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大都遗址公园规划设计手法
北京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是在元大都土城遗址上建造起
来,西起海淀区学院南路明光村附近,向北到黄亭子,折向
东经马甸、祁家豁子。
马甸附近士城墙高12.5米、宽31米。
德胜门外,有一处名叫土城关的地方,即为元代建德门遗址。
元大都城是元太祖忽必烈用18年时间建成。
大都城的
城墙共2.8万余米,用土夯筑而成。
元大都城的兴建,选
址在金中都城东北郊外,为今日北京城奠定了基础。
它的规
划设计继承了我国历代都城建设的传统。
元大都城垣的最北
部分,在明初北墙南移时,遗存城外,俗称土城。
北京元大都遗址公园海淀段,以成功地解决文物保护、园
林绿化、污水截流等问题获得2003年“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称号。
元大都土城遗址公园全长4200米,宽100米至160米,
总面积47万平方米。
该改公园朝阳段还是北京新建应急避难场所的示范、教育基
地。
设计人员借鉴了一些发达国家防灾避难手法,划定了市民应急避难疏散区,建立了应急简易所、应急供水装置、布设应急供电网,安装了应急通讯电话,设立了应急避难所标志。
据说公园具有抗御地震强度达8级的功能,是北京第一个减震防灾、应急避难的城市公园。
北京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公园分为海淀和朝阳两段,全长9公里。
是北京城区内最大的带状公园,集历史遗迹保护、改善生态环境、休闲游览于一体。
在黄亭子恢复了旧时"燕京八景"之一 "蓟门烟树"景区,并建元代武士雕像。
沿墙有小月河,园内多植洋槐、松树,毛白杨和核桃树等树木。
“龙泽鱼跃”景区湿地园面积达17000多平方米,是城区内面积最大的人工湿地,种有千屈菜、睡莲、菖蒲、芦苇等水生植物,游人置身其中,可感受到郊野风光的自然情趣。
沿河岸可以步行浏览自然风光。
的确是闹市中的一个好去处。
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绿化覆盖率达73%,小月河将遗址公园分为南北两个部分,河南侧为土城遗址保护区,北岸为绿化景点建设区。
小月河为主体水景区。
沿小月河还修建有五个木质游船码头和六座形态各异的跨河小桥,使两岸不同风格的美景相互连接,巧妙融合。
公园改造后建成元城新象、大都鼎盛、龙泽鱼跃三个一级景区,六个二级景区分别为“双都巡幸”、“四海宾朋”、“海棠花溪”、“安定生辉”、“水街华灯”、“角楼古韵”。
“蓟门烟树”是公园最西端的起点,城台保留清乾隆御制“蓟门烟树”题词,被称为燕京八景之一,象征着古城北京发展的早期阶段。
“大都建典”和“大都盛典”遥相呼应,再现了元大都建设场景和鼎盛景象。
“大都盛典”用大型群雕表现了元大都建都盛典的主题。
群雕以长80米、高60多米的忽必烈和元妃
的石雕为中心。
组雕共有19个主要人物,两侧除
元朝开国时的文臣武将外,还有意大利旅行家马
可·波罗,著名天文学家郭守敬、尼泊尔建筑师及
雕塑师阿尼开等。
壮观的组雕展现了元朝在政治、
经济、军事、文化方面的盛况,是北京市迄今最大
的室外组雕。
元代被称为马背上得天下,“鞍缰盛世”就是
以马为主线,利用地形起伏变化,在局部地段营造
蒙古草原的自然风貌,并以八匹高大雄伟、栩栩如
生的骏马雕塑紧扣主题,表现蒙古人当年策马征战天下的恢弘气势。
园内不少游人,尤其是孩子们都爱骑上马背,留下一个奔驰不息的形象。
“龙泽鱼跃”在公园的东端,是一块形似“龙头”的1.5万平方米的湿地,再现了古人对土城外的自然风光的描写,“满雨翠花随处有,绿茵啼鸟坐未闻。
”也体现了现代人渴望回归自然的精神需要和对现代北京城市发展的憧憬。
水景
水景是园林艺术中不可缺少的、最富魅
力的一种园林要素。
古人称水为园林中的
“血液”、“灵魂”。
古今中外的园林,对于水
体的运用非常重视。
在各种风格的园林中,
水体均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早在三千多年前
的周代,水体就成为我国园林游乐的内容,
在中国传统园林中,几乎是“无园不水”。
有
了水,园林就更添活泼的生机,也更增加波
光粼粼、水影摇曳的形声之美。
所以,在园
林规划建设中,重视对水体的造景作用、处
理好园林植物与水体的景观关系,不但可以
营造引人入胜的景观,而且能够体现出真善美的风姿。
水体在风景园林诸要素中,以山、石与水的关系最密切。
中国传统园林的基本形式就是山水园。
“一池三山”、“山水相依”等都成为中国山水园的基本规律。
大到颐和园的昆明湖,以万寿山相依,小到“一勺之园”,也必有岩石相衬托,所谓“清泉石上流”也是由于山水相依而成景的。
