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选西游记简介与导读
那些庄严尊贵的神佛,在作者笔下时 常显出还怕他骗去不还,要他拔
脑后的救命毫毛作抵押;
在西天佛地,因唐僧“不曾备得人事”,阿傩、伽叶二尊者 便不肯“白手传经”,使唐僧只得交出紫金钵盂。而如来居 然堂而皇之地为这种敲诈勒索行径作辩护,说是:“经不可 轻传,亦不可空取。向时众比丘僧下山,曾将此经在舍卫国 赵长老家与他诵了一遍,保他家生者安全,亡者超脱,只讨 得他三斗三升米粒黄金回来。我还说他们忒卖贱了,教后代 儿孙没钱使用。”佛祖在这里竟成了斤斤计较的生意人。
宋元戏曲话本 第三个西游记里有一部分故事是来源于佛经故事 第四个部分最重要,这就是吴承恩?的创造。
历史上玄奘
偷渡出国
异域成名
玄奘到印度以后,先到了当时佛教的研究中 心——那烂陀寺,佛教研究的一个中心,聚 集了许多佛学大师。经常有四千学者住在这 里,加上流动的学者,总共可达万余人。玄 奘就拜戒贤法师为师,学习佛经。
毛泽东也观看了《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一剧,见到郭 氏的七律后,他也诗兴大发,于1961年11月17日挥毫 写下《七律·和郭沫若同志》:
一从大地起风雷, 便有精生白骨堆。 僧是愚氓犹可训, 妖为鬼域必成灾。 金猴奋起千钓棒, 玉宇澄清万里埃。 今日欢呼孙大圣, 只缘妖雾又重来。
《西游记》在说什么?
玄奘在印度留学期间学习优异,当时小乘佛 教叫他“解脱天”,大乘佛教叫他“大乘 天”。“玄奘” 的中文名字印度人不熟悉, 提到“大乘天”、“解脱天”很多印度人都 知道。临回国时,玄奘又参加了一次 “无遮 大会” 。
学成回国
被迫著述
翻译佛经。
起源
《西游记》的故事源于唐僧玄奘只身赴天竺 (今印度)取经的史实。
西游记简介与导读
1961年10月18日,郭沫若在北京民族文化宫第一次观 看浙江省绍兴剧团演出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于 10月25日写了《七律·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人妖颠倒是非淆, 对敌慈悲对友刁。 咒念金箍闻万遍, 精逃白骨累三遭。 千刀当剐唐僧肉, 一拔何亏大圣毛。 教育及时堪赞赏, 猪犹智慧胜愚曹。
玄奘归国后,口述西行见闻,由弟子辩机写 成《大唐西域记》,记载了取经途中的艰险 和异域风情。
玄奘另两名弟子所撰《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 师传》中,对取经事迹作了夸张的描绘,并 插入一些带神话色彩的故事。
发展
雏形
比较完整的小说《西游记》,至迟在元末明 初已经出现。
《永乐大典》13139卷“送”韵“梦”字条下 引《梦斩泾河龙》故事,标题即为《西游记》
他成为人民群众所普遍喜爱 的理想人物。
除了喜爱,人们还对他怀有 很大程度的同情心。在作者 的笔下,他为人正直,却又 常常受到不应有的不公平待 遇。
在取经的过程中,孙悟空并未改 变其基本的性格特征:
他仍然以“齐天大圣”自居,动辄向人们夸 耀自己闯地府、闹天宫的光荣历史;
他照旧桀骜不驯,对玉皇大帝、太上老君等 尊神放肆无礼,咒观音“该她一世无夫”, 讥笑如来是“妖精的外甥”;
古代朝鲜的汉语教材《朴通事谚解》中也概 括地引述了“车迟国斗圣”故事的片断。
书中还有八条注文,介绍了取经故事的主要 情节,其中已有孙悟空出身和“大闹天宫” 的故事,深沙神已演变为沙和尚,并出现了 黑猪精朱八戒。
现存《西游记》的刊本
背景
吴承恩
《西游记》模拟了一个秩序井然 的神仙世界
艺术形象
《西游记》是对当时社会的一种折射
红孩儿怪的剥削与勒索,把山神土地搞得“一个个衣不充身, 食不充口”,还要“烧火顶门”、“提铃喝号”,服劳役; 连红孩儿手下的小妖也向山神土地“讨甚么常例钱”,“若 是没物相送,就要来拆庙宇、剥衣裳”,这与明代的社会世 态是何等相似。
车迟国虎力、鹿力、羊力、大仙取宠信于国王的描写,一些 道士被封“真人”、“真君”的称号,都与明世宗崇道相似。 搜捕和尚做苦工时,“四下里快手又多,缉事的又广,…… 就是剪鬃、秃子、毛稀的都也难逃”,又何尝不是明代厂卫 特务统治的写照!
在各色神魔形象的塑造上,既表现他们超自然的神 性和动物属性,又能找出社会化个性的踪影。象孙 悟空灵活多变、急躁、好动的个性,分明就是猴的 特点,这一动物特性与他乐观反叛的人格化个性和 谐地融为一体,使得作品既有色彩瑰丽的奇想,又 有细节的真实性。
主人公——孙悟空
孙悟空性格鲜明,有着非同 寻常的本领,集勇敢、智慧 和毅力于一身。
对“铁面无私”、“公正”的阎王殿,也写了崔判官为唐王 加寿的徇情枉法;神圣的西天有送“人事”的贿赂制度,并 为如来所认可;上界的神与佛有的默许亲随下属在下界作恶。 这都是封建社会官僚制度的现实反映。
主题
《西游记》地位
成书过程
西游记的故事有四个来源:
第一个是唐高僧玄奘取经的这个传记 第二个来源是根据这个传记,后来在民间流传的
《西游记》是一部充满幻想、情节离奇的小说,容 易作出附会的解释,清人所论,“或云劝学,或去 谈禅,或云讲道,皆阐明理法,文词甚繁”(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
近时研究者,又有从“反映农民起义”或“反映市 民阶层的斗争”立论的。
但应该看到,《西游记》只是一部神话小说,而不 是什么哲理、道德或政治的寓言。
《西游记》中的艺术形象,既以现实的人性 为基础,又加上作为其原形的各种动物的特 征,再加上浪漫的想象,写得生动活泼,令 人喜爱。
浓郁的浪漫主义是《西游记》的基本艺术特征
书中作者幻想了一个超自然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 神话人物、他们的神奇法宝和所处的环境又大都有 现实的基础,同时在神奇的形态下体现了人们的某 种意愿。
一般读者,也只是从其中得到一种娱乐性的、驰骋 幻想与诙谐嘲戏的快感。
创作目的——娱乐
鲁迅曾指出这部小说创作目的“实出于游 戏” 。
为了提供娱乐,给读者以阅读的快感,而作 者的思想又是相当自由活泼,所以小说中一 本正经的教训甚少,戏谑嘲弄的成分却十分 浓厚。
这些游离于全书基本宗旨和主要情节的“闲 文”,不仅令人发噱,而且表现出世俗欲念 无所不在、人皆难免的意识,这里面透露着 商业社会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