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变迁与教育观念

社会变迁与教育观念

社会变迁与教育观念摘要:社会变迁是教育变迁的根本动力。

社会变迁对教育观念的决定性影响主要体现在影响教育目的、对象、内容等方面。

同时,教育虽和社会处在不平等的地位,但教育仍对社会存在能动作用。

教育观念的变化对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产生了重大作用和影响。

关键词:社会变迁、教育观念、根本动力、能动作用一、社会变迁与教育的关系在社会学中,社会变迁是一个表示一切社会现象、特别是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的动态过程及其结果的范畴。

社会变迁既泛指一切社会现象的变化,又特指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既指社会变化的过程,又指社会变化的结果。

要弄清社会变迁与教育观念的关系,首先要清楚社会变迁与教育的关系。

古往今来,人们对于社会变迁和教育的关系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观点一:教育是社会变迁的动因有学者认为,先有教育,后有社会变迁,教育是导致社会变迁的原因,社会变迁是教育的结果。

人民通过教育活动将新的信仰、道德标准、人生态度、意识形态等灌输给社会成员,从而引起了社会变迁。

裴斯塔洛奇也曾经说过:“教育改革可以促成社会的改革。

教育能够培养人的道德,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从而改善个人和改革社会。

”我国著名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杨贤江也持这一观点,他说过:“在革命前,教育社个武器,用以破坏、煽动、宣传,把统治阶级的罪恶尽量揭发,把革命的纲领尽量散播。

在革命以后,教育的责任在于教导民众、训练民众以维护、巩固这一政权。

观点二:教育是社会变迁的反映有学者对“教育社社会变迁的动因”这一观点持否定态度,他们认为,并非所有社会变迁的成因中均含有教育的作用,譬如,大部分的地理环境改变与人员更替便与教育的作用几无关系。

但是,社会变迁迟早会引起教育的变迁。

尤其是在现代社会,社会任何方面的变化都会在教育方面留下痕迹,社会渐变会导致教育微调,社会剧变会导致教育重构,教育混变会导致教育失范。

观点三:教育是社会变迁的条件还有学者认为教育具有双重功能,即教育的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教育的显性功能是指预期达成的目标,这主要是在教育引起社会变迁的意义上加以设计的。

教育的隐性功能是指在未被设计的情况下,在完成显性功能的过程中附带产生的功能,这是导致其他社会社会变迁的条件。

同时,教育和社会变迁的条件还意味着,教育在引起社会变迁过程中的“功能有限性”,教育要实现这些目标必须有其他相应的条件和环境。

小结教育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是极其复杂的。

动因说承认了教育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肯定了教育在社会变迁中的重要地位。

但夸大了教育对社会变迁的作用。

反映说承认了社会对教育的规限性,但又不太关注教育对社会变迁而言的能动性。

条件说告诉我们,教育在社会变迁中的功能有限性,教育不是万能的。

采用“社会变迁的方面——教育变迁的方面”的考察途径,我们可以发现对于社会变迁和教育观念的关系也有三中相应的观念。

个人比较赞成第二种观点,即社会变迁决定了教育观念的转变。

因为教育和社会的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社会变迁的成因中未必总会含有教育的作用,但社会变迁总会引起教育观念的变化。

同时,我们又不可忽视教育对于社会的能动作用,要充分认识到正确的教育观念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二、社会变迁对教育观念的影响教育从根本上来说是靠观念支撑的。

而教育中的一些根本观念或基本观念其实均来源于社会。

因此,当社会发生变迁,教育观念肯定会受其影响。

而社会变迁对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影响教育对象“学在官府”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也是西周教育的显著特点。

在孔子之前孔子之前的古代教育制度是由国家办学,就是所谓王官之学。

“礼不下庶人”,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国家有文字记录的法规、典籍文献以及祭祀典礼的礼器全部掌握在官府,民间没有条件举行学术活动,更无学校。

此外,“官师不分”,学校设在官府之中,官吏既是教育官员,也是学校教师。

另外,“政教合一”,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部分,教育与行政合一。

这种官办的学校,教育大权由贵族垄断,只有社会上层的贵族子弟才有资格接受教育,而平民子弟是没有接受教育的权利的。

民间不能流传学术文献,那时是没有私学的。

到了春秋时代,社会发生剧变,王室衰微,官学已经荒废停办,垄断在王官那里的文化典籍也散失四方,不少过去在官府教书的王官、巫祝、礼乐之士,也都流落到平民中间去了。

此时,以孔子为代表的私学开始兴起。

孔子首创私学,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扩大了教育对象,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使平民子弟也有受教育的机会。

到了西汉时期,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崇官学的同时并不禁止私学,教育对象得到了进一步扩大。

唐、宋、元、明、清,私学遍布城乡,虽制度不一、程度悬殊,但在一定程度使得广大平民甚至贫民也得到了受教育的机会。

近代以来,外国传教士开始在广州、香港等地区开设学会教堂,并随着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而合法化,得到了迅速发展,吸纳了较多的学生。

