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偿调拨固定资产的会计处理
按规定无偿调入或调出固定资产的企业,应在“资本公积”科目下增设“无偿调入固定资产”、“无偿调出固定资产”等明细科目进行核算。
企业按照有关规定并报经有关部门批准无偿调入的固定资产,应按调出单位的账面价值加上新的安装成本、包装费、运杂费等,作为调入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
企业调入需安装的固定资产,按调入固定资产的原账面价值以及发生的包装费、运杂费等,借记“在建工程”等科目,按调入固定资产的原账面价值,贷记“资本公积—无偿调入固定资产”科目,按所发生支付的包装费、运杂费等,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发生的安装费用,借记“在建工程”等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应付工资”等科目。
工程达到可使用状态时,按工程的实际成本,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在建工程”科目。
企业按规定并报经有关部门批准无偿调出固定资产,应按无偿调出固定资产的账面净值借记“固定资产清理”科目,按已提折旧额借记“累计折旧”科目,按已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借记“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按固定资产原价贷记“固定资产”科目;若无偿调出时发生清理费的,应借记“固定资产清理”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然后根据固定资产清理科目的借方发生净额,借记“资本公积—无偿调出固定资产”科目,贷记“固定资产清理”科目。
例1:甲企业经有关部门的批准,从乙企业无偿调入一项生产设备,该设备在乙企业的账面原值为40000元,已计提折旧10000元,已提减值准备4000元;甲企业在调入该设备时以银行存款支付运杂费、包装费等3000元。
设备不需安装直接交付使用。
甲企业应作如下会计分录:
借:固定资产 29000(40000–10000–4000+3000)
贷:资本公积—无偿调入固定资产 26000
银行存款 3000
例2:仍按例1资料,假设乙公司经批准无偿调出生产设备时,以银行存款支付清理费300元。
则乙公司应作如下相关的会计分录:
①结转无偿调出生产设备的账面价值
借:固定资产清理 26000
累计折旧 10000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4000
贷:固定资产 40000
②支付清理费
借:固定资产清理 300
贷:银行存款 300
③冲减资本公积
借:资本公积—无偿调出固定资产 26300
贷:固定资产清理 26300
固定资产无偿转让给下属投资公司的财税处理
问:我公司将一批已使用过的电脑类固定资产无偿转让给下属投资公司,会计分录如何做是否转入营业外支出如转入的话,需要缴纳哪种税
答:将使用过的固定资产转让给他人,会计上处理应首先在“固定资产清理”科目核算,然后再将损失或收益转入营业处收支,贵公司是将使用过的计算机无偿转让给所属于投资公司,根据《征管法》关于关联企业的规定,税务机关有权核定贵公司按正常的市场价格或其他方法缴纳相关税收,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旧货和旧机动车增值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02]29号)文件规定,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应税固定资产,无论其是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还是小规模纳税人,一律按4%的征收率减半征收增值税。
另外,如果具备《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增值税问题解答(之一)>的通知》国税函[1995]288号文件明确的三个条件,即属于企业固定资产目录所列货物、企业按固定资产进行管理并确已使用过的货物、销售价格不超过其原值的货物,可免予征收增值税。
对计入营业外收入的收益要并入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计征企业所得税。
浅析无偿划转资产的会计处理
一、一般原则下的会计核算
对于无偿划转资产的会计处理,《企业会计制度讲解》(2001年)进行了规范:对于按规定无偿调入或调出固定资产的企业,应在“资本公积”科目下增设“无偿调入固定资产”、“无偿调出固定资产”等明细科目进行核算。
