳交通之为和先秦哲学也论述了“和”的状态形成的过程,主要体现在对阴阳二气的交感转化之中。
此种说法应以道家与阴阳家为代表。
《老子・四十二章》:“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9]《庄子・田子方》:“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出乎地,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
”[12]《淮南子・天文训》:“道日规始于一,一而不生,故分而为阴阳,阴阳合和而万物生。
”[13]皆是描述了阴阳之气会合而生物的情形。
通过气化而使天地阴阳交通相合,即是“和”的体现。
同样,人之生亦赖于这种“和气”,如《管子・内业第四十九》所言:“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和乃生,不和不生。
”[14]“和”不仅作为自然界的运动现象,也是人体的生命现象。
3.理学家对“和”的发挥“和”的哲学范畴在先秦时代已经形成,此后并无大的变化。
至宋代理学兴盛之时,才对其有了进一步的发挥,其代表人物是张载。
他将“和”的含义扩展到了极致。
将整个世界变化的总过程称之为医古文知识2005/45“太和”。
他说:“太和之谓道,中涵浮沉升降动静相感之性,是生缊相荡胜负屈申之始……散殊而可象为气,清通而不可象为神。
不如野马、缊,不足谓之太和。
”(《正蒙・太和》)王夫之在《张子正蒙注》中言:“太和,和之至也。
”[15]理学家认为,世上虽然存在着相反相争的情况,但在事物的变化过程中,相互的和谐是最主要的。
4.西方哲学中的类似观点值得注意的是,在与先秦同时期的古希腊,对于“和”或“和谐”同样有着类似的看法。
如毕达哥拉斯派强调“和谐”之美,从数学和声学角度研究“和谐”的客观基础,并将此理论扩展到建筑、雕刻、天文学等多个领域,同时也提出了人体是“小宇宙”的说法,将“和”的观念渗透入生理学和医学范畴。
但其后的赫拉克利特摈弃了毕达哥拉斯学派神秘主义的思想,提出“差异的东西相会合,从不同的因素产生最美的和谐,一切都起于斗争。
”强调了在变动和更新中趋向和谐这个反复的动态过程[16]。
赫拉克利特是朴素唯物主义哲学和辩证观点的代表人物,众所周知,其观念至今对于哲学和科学的研究有极大的影响。
从横向角度比较,“和”的含义在东方由强调“相反相成”转为“相从相应”,再成为自然界的极致状态。
而在西方,这个概念的转化似乎相反,由强调平衡和谐转为对立变动更新。
这应当值得我们作进一步的思考。
三、“和”的中医学含义 作为传统哲学和自然科学的交叉学科,中医学早期理论直接来源于哲学。
因此“和”在中医学中的含义继承了哲学的概念,并随着传统哲学的发展而演进。
1.“和”是中医治疗的目的 作为治疗目的的“和”主要来源于“相从相应”以及“阴阳交通”而形成和谐平衡状态这一含义。
如《黄帝内经》中多次出现的“和”,主要是指生理功能正常的状态,即人体的阴阳、气血、脏腑功能相互和谐正常。
如《灵枢・脉度篇》谓:“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辨五音矣。
”反之,“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
”(《素问・调经论》)。
明确指出了气血、阴阳、五脏功能的调顺和正常是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而“不和”导致疾病的产生。
所以,治疗的目的,就是通过各种手段来恢复“和”的状态,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说:“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
”[17~18] 2.“和”作为治疗原则和方法 与《黄帝内经》相比,《伤寒杂病论》是一本强调临床实践的医著。
书中除出现了少量的指人体正常的生理状态“和”,如“脉调和”、“口中和”、“胃气和”、“荣气和”等等,还提到了“卫气不共荣气谐和”、“和胃气”、“以温药和之”的说法,涉及的范围包括“和解”、“和胃(气)”和“和化痰饮”三个方面,初步体现了一种具体的治疗原则,也是后世“和法”正式形成的滥觞。
从另一角度分析,《伤寒杂病论》中已发展完善的方剂配伍原则正是对“和”的相反相成含义的最好体现。
中医从使用单味药到应用方剂配伍治疗疾病的发展,实际上即是相反相成的“和如羹焉”的发展,也是真正“和法”的雏形。
此外,其对“和胃气”的强调也延续了《国语》中“五行之中以土最为重要”的观点,与后世“重视脾胃”的治疗原则联系紧密。
[19~20] 3.“和”与“和法”的发展演化 在中医学的发展史上,“和”与“和法”的地位一直与儒家思想的地位密切相关。
作为指导思想,“和”的起伏并不太大,而作为具体治疗手段的“和法”却或隐或现。
自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立法遣方之后,晋唐时期,大型方书纷纷涌现,然而多以病为纲,述其病源症状,列其方药用法,如《肘后备急方》、《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等莫不如此,少有具体论及治法及组方者。
即使相反相成、寒热并用的配伍大量出现,主治、功用复杂的复方增多,但“和法”尚未成为明确的治法。
宋金元时期是理学的鼎盛时期,也是医学的蓬勃发展时期。
理学家对“和”的阐述和发挥直接推6 医古文知识2005/4动着“和法”的确立以及后世医家对“和法”的深入探讨。
如金代成无己提出“和解少阳”法,用小柴胡汤,标志着和法作为正式治法的形成[21]。
特别是明代张介宾将“和法”立为“八阵”之一,并倡“和其不和”之论,大大扩展了“和法”的应用范围,将作为治法的“和法”的理论范畴推向了极致[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