1901年清政府实施“新政”,改革教育,1905年取消了科举制度,新式学堂大量兴起,学堂学生数量直线上升。

相关资料显示,“在常德县,民国元年共有小学25所,学生1408人,而到了民国18年,全县有小学526所,学生20328人”。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中国妇女的地位是极其低下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一直束缚着中国妇女,使得女子长期无缘学校教育。

1844年英国“东方女子教育协进社”在宁波开办女塾1853年,法国天主教会在伤害开办明德女校,此后,教会女学不断涌现。

在民间女学力量日渐强大的驱动下,1906年慈禧太后面谕学部兴办女学,1907年学部设立了女学。

这表明,随着社会变迁,女子终于获得了受教育的机会,教育对象进一步扩大。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教育领域也得到了飞速发展。

1986年,我国开始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对农村、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以及女童和特殊儿童敞开了教育的大门,教育对象得到了极大的扩大。

我们不难得出结论,在中国,随着社会的变迁,时代的发展,教育对象得到了不断地扩大。

2、影响教育目的有学者认为,教育具有政治性,教育是统治者维护统治的工具。

不管是官学还是私学,封建时代的教育目的都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

自隋炀帝创科举制以来,历代封建统治者均将之作为网罗人才的最重要手段,以巩固自己的统治。

从另一方面来说,中下层百姓的子弟也正是通过科举制这一途径才能入仕,以取得高官厚禄,光耀门楣。

换句话说,广大学子十年寒窗苦读的目的是为了做官。

另外,统治阶级通过教育,将道德教化、伦理约束、风俗习惯、传统文化等浸透到平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忠君守礼”为目的,以谋求社会的稳定,巩固自己的统治。

鸦片战争之前教育的目的一直是宣传儒家文化所提倡的忠君思想和一系列道德标准,而鸦片战争爆发之后,教育目的就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从太平天国运动到洋务运动,教育目的具有了反帝反封建的性质,之后更加体现出为了“中华之崛起”的特点。

工业革命之后,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教会人们如何使用机器机械等,培养能掌握一门技术的劳动人才。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我国教育的目的也随之改变,教育目的不仅仅是教会人们使用机器机械了。

据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得出结论,从古至今,中国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社会人才”(包括统治人才、管理人才或专门人才)。

我国一直坚持的是“社会本位论”,它重视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它忽略了教育在培养人的活动中的相对独立性,忽视了个性发展的需要。

她较多地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主张教育目的是使受教育者社会化,成为符合社会准则的人才。

而我们知道,在西方国家中,在“个体观”方面长期存有“人格主体论”的传统,认为教育目的是根据个人的发展需要而制定的,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价值只是表现在它有助于个人发展,人生来就具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目的就在于促使本能不受影响地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西方的教育思想与理念不断进入我国教育领域,使得我国的教育目的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例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虽也十分强调“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但是也强调了要关注每一个个体,其明确指出:“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这与1993年2月13日正式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相比,已有很大进步。

我们不难预见,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教育也会越来越注重个体的发展,教育目的会进一步改变。

3、影响教育内容教育内容是与教育目的相适应的。

中国古代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忠君守礼”的人,因此将十分重视人伦天理的儒学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

因此,儒学经术被历代封建统治者视为支配人们思想、行为的最高权威,是巩固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不管是中央官学,还是府、州、县学,《四书》、《五经》都是必修内容。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意识到再也不能沉浸在论经读史中了。

一部分开明的地主阶级官员和有识之士开始提倡向“西方”学习,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要求以学习西方来摆脱困境。

因此,之后开办的洋务学堂就不同于传统的学堂了,洋务学堂的教育内容主要是“西文”、“西艺”,而不再是四书五经了。

工业革命之后,教育目的转变,教育内容也随之改变。

教育内容又侧重于掌握使用机器机械的方法。

后来,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爆发,信息技术成为教育内容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另外,教育内容也在不断扩大,由古代的“六艺”发展到了现在学科领域的方方面面。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教育内容也发生着极大的改变,例如在小学中增设了“科学”这门课。

三、教育观念的变化对社会变迁的能动作用虽然社会变迁决定了教育观念的转变,但是,我们也应看到教育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教育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对社会变革起着巨大的引导作用。

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要把我国建设成一个繁荣富强的现代化国家,教育必须先行,具体要做到以下两点:1、完善教育理念我国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但由于长期受到封建思想的影响,我国的教育理念与西方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问题。

个人认为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还没有形成。

我国一直坚持的是“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是在于使受教育者社会化,成为符合社会准则的人才,并进而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和延续,忽略了教育在培养人的活动中的相对独立性,忽视了个性发展的需要。

而值得关注的是,教育总是针对一定对象而言的,离开教育对象,就不能实现教育目的。

所以,如果教育目的离开了人的自身发展,教育为社会服务的目的也无法实现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