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毒性作用机制
在细胞内的钙有两种类型,游离的钙离子和与蛋 白质结合的钙。与钙结合的蛋白有两种类型,一 是结合在细胞膜或细胞器膜内的蛋白质上,二是 结合在可溶性蛋白质上。激动剂刺激引起细胞 Ca2+ 动员,可调节细胞的多种生物功能,包括肌 肉收缩、神经转导、细胞分泌、细胞分化和增殖。 信使作用,负 Ca2+在细胞功能的调节中起了一种信使作用 信使作用 责将激动剂的刺激信号传给细胞内各种酶反应系 统或功能性蛋白。
2.1 亲电子剂(electrophiles)
是指含有一个缺电子原子的分子。 带部分或全部正电荷,容易与亲核物中的 富含电子的原子共享电子对而发生反应。 形成方式:
插入的氧原子从外源化学物附着的原子中获得 一个电子,使其具有亲电性。如乙醛 共轭双键通过氧的去电子作用被极化。如醌
2.2 亲核物 (nucleophiles)
2.2.1 与蛋白质的共价结合
化学毒物与蛋白质的共价结合是不可逆的, 影响了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如黄曲霉毒 素B1能与白蛋白结合后、使白蛋白丧失了 作为载体的功能。
2.2.2 与核酸分子的共价结合
化学毒物及其代谢产物与核酸分子的共价结合, 是研究化学毒物致癌作用的热点。有研究表明, 一旦细胞内DNA加合物形成,致癌过程即已启动, 随后进入促进和发展阶段。化学毒物与核酸共价 结合形成加合物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加合, 如烷化剂。另一种是需经代谢活化,生成具有活 性的代谢物才能结合,如多环芳烃类、黄曲霉素 类,大多数的化学物质以这种方式结合。
2.2 共价结合(convalent binding):
指化学毒物或其具有活性的代谢产物与机 体的一些重要大分子发生共价结合,形成 加合物,从而改变核酸、蛋白质、酶、膜 脂质等生物大分子的化学结构与其生物学 功能。共价结合是不可逆 不可逆的。 不可逆 加合物(adducts)指活性化学物与细胞大分 子之间通过共价键形成的稳定复合物 稳定复合物。 稳定复合物
化学物暴露后毒性发展可能存在 的阶段
第一阶段:从暴露部位到靶部位
1终毒物的概念
重要
毒效应的强度主要取决于终毒物在其作用位点的 浓度及持续时间。 终毒物 (ultimate toxicant) 是指与内源靶分子(如 受体、酶、DNA、微丝蛋白、脂质)相互作用, 使整体性的结构或功能改变,从而导致毒性作用 的物质。
一般认为亲核物和活性氧还产物最终还是 形成亲电子物和自由基, 形成亲电子物和自由基,是主要的终毒物
2.4 自由基 (free radicals)
自由基(free radicals)是独立游离存在的 带有不成对电子的分子、原子或离子。自 由基主要是由于化合物的共价键发生均裂 而产生。
2.4.1自由基的来源与类型
并不多见。具有一个原子或几个原子有多 余电子。 最典型的是:
氰化物:苦杏仁经肠道菌糖苷酶催化水解 硒化氢:亚硒酸盐与谷胱甘肽或其他巯基反应 CO: 二卤甲烷经过氧化脱卤的有毒代谢产物
2.3 氧化还原性反应物(redox-active reductants)
具有活性的各种氧化还原反应物
如:能引起高铁血红蛋白的亚硝酸盐。可在小 肠由硝酸盐经肠道菌还原而成,也可由亚硝酸 酯与谷胱甘肽反应产生。
1.1 基因表达的调节障碍
细胞分裂异常:形成肿瘤,畸胎 细胞凋亡:组织退化,或畸胎 蛋白质合成受损
1.2 细胞瞬息活动的调节障碍
特定细胞正常运行的控制是通过作用于膜受体 的信号分子来实现的。
如:Ca2+ ,细胞钙稳态失调学说
1.2.1 细胞内钙稳态
在毒理学中,发现细胞损伤和死亡与胞内 钙浓度增高有关,已发展成中毒机制的一 种重要学说 重要学说,细胞钙稳态紊乱学说,即细 重要学说 胞内钙浓度不可控制地增高,从而产生一 系列反应,导致细胞损伤或死亡。
2.4.2自由基的共同特点是:
重要
(1)具有顺磁性、其化学性质十分活泼、反应性 极高,因而半减期极短,一般仅能以µs计。 半减期极短 半减期极 (2)自由基的产生是可传递的,呈链式 链式的,产生 链式 以后迅速作用于另外一个分子,生成新的自由基, 不断损害机体。 (3)作用半径短 作用半径短,只与临近的分子作用。 作用半径短 (4)自由基存在时间短、半径小,因此无法捕获, 测定非常困难。只能用间接的办法,通过测定自 由基损伤后的产物来证明,如过氧化脂质,丙二 丙二 醛(MDA)。
终毒物可为机体所暴露的原化学物(母化合物);而 另外一些毒物的毒性主要是由于其代谢物引起,生物 转化为有害产物的过程称为增毒(toxication)或代谢 活化(metabolic activation)。
2终毒物的类型
(1) 亲电子剂(electrophiles) (2) 亲核物 (nucleophiles) (3) 氧化还原性反应物(redox-active reductants) (4) 自由基御系统
(1) 酶性抗氧化系统
