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疣-中医难病诊治

疣-中医难病诊治

疣-中医难病诊治
疣是常见的表皮赘生物,由人类乳头瘤病毒感染所致,可分为寻常疣、扁平疣、跖疣和尖锐湿疣四型。

以往认为这些病是慢性良性的,但近来发现此类病毒感染后,亦可导致皮肤癌等恶性肿瘤,因而引起人们的注意。

疣在中医古籍中称为“疣目”、“千日疮”、“刺瘊”、“扁瘊”,俗称“瘊子”、“老鼠奶”等。

古代文献对本病的记载首见于《五十二病方》。

《灵枢·经脉》篇认为:“手少阳之别,名曰支正,……虚则生胧。

”胱,即疣。

明代薛己《外科枢要》则指出:“疣属肝胆少阳经,风热血燥,或怒动肝火,或肝客淫气所发。

盖肝热水涸,肾气不荣,故精亡而筋挛也。

”认为本病病在少阳,其病机以虚证为本,本虚标实。

临床表现,《诸病源候论·疣目候》载:“人手足边忽生如豆,或如结筋,或五个,或十个,相连肌里,粗强于肉。

”《外科启玄》曰:千日疮“生于人手足上,……生上千日自落。

”在治疗方面,古代以针灸和民间单方验方为主。

针灸治疣,《灵枢·经脉》篇、《甲乙经》主张取用支正穴,而历代文献更重视灸法的治疗作用,如《五十二病方》、《备急千金要方》、清代顾世澄《疡医大全》,都有在疣体上直按灸治的记载。

《针灸资生经》建议在灸治的同时配合药物外擦,《医宗金鉴》还列有“灸赘疣穴歌”等。

单方验方治疣,以药物外敷、涂撩为主,如《肘后方》用盐外敷,《备急千金要方》用杏仁烧黑研吊或用松柏脂涂疣体,还有用石硫黄揩的记载,清代《疡医会萃》也有用莴苣汁、蒲公英根汁外涂的记载。

此外还有其他外治法,如《本草纲目》用狗尾草穿刺,《医宗金鉴》用药线结扎,等等。

有些方法,具有简便易行的特点,验之于临床,疗效令人满意。

现代中医治疣方法甚多,临床资料也很丰富。

自1959年的首篇报道至1991年底为止,在杂志上已公开发表350余篇文章。

其中60年代多为单方治疗的经验介绍,如薰苡仁、鸦胆子油、白屈菜汁等;70年代的文章虽不多,但出现了一些专方专药治疗较大样本的报道;大量临床报道见于80年代以后,约占全部有关文献的90%以上。

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内服、外治,两者并重,或内服、外治单独应用,或两者相互配合,内外兼顾;既有专方专药的临床研究结果,也有少量的辨证分型治疗方案。

同时各家在治疗取得满意疗效之后,对其病因病机也备抒己见,进行了探讨。

针灸包括了体针、耳针、电针、水针、艾灸及耳噩放血等各种疗法。

现在,被报道的病例数累计已有8000余例,有效率一般在90%以上。

目前,中医治疗本病已积累了相当的经验,但许多文章仅限于临床观察,有的甚至只是验方介绍。

尽管已经有人通过组织形态学、甲皱微循环及免疫学等方面对针灸治疣的机理进行了探讨,较深人的研究尚未被大多数人重视,且一些临床观察研究缺乏严格的科研设计(如设立对照观察组、制定统一的疗效标准等),这些都是亟待需要解决的问题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一、病因病机
各家结合各自的治疗体会,对本病的病因病机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但这些阐述都较为笼统而简单,且各家认识未趋一致,综合起来,大致有风、火、瘀、虚、湿诸端,然而这几个方面的因素都相互关联,难以逐一分开。

风热肝肾精血不足之体,复感风热毒邪侵袭,风热血燥,蕴于皮肤之间;或因劳汗当风,营卫不和,与肺胃郁热搏于肌表而发。

血瘀情志不畅,怒动肝火,血热瘀积于皮腠之间而发为疣赘。

湿滞本病久治不愈,耗伤脾胃之气,脾虚不运则水湿内生,湿性粘滞,又导致本病缠绵难愈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二、辨证分型
1.风热型赘疣突起,散在或密布,常有瘙痒,周围有红晕;表面光亮,色淡红。

舌红苔白,脉弦数。

2.血瘀型赘体小而密布,色褐,苍而老坚,周围皮肤色素沉着或暗黯,伴胁肋胀闷,忧郁不舒。

舌质暗,脉沉弦。

3.肝旺型病程日久,疣体大,色污黑,成群簇集,表面光滑,伴郁烦胀闷,腰膝酸软。

舌淡,脉沉弦。

三、分型治疗
(1)风热型
治法:清热解毒,散风除湿。

处方:板蓝根20克,土茯苓15克,生苡仁15克,生地15克,木贼草10克,山豆根15克。

加减:肺内郁热者加枇杷叶、苦参、赤芍;肝气郁结者去山豆根,加当归、川芎、桃仁、红花;脾胃虚寒者去生地,加党参、黄芪、白卅;肝胆湿热者加龙胆草、栀子、柴胡;肝郁化火者加牡蛎粉、夏枯草、赤芍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2次内服。

