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风险诊断、预防及控制
摘要:供应链主要就是围绕核心企业对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控制而展开的,是企业之间的增值链,但伴随着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存在着很多的风险。
在激烈变化的市场竞争中供应链也存在很多不确定性,而这些不确定性,就是风险。
本文通过对供应链的风险进行了分析,探讨了风险的诊断、预防和控制,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供应链风险诊断预防和控制
1 供应链风险的来源及表现方式
供应链风险的来源主要就是企业与企业之间,尤其是核心企业之间产品交流产生的供应链短缺,或是因为资金链,或是物流及信息流的不及时产生的产品延时而造成的企业损失,而这个损失也将会成为整个供应链的损失,成为一个连锁的反映。
供应链风险主要分为内部风险、合作风险和系统风险。
内部风险主要就是因为供应链管理运作的过程中所发生的制度缺失、内部控制问题所产生的风险。
如不合理采购产生的货物不能及时供应给客户的需求,或是因为需求预测不准确发生货物积压,或者是因为对市场的把握失准,导致产品过量或不足给企业带来的风险;合作风险主要就是供应链系统中的互相关联的企业在运行过程中由于某一个或几个企业因为独裁、信息不对等、利益分配不协调的原因等这些企业间的不确定性所产生的风险。
供应链风险的主体不是单独的一个企业,而是整条供应链中所有相关企业之间的
全部内容,任何的一部分原因都有可能给供应链带来未知的风险;系统风险是指由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而对整个供应链系统产生的风险,主要是宏观环境对供应链管理的影响,这种风险企业一般情况下不能控制,但可以通过预警系统进行适当地规避。
供应链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方式。
(1)供应链组成之间形成的风险。
这主要是供应链中某些企业的原因所造成的风险,主要有机会主义风险、信息流不及时造成的风险、企业运作中的风险、物流运作中的风险。
(2)供应链外部环境风险。
市场需求识别风险。
供应链的运作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供应链中的生产、运输、供给和销售等都建立在对需求准确预测的基础之上。
市场竞争的激化,大大增强了消费者需求偏好的不确定性,使准确预测的难度加大,很容易增加整个供应链的经营风险。
如果不能获得正确的市场信息,供应链无法反映出不断变化的市场趋势和顾客偏好。
一条供应链也会由于不能根据新的需求改变产品和供应物,而不能进入一个新的细分市场。
最后,市场机会也会由于不能满足顾客快速交货的需要而丧失。
(3)外部风险。
外部风险主要是指经济政策风险或政策风险。
当国家经济政策发生变化时,很容易会对供应链的资金、投资及其他经营管理活动产生极大影响,使供应链的经营风险增加,或者国家出台的一些临时性法律政策也可能会给供应链中的部分企业带来风险,如煤炭的采购限量,可能会给供应链中的一家企业带来影响,而这个影响将会导致企业的产品不能如量产出,导致整条供应链的物品量下滑,造成损失,产生风险。
2 供应链的风险诊断
在供应链当中,整个链条上的很多个点都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联系,而供应链的风险大多都是在联系时出现的问题,因为在现今的供应链当中存在着很多的委托代理,而委托代理与企业之间的风险偏好很难对等。
由于委托方将大量的业务进行外包,风险被分散了,但代理企业的风险程度却同比增加。
供应链风险的诊断可以根据企业的不同偏好进行分类诊断,很多的企业由于对风险态度的不同会发生不同的供应链风险,并且这种风险都具有一定的类似性,经过总结,供应链企业对风险的态度包括机会主义企业,风险规避企业和风险中性企业。
(1)机会主义企业:对于这种供应链企业来说,风险往往会被看作为机遇,存在着很大的投机性,不管风险仍实施某项行为和进行某项决策活动。
其效用函数是凸型的,期望效用肯定要小于概率事件的期望效用,规避风险的机会很小。
(2)风险规避型企业:这种企业往往对于市场都很保守,一旦稍有风险就会及时回避,即便的一点点的风险都不愿承担,往往也就错失了很多的机遇。
它的效用函数是凹型的,期望效用必然大于概率事件的期望效用。
(3)风险中性企业:这种企业在机会主义企业与风险规避企业之间。
供应链的良好运营需要系统同步协调,这就必须要掌握系统的可见性服务和信息反馈控制机制。
在企业确立运营杰出战略以后,充分的发挥供应链绩效,在某种程度上就取决于系统的整合能力。
所以,对整个供应链系统功能的诊断实际上也就是对供应链运营状态的诊断。
3 供应链的预防及控制
供应链风险的预防及控制主要就是加强供应链的风险规避,通过一定的应对措施尽可能的将供应链风险降低,通过总结,主要有以下几点预防和控制措施。
(1)加强节点企业的风险管理。
供应链的完成时通过一个个企业的相互合作来操作的,也就是一个个不同的点串联起来的。
风险的预防和控制可以从这些点的根源完成,从采购、生产到销售过程的一项工作既可以通过一个企业完成,也可以通过多个企业共同完成。
而供应链的整体效率、成本、质量指标也是取决于节点。
可以通过对节点企业风险的识别与判断,进行风险调整和优化,加强整个供应链的风险
控制。
如原料的采购可以在其他多个供应链中共享,制定常规的采购企业和应急采购企业,将风险分散以应对突发情况,规避由于这一方面而造成的整条供应链崩溃。
(2)建立应急处理机制。
对于突发的风险需要提前制定风险应急机制,建立应变事件的小组。
同时,要建立预警评价指标体系,当其中一项以上的指标偏离正常水平并超过最低限制时,发出预警并做出处理,如资源的储备,提前储备一些原料应对突发的原料供应不足,如煤炭等能源资源。
(3)加强信息交流与共享,提高信息沟通效率。
供应链企业之间应该通过建立多种信息传递渠道,加强信息交流和沟通,增加供应链透明度,加大信息共享程度来消除信息扭曲,如共享有关预期需求、订单、生产计划等信息,从而降低不确定性、降低风险。
(4)优化合作伙伴选择,形成价值同盟。
供应链的整个链条中任何一个企业都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因此要在供应链的运行当中,不断的优化合作伙伴,选择信誉优良,基础丰厚的企业作为供应链的节点,确保链条的完整性和市场竞争力,从而提升整个供应链的共赢,规避供应链风险。
参考文献
[1] 王晶,李伊岚,孙海燕.供应链信息管理研究现状及展望[J].管理学报,2007,2.
[2] 程作君.造船供应链合作风险类别和特性研究[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3] 吴军,李健,汪寿阳.供应链风险管理中的几个重要问题[J].管理科学学报,2006,6.
[4] 杨艳丽.供应链多级库存成本优化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09,7:181.
[5] 蔡炜凌,黄元生.基于信息熵供应链评价指标约简的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07,36: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