SOD:是一类含有不同辅基的金属结合酶家族, 如CuZn-SOD、Fe-SOD与Mn-SOD。它们在细 胞内定位变化很大,CuZnSOD存在多种脏器 内如肝脏、红细胞,而Mn-SOD主要在线粒体。 它的唯一生理功能是歧化超氧阴离子(O2-•),生 成H2O2和O2。
尽管对某些外源化学物毒作用机制进行了 深入的研究,但大多数毒物的毒性作用机 制尚未完全阐明。关于中毒机制的理论和 假设较多,例如,细胞钙稳态学说、自由 基学说等。
毒作用的机制(4个历程)
目前为止大家比较认同,多数毒物发挥毒作用至少经历4个过程:
重要
1、经吸收进入机体的毒物通过多种屏障转运 转运至一个 转运 或多个靶部位; 2、进入靶部位的终毒物与内源靶分子发生交互作用 反应) (反应); 3、毒物引起机体分子、细胞和组织水平功能和结构 的紊乱 紊乱; 紊乱 4、机体启动不同水平的修复机制应对毒作用,当机 体修复功能低下或毒物引起的功能和结构紊乱超过 机体修复能力时,机体即出现组织坏死、癌症和纤 维化等毒性损害。(无法修复) (无法修复)
维生素E:它必须与膜结合才能发挥抗氧化 作用。首先与氧自由基反应,生成生育酚 自由基,再由抗坏血酸—GSH氧化还原偶 联反应而还原。它属于“链断裂”抗氧化 剂,主要通过提供不稳定的氧给过氧自由 基和烷基自由基,从而防止脂质过氧化。
2.4.4自由基对生物大分子的损害作 用 (1) 脂质过氧化损害:
(2)蛋白质的氧化损伤
机制:
(a)对脂肪族氨基酸氧化损伤最常见的途径为: 在α-位置上将一个氢原子除去,形成C—中心 自由基,再加氧其上,生成过氧基衍生物。后 者分解成NH3及α-酮酸,或生成NH3、CO2与醛 类或羧酸,破坏脂肪族氨基酸的结构 破坏脂肪族氨基酸的结构。 破坏脂肪族氨基酸的结构 (b)芳香氨基酸很少出现α-除氢,而多形成羟基 形成羟基 衍生物。后者可将苯环打开或在酪氨酸处交联 交联 衍生物 成二聚体。 成二聚体
1. 靶分子的属性
实际上所有内源分子都是毒物潜在靶分子; 最为重要的是生物大分子如:核酸和蛋白质; 也涉及一些小分子如:膜脂质。
2.反应的类型
非共价结合 共价结合 去氢反应 酶促反应 电子转移
2.1非共价结合(nonconvalent binding):
通过非极性交互作用或氢键与离子键的形成,具 有代表性的是毒物与膜受体、细胞内受体、离子 通道以及某些酶等靶分子的交互作用。 非共价结合一般是可逆 可逆的,导致的毒性损害较小。 可逆 如西维因,一种有机氯农药,也可与乙酰胆碱酯 酶结合,呈疏松的整体分子结合,主要靠静电氢 键结合,所以影响较小,是可逆的,机体慢慢会 恢复。但不能使复能剂,用解磷定无效,反而妨 碍解毒。
后果
氧化的后果是凝集与交联,或是蛋白质的降解 与断裂,这主要取决于蛋白质成分的特征及自 由基的种类。
(3) 对DNA的氧化损伤
活性氧对DNA的损伤作用,可能是突变和癌 变的基础,还与细胞凋亡有关。 碱基损伤
活性氧攻击DNA的靶位点是腺嘌呤与鸟嘌呤的 C8,嘧啶的C5与C6双键。
DNA链断裂:
DNA链断裂在基因突变的形成过程中有重要意义。 DNA链断裂后,有下列途径产生突变:
①DNA链断裂造成部分碱基的缺失; ②DNA链断裂后,正常的细胞将启动修复过程,多种 酶可以辨别DNA内异常,并通过切割、再合成、重合 等途径使之修复。如酶也受自由基破坏或功能难以达 到修复的要求,可能造成被修复的DNA碱基的错误掺 入和错误编码; ③可能引起癌基因的活化,或抑癌基因的失活。
第二阶段:终毒物与靶分子的反应
二信使。上述Ca2+ 浓度的变化过程呈稳态状,称 为细胞内钙稳态。
1.2.2 钙稳态失调的机制
1.2.2.1 细胞内钙稳态的失调
细胞Ca2+信号的改变在各种病理及毒理学过程 中起重要的作用。在细胞受损时可导致Ca2+内 Ca 流增加,或Ca2+从细胞内贮存部位释放增加, 或抑制细胞膜向外逐出Ca2+ ,表现为细胞内 Ca2+浓度不可控制的持续增加,即打破细胞内 钙稳态,或称为细胞内钙稳态的失调。
(2)非酶性抗氧化系统
在生物体系中广泛分布着许多小分子,它们能通 过非酶促反应而清除氧自由基。例如,维生素 、 维生素C、 维生素 维生素E、 维生素 、GSH、尿酸、牛磺酸和次牛磺酸等。 、尿酸、牛磺酸和次牛磺酸等。 谷胱苷肽(GSH)参与GSH—Px的作用,使过氧化 物还原为H2O和氧化型谷胱苷肽(GSSG)。有些有 毒化学物可耗竭肝脏GSH而继发脂质过氧化,如 丙烯腈、苯乙烯等。
脂质过氧化(lipid peroxidation) :指 主要由自由基引起的多不饱和脂肪 酸的氧化作用对生物膜 生物膜具有强烈的 生物膜 破坏作用。
脂质过氧化的后果:
①细胞器和细胞膜结构的改变和功能障碍。 ②脂质过氧化物的分解产物具有细胞毒性,其 中特别有害的是一些不饱和醛类。 ③对DNA影响:
一是脂质过氧化自由基和烷基自由基可引起DNA碱 基,特别是鸟嘌呤碱基的氧化; 一是脂质过氧化物的分解产物,丙二醛可以共价结 合方式导致DNA链断裂和交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