当企业按照有关规定并报经有关部门批准收到无偿调入的固定资产,应,
借:固定资产(按调出单位的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加上包装费、运杂费等,作为调入固定资产的原账面价值)
贷:资本公积——无偿调入固定资产(按调入固定资产的原账面价值)
银行存款(按发生的包装费、运杂费等)
当企业按照有关规定并报经有关部门批准无偿调出固定资产,应
借:固定资产清理(按无偿调出固定资产的账面净值)
累计折旧(按已提折旧额)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按已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贷:固定资产(固定资产原价)
若无偿调出时发生清理费的,应
借:资本公积——无偿调出固定资产(按“固定资产清理”科目借方发生净额)
贷:固定资产清理
然而,某些时候,无偿划转资产的会计处理并不能简单地按照上述规定处理,而应该分析具体业务事项的经济性质。
二、具体业务的具体处理
例:D公司为C公司的全资子公司。
D公司与E公司(H省国资委所属公司)于2003年在H省共同出资设立了F公司(发电公司),F公司注册资本49 000万元,D公司与E公司分别持有F公司49%和51%的股权。
2005年4月16日,D公司和E公司签订了F公司股权转让协议,D公司向E公司支付58 000万元用于收购E公司所持有的F公司46%的股权,收购后,D公司与E公司分别持有F公司95%和5%的股权。
同时,根据国家电力体制改革厂网分开的有关精神,在H省政府的要求下,D公司与E公司同意将F公司拥有的由G
公司(H省国有电网公司)无偿管理和使用的电网公用设施资产无偿划转给G公司。
2005年4月16日,F公司所有者权者权益总额为75 000万元,D公司对F公司“长期股权投资”科目余额为35 280万元(投资成本为24 010万元,损益调整为11 270万元)。
2005年4月20日,F公司收到H省国资委《关于将F公司相关国有资产无偿划转到G公司的批复》(以下简称《批复》)。
《批复》要求F公司以2005年4月1日为资产划转基准日,以该基准日的资产账面价值8 004万元(其中,资产原价10 005万元,累计折旧2 001万元)作为账务处理依据。
公司会计处理:
2005年4月20日收到《批复》,
借:固定资产清理 8 004
累计折旧 2 001
贷:固定资产 10 005
借:资本公积——无偿调出固定资产 8 004
贷:固定资产清理 8 004
公司会计处理:
2005年4月16日,支付收购款,
借:长期股权投资——成本 58 000
贷:银行存款 58 000
借:长期股权投资——股权投资差额 22 030(58 000+35 280-75 000×95%)
贷:长期股权投资——成本 22 030
根据F公司会计处理作如下处理:
借:资本公积——股权投资准备 7 (8 004×95%)
贷:长期股权投资——股权投资准备 7
公司会计处理:
2005年4月30日,根据D公司会计处理作如下处理:
借:资本公积——股权投资准备 7
贷:长期股权投资——股权投资准备 7
表面上看,上述会计处理都没有问题,但实际上,问题直到2007年才得以暴露。
由于F公司在无偿划转相关电网资产之后,其“资本公积”科目余额一直为 -8 004万元(在无偿划转资产前“资本公积”科目余额为0)。
为解决这一问题,2007年F公司分别召开了董事会会议和股东会,做出了《关于公司负资本公积冲减实收资本的决议》,决定将该公司资本公积 -8 004万元调整为0,相应减少公司实收资本8 004万元,公司所有者权益总额保持不变。
在F公司做出这一决定后,D公司有些犯难,其如何进行会计处理呢D公司向C公司发文,请求将本公司资本公积 -7 万元调整为0,相应减少公司实收资本-7 万元。
对于这样一个请求,C公司觉得不可理解。
原来,错误出现在F公司2005年4月20日的会计处理上。
如果F公司不将该资产划转出去,D公司就无法完成该项收购行为。
因此,对于F公司而言,其划转资产应理解为D公司为取得其控股全所付出的额外代价,故F公司不能将该项资产划转简单地理解为无偿划转资产,而应理解为公司股权结构变动的一部分,该资产的划转应该冲减公司实收资本而不是资本公积。
F公司2005年4月20日正确的会计处理如下:
借:固定资产清理 8 004
累计折旧 2 001
贷:固定资产 10 005
借:实收资本 8 004
贷:固定资产清理 8 004
同时,D公司收购该股权所付出的溢价(股权投资差额)应该为29 万元[58 000+35 280-(75 000-8 004)×95%]。
也就是说,D公司2005年4月30日正确的会计处理应为:
借:长期股权投资——股权投资差额 7 ( 030)
贷:长期股权投资——成本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