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初一语文试卷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初一语文试卷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24分)1 .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4分)①xié_ ▲取②quán_ ▲释③自xǔ_ ▲④眼花liáo_ ▲乱2.下面一段文字中有四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填入表中,然后改正。
(4分)你是广袤的大地,是辽阔的天空;你是祟山峻岭,是江海湖泊。
你告诉人们,人生的色彩是何等丰富,人生的旅途又是何等曲折慢长,你把生活的唯幕一幕一幕地拉开,你吐露的喜怒哀乐,使人开怀大笑,也使人热泪沾巾……3.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填写相应的作家和篇名。
(9分)①▲,江春入旧年。
(王湾《▲》)②▲,自将磨洗认前朝。
(▲《赤壁》)③山下兰芽短浸溪,▲,潇潇暮雨子规啼。
(苏轼《▲》)④▲,冷露无声湿桂花。
(王建《▲》)⑤不应有恨,▲。
(苏轼《水调歌头》)4.名著《汤姆·索亚历险记》推荐与阅读。
(4分)①汤姆·索亚在决定当海盗前,还有哪些梦想(至少列出两个)?②汤姆和蓓姬在岩洞历险时遇到了谁?汤姆为什么要躲开他?5.下面这段文字中有三处语病,请加以修改。
(3分)在禁烟工作中,除了经常性引导禁烟教育外,更重要的就是公众人物要作出表率,带动和影响其他人自觉禁烟,这理应是他们义不容辞所要负的社会责任。
第二部分阅读理解(36分)阅读文言文,回答6—10题。
(13分)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6.选出下面句子中加点字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
(2分)A 余忆童稚时.B 徐喷以.烟故时.有物外之趣何不试之以.足(《郑人买履》)C 忽有庞然.大物D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至之市而.忘操之(《郑人买履》)7.选出下面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2分)A.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B.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C.反归取之D.昂首观之,项为之强8.作者观蚊如鹤,达到如此高妙的境地,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
(3分)9.作者在文中说:“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文中有几处细节描写都反映了这一点,请选择一处分析其作用。
(2分)10.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4分)楚人有鬻①矛与盾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②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③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韩非子》)①鬻(yù):出售。
②陷:刺破,这里有“穿透”、“刺穿”的意思。
③夫:句首发语词。
阅读《社戏》选段,完成第11-13题。
(7分)①“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
”我抬头看时,是六一公公棹着小船,卖了豆回来了,船肚里还有剩下的一堆豆。
②“是的。
我们请客。
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
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双喜说。
③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
”于是对我说,“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④我点一点头,说道,“好。
”⑤“豆可中吃呢?”⑥我又点一点头,说道,“很好。
”⑦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得意的说道,“这真是大市镇里出来的读过书的人才识货!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乡下人不识好歹,还说我的豆比不上别人的呢。
我今天也要送些给我们的姑奶奶尝尝去……”他于是打着楫子过去了。
⑧待到母亲叫我回去吃晚饭的时候,桌上便有一大碗煮熟了的罗汉豆,就是六一公公送给母亲和我吃的。
听说他还对母亲极口夸奖我,说“小小年纪便有见识,将来一定要中状元。
姑奶奶,你的福气是可以写包票的了。
”但我吃了豆,却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
⑨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11.结合第二段的语言说说双喜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分)12.“姑奶奶,你的福气是可以写的包票”了”中“写包票”与前文中双喜写包票一样吗?为什么?(2分)原文链接:在这迟疑之中,双喜可又看出底细来了,便又大声的说道,“我写包票!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13.作者在结尾说“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我们都知道这是作者对童年的美好回忆,你是否也有过类似的感受?请写一写。
(2分)阅读选文,完成14-16题。