药渣再加水煎至500毫升,搽洗患部15分钟,7天为一疗程。

疗效:上方共治疗114例,痊愈87例,好转20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93.9%.
常用成方:可选普济消毒饮加减。

(2)血瘀型
治法:疏肝散结,化瘀解毒。

处方:桃仁12克,红花9克,当归12克,赤芍12克,生地15克,川芎9克,夏枯草20克,板蓝根20克,薏苡仁20克,木贼草15克。

加减:伴有瘙痒加蝉蜕;肝肾不足加首乌;肝郁气滞加香附、柴胡。

用法:同前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疗效:上方共治疗188例,痊愈129例,显效38例,好转11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94.68%.
常用成方:可选桃红四物汤、大黄蟅虫丸加减。

(3)肝旺型
治法:清热凉血,平肝散结。

处方:灵磁石30克,代赭石30克,珍珠母30克,生地15克,赤芍10克,紫草25克,板蓝根15克,生苡仁20克,木贼草20克。

加减:皮疹坚硬、色褐加红花;疣色浅褐色加当归、白芍;口苦苔黄加黄芩、夏枯草、香附;便秘加生川军(后下)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用法:每日1剂,水煎。

前三味先煎半小时,后纳诸药,煎成600毫升。

其中400毫升分早晚2次口服,余200毫升药液外洗患处;或用木贼草梗蘸药液涂搽,至微微发红,或有痒感。

每次15分钟,20天为一疗程。

疗效:上方共治疗55例,痊愈36例,显效10例,好转2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87.27%.
常用成方:可选平肝活血方、镇肝熄风汤等化裁。

四、专方治疗
(1)消疣饮
组成:生苡仁30~60克,苍术12克,扁豆30克,板蓝根30克,紫草9克,露蜂房9克,蚤休9克,白鲜皮9克,白蒺藜9克。

加减:肝经郁热,去白藓皮,加山栀、柴胡、木贼草;湿邪阻遏中焦,去紫草,加川朴、香附、僵蚕、麦芽;气虚汗多加玉屏风散;失眠加灵磁石、石决明、龙齿。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疗效:共治疗135例扁平疣,痊愈107例,显效19例,好转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7.8%.
(2)普济消毒饮加减方
组成:板蓝根、生苡仁各60克,柴胡、黄芩、连翘、桃仁各10克,防风8克,陈皮、生川军各6克,麻黄5克,甘草9克。

加减:疣赘在颜面部加桑叶、桔梗,在下肢加牛膝;痒甚加蝉蜕、荆芥;皮疹色深,发展快,舌红脉数,加青黛、夏枯草、皂角刺;若妇女在月经期,去桃仁。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药渣再煎汁,外洗患部。

疗效:共治疗185例扁平疣,痊愈181例,好转4例,全部有效。

(3)麻杏苡甘汤
组成:麻黄10克,杏仁15克,薏苡仁6克,甘草6克,板蓝根30克,重楼15克。

加减:肤色正常者加夏枯草、皂角刺、刺蒺藜;肤色浅褐或有色素沉着者加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赤芍;兼有湿热者加车前子、木通、黄芩、龙胆草;兼有气虚者加黄芪、当归、白术;疣表面硬结者加僵蚕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疗效:上方加减共治疗80例扁平疣,其中部分患者还配合了药物(藿香、茵陈、透骨草等)煎汤外洗,痊愈62例,显效13例,好转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75%.
(4)祛疣汤
组成:桂枝、荆芥各3克,赤芍、白芍各8克,丹皮6克,花粉15克,夏枯草、玄参、橹豆衣、补骨月旨各1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两次服。

药渣再加水煎汁外擦,每晚1次,每次10~15分钟。

疗效:共治疗29例,全部有效,其中痊愈25例,显效2例,好转2例。

(5)治疣灵擦剂
组成:生香附500克,黄药子250克,龙葵250克,木贼草500克,红花100克。

用法:将前二味粉碎成粗颗粒后,与后三味一起入60%酒精4000毫升内浸泡1周,过滤取上清液。

每100毫升滤液加30毫升二甲基亚砜即成。

治疗扁平疣时,用棉签直接将治疣灵涂于疣体上;治疗寻常疣及跖疣时,先用温水浸泡患部,待疣体组织变软,用刀削去部分增殖物,以不出血为度,然后再涂药,每日2次,2周为一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疗效:本方治疗寻常疣、扁平疣、跖疣共188例,痊愈116例,显效37例,好转21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在86.7%~93.7%之间。

其中以寻常疣疗效最好,扁平疣次之。

六、其他措施
冷冻疗法、电灼疗法、激光治疗适用于教目少的寻常疣和跖疣。

手术切除,可用于寻常疣和尖锐湿疣二型,但手术后常常易复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