所以,古人论风景必曰山水,李清照称:“山光水色与人亲”。
园林水体可赏、可游、可乐。
大水体有助空气流通,即使是一斗碧水映着蓝天,也可使人的视线无限延伸,在感观上扩大了空间。
园林中各类水体,无论其在园林中
是主景、配景,无一不借助植物来丰富景观。
水中、水
旁园林植物的姿态、色彩,所形成的倒影,均加强了水
体的美感。
先贤们将水的本性以拟人化的手法评价归结
为德、仁、义、智、勇、善、正的品德。
孔子认为水无
私给予万物,“似德”;所到之处有生命成长,“似仁”;
下流曲折而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
“似智”;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其万折必东“似
意”。
同时,水能“不清以人,鲜洁以出”,洗净污浊,
与人为善;水至量必平,最“公正”。
不同的水体构筑
物可以产生不同的水态;以水环绕建筑物可产生“流水周于舍下”的水乡情趣;亭榭浮于水
面,恍若神阁仙境;建筑小品、雕塑立于水中,便可移情寄性;水在流动中,与山石、河岸、塘堤产生摩擦,发出各种声音。
“山石有清音”是悦耳的美感;“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则气势磅礴。
水声,增添了天然韵律与节奏,显示空间的乐感美。
总之,水是构成园林景观、增添园林美景的重要因素。
纵观当今许多园林景观设计与建设,都无一不借助自然的或人工的水景,来提高园景的档次和增添实用功能。
各类水体的植物配置不管是静态水景,或是动态水景,都离不开花木来创造意境。
水边植物配置应讲究艺术构图
我国园林中自古水边主张植以垂柳,造成柔条拂水,同时在水边种植落羽松、池松、水杉及具有下垂气根的小叶榕等,均能起到线条构图的作用。
水边植物配植切忌等距种植及整形式或修剪,以免失去画意。
在构图上,
注意应用探向水面的枝、干,尤其是似倒
未倒的水边大乔木,以起到增加水面层次
和富有野趣的作用。
2 驳岸的植物配置
驳岸分土岸、石岸、混凝土岸等,其
植物配置原则是既能使山和水融成一体,
又对水面的空间景观起着主导作用。
土岸
边的植物配置,应结合地形、道路、岸线
布局,有近有远,有疏有密,有断有续,
曲曲弯弯,自然有趣。
石岸线条生硬、枯
燥,植物配置原则是露美、遮丑,使之柔
软多变,一般配置岸边垂柳和迎春,让细长柔和的枝条下垂至水面,遮挡石岸,同时配以花灌木和藤本植物,如变色鸢尾、黄菖蒲、燕子花、地锦等来局部遮挡(忌全覆盖、不分美丑),增加活泼气氛。
3 水面植物配置
水面植物低于人的视线,与水边景观呼应,加上水中倒影,最宜观赏。
水面植物配置用荷花,以体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意境。
但若岸边有亭、台、楼、阁、榭、塔等园林建筑时,或设计种有优美树姿、色彩艳丽的观花、观叶树种时,则水中植物配置切忌拥塞,留出足够空旷的水面来展示倒影。
4 堤、岛的植物配置
水体中设置堤、岛,是划分水面空间的主要手
段,堤常与桥相连。
而堤、岛的植物配置,不仅增
添了水面空间的层次,而且丰富了水面空间的色彩,
倒影成为主要景观。
岛的类型很多,大小各异。
环
堤、岛以柳为主,间植侧柏、合欢、紫藤、紫薇等
乔灌木,疏密有致,高低有序,增加层次,具有良
好的引导功能。
5 与水体搭配植物种类
水生植物造景最好以自然水体为载体或与自然
水体相连,这样流动的水体有利于水质更新,减少藻类繁殖,加快净化,不宜在人工湖、人工河等不流动的水体中做大量布置。
种植时宜根据植物的生态习性设置深水、中水、浅水栽植区,分别种不同植物。
通常深水区在中央,渐至岸边分别制作中水、浅水和沼生、湿生植物区。
考虑到很多水生植物在北方不易越冬和管理
的方便,最好在水中设置种植槽,不仅有利于管理,还可以有计划的更新布置。
与水体搭配常用以下各类植物覆盖、稳固土壤,抑制因暴雨径流对驳岸形成的冲刷。
元大都遗址作为北京城市文明发展的见证和实物遗存,是研究北京城址变迁的重要实迹,对于北京市文化历史的探源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公园于1957年被列为北京市古建文物保护单位。
为了真正保护好这段残存的土城遗址,朝阳区园林局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规划设计并筹建遗址公园。
1988年3月10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建园并命名为“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
是北京奥运景观重点工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