(6分)①2010年底,由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等权威机构,包括北京语言大学等几所高等院校,联合发布“2010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微博、给力等榜上有名。
经Google Trends被搜索频率统计,“微博”在地震、世博会之后排第三。
②微博正在改变我们生活,推动社会进步,它对中国社会诸领域的介入和渗透与曰俱增,社会影响力日益巨大。
微博如此深入人心,它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呢?③创造多功能虚拟聚合社区。
比如新浪微博,只要你点击描述自己职业和兴趣的某一标签,就会链接到与此相关的微博群,结交到新的博友。
它可以创造个人发展的各种机会,还可以与关注自己微博的粉丝进行交流。
这种人际交流,偏重人们的情感、心灵、趣味、审美、爱好等方面的沟通,比起地域社区的交流,内容更加丰富精彩。
它将建构起网络全新社区的时尚、礼仪、道德、情操等文化规范。
当然,微博的网络聚合社区也不是纯虚拟的,是现实社会的一种网络化形态。
④对社会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
手机微博的报道,已达到“秒互动”地步。
它填补了网络终端无法覆盖的盲区,成为新闻报道的利器。
它可在几秒钟内向用户报道事件实况,有时甚至不到1分钟用户就做出反馈,就像实况转播一样。
任何人的每一条信息都能以广播形式通知其跟随者和其他所有用户。
这种信息快速扩展方式,有点像细菌裂变式繁殖那样成几何级数增长。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2008年11月印度孟买恐怖袭击事件、2009年6月迈克尔·杰克逊死讯,都是由Twitter(微博客服务的网站)首发。
连权威新闻机构CNN、BBC也不得不先后在Twitter上进行注册。
可见,微博已抢占新闻报道的制高点。
⑤提供社会判断的思想参照系。
人们在面临社会热点问题时,常常会参照当下微博网站的舆情倾向。
据报道,目前87.3%的受调查人士表示,他们会通过微博了解公众对社会事件看法然后发表意见。
微博群常常成为网络舆情的某种导向。
微博群中涌现的意见领袖,就是无序网民舆情的有序集中体现。
2010年74起与微博有关、影响较大的舆情案例中,有近一半存在意见领袖。
他们代言广大微博发挥着巨大影响力。
其评论可将某一事件舆论迅速推向高潮,甚至还可代表网民设置新的议程,改变舆论走向。
微博群体正在担当起引导网络舆论的把关人角色。
微博的导向作用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许多领导人先后开设微博,甚至各地公安部门纷纷开通官方微博,与网友进行互动交流。
⑥微博的崛起是中国改革开放、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微博发展如日中天。
微博将使这个世界更加开放,更加文明,更加生机勃勃。
14.结合全文,说说微博对社会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3分)15.第④段画线句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试分析其作用。
(1分)16.第⑤段画线句中“常常”这个词能不能删去,为什么?(2分)阅读叶圣陶的《牵牛花》,完成17-20题(11分)①手种牵牛花,接连有三四年了。
水门汀地没法下种,种在十来个瓦盆里。
泥是今年又明年反复用着的,无从取得新的泥来加入,曾与铁路轨道旁种地的那个北方人商量,愿出钱向他买一点儿,他不肯。
②从城隍庙的花店里买了一包过磷酸骨粉,掺和在每一盆泥里,这算代替了新泥。
③瓦盆排列在墙脚,从墙头垂下十条粗黑麻线,每两条距离七八寸,让牵牛的藤蔓缠绕上去。
这是今年的新计划,往年是把瓦盆摆在三尺光景高的木架子上的。
这样,藤蔓很容易爬到了墙头;随后长出来的互相缠绕着,因自身的重量倒垂下来,但末梢的嫩条便又蛇头一般仰起,向上伸,与别组的嫩条纠缠,待不胜重量时重演..;因此墙头往往堆积着繁密的叶和花,与墙腰的部分不相那老把戏....称。
今年从墙脚爬起,沿墙多了三尺光景的路程,或许会好一点儿;而且,这就将有一垛完全是叶和花的墙。
④藤蔓从两瓣子叶中间引伸出来以后,不到一个月工夫,爬得最快的几株将要齐墙头了,每一个叶柄处生一个花蕾,像谷粒那么大,便转黄萎去。
据几年来的经验,知道起头的一批花蕾是开不出来的;到后来发育更见旺盛,新的叶蔓比近根部的肥大,那时的花蕾才开得成。
⑤今年的叶格外绿,绿得鲜明;又格外厚,仿佛丝绒剪成的。
这自然是过磷酸骨粉的功效。
他日花开,可以推知将比往年的盛大。
⑥但兴趣并不专注在看花,种了这小东西,庭中就成为系人心情所在,早上才起,晚上回来,不觉总要在那里小立一会儿。
那藤蔓缠着粗黑麻线卷上去,嫩绿的头看似静止的,并不动弹;实际却无时不回旋向上,刚开始先朝这边,停一歇再看,它便朝那边了。
前一晚只是绿豆般大的一粒嫩头,早起看时,便已透出二三寸长的新条,缀一两张长满细白绒毛的小叶子,叶柄处是仅能辨认形状的小花蕾,而未梢又有了绿豆般大一粒嫩头。
有时认着墙上斑剥痕想,明天未必便爬到那里吧;但出乎意外,明晨竟爬到了斑剥痕之上。
好努力的一夜工夫!“生之力”不可得见。
在这样小立静观的当儿,却默契了“生之力”了。
渐渐地,忘记一切,只呆对着这一墙绿叶。
⑦即使没有花,兴趣未尝短少;何况他日花开,将比往年盛大呢。
17.从选文第①、②两段看似平淡的叙述中,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2分)18.第③段加点的“老把戏”具体指什么?说它是“重演那老把戏”有怎样的表达效果?(3分)19.第⑥段划线句子的描写突出了牵牛花藤叶怎样的特点?请结合这些语句,具体分析它们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
(3分) 20.第⑦段中作者为什么说“即使没有花,兴趣未尝短少”?从中你获得了怎样的人生感悟?(3分)第三部分作文(40分)21.生命的成长犹如行走。
成长路上,气象万千。
笔直开阔时,你可饱览路旁郡一道道风景;蜿蜒回环时,你须走过途中那一个个拐角。
拐角,也许是我们生命行进中的一道道坎,也许是我们生命成长中的一个个结点。
正如台湾作家龙应台所言:“一件事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
”走过一个个拐角,犹如经历一次次修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