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孔子:中国历史人物系列讲座之一

孔子:中国历史人物系列讲座之一

中国历史人物系列讲座之一·至圣先师孔子亲爱的小朋友、大朋友们:大家上午好!今天给大家讲一讲孔子。

为什么选择孔子作为中国历史人物系列讲座的第一讲呢?我想,这主要是从孔子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来讲。

毛泽东同志在1938年曾经指出:“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

”的确,要说起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我认为贡献最大的不是秦皇汉武、不是唐宗宋祖,更不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而是孔子。

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站起来,邓小平领导中国人民富起来,这是中国近代以来划时代的伟大事件,他们的历史贡献因为距离今天太近,至少还不能和孔子相提并论。

2500多年来,孔子不仅影响了一代代的中国人,甚至影响到海外,影响到全球,现在全球有300多家孔子学院,当年孔子周游列国,不过是活动在今天的山东、河南一带,如今孔子真正是走出国门,周游世界,传播中国文化。

这肯定是2500多年前的孔子所始料不及的。

2004年11月21日,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首都首尔挂牌。

截至2010年10月,全球已建立322所孔子学院和369个孔子课堂,共计691所,分布在96个国家(地区)。

孔子学院设在91国共322所,国内61所高校和机构参与孔子学院的合作办学,主要提供到国外教授中文的教师和招募志愿者。

不仅中国人,很多外国人也在研究孔子。

每一个人研究的角度不一样,认识的程度也必然不一样。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处高低各不同”,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孔子。

今天,我给大家讲的孔子,也只是我心中的孔子,与真实的孔子究竟有多少距离,请大家自己研究评判。

孔子标准像,是在原吴道子版孔子像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的孔子像,年龄60岁至70岁之间,比原来更加慈祥。

2009年9月23日举行的孔子标准像新闻发布会上,孔子像的主创人员、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授胡希佳说:我们重点从形象定位和精神气质等方面作了修改完善,更注重体现孔子“仁”和“礼”的思想内涵,表现他的博大儒雅,孔子的这一标准像事件却引发了广泛争议。

中国孔子基金会副秘书长王大千说,之所以要推出这样一个定制征集活动,主要是考虑目前在国内有众多版本的孔子像,其中有的还神化或丑化了孔子。

他介绍说,在山东曲阜销售的旅游纪念品中,各种不同版本的孔子形象就达十几种。

丑版孔子丑版孔夫子长得很丑,有所谓“七漏”之说,就是唇露齿、眼露睛、鼻露孔等七种异相,综合起来,基本上类似于巴西队的罗纳尔迪尼奥,并且还是鸡胸驼背。

孔子的75世孙——孔祥林(孔子专家)对孔子的“旧貌”非常不满,认为是对先人的污辱。

1、孔子长得不好看(1)孔子的外号“长人”,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大个子”据《史记·孔子世家》里记载: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

《荀子》也记载说:“仲尼长”。

以汉尺计算,孔子身高应为221.7厘米,与姚明比肩毫无问题。

如果按照战国时期的鲁尺为20.5厘米计算,孔子身高也有196.8厘米。

而且据记载,孔子的父亲身长十尺,与太史公同时代的一位孔子后人同样是身高九尺有余,看来孔家的遗传基因还真算得上是出乎其类,拔乎其萃。

《论语》中记载孔子快步前进的时候,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这些都印证了孔子的确是个大高个儿。

(2)孔子的相貌有点丑有点怪据《庄子》的描述,孔子上身长下身短,有些驼背,而且耳朵向后。

这就不仅是难看,甚至有些畸形了。

当然,这个描述也不完全可信,至于说孔子上身长下身短,也许是因为孔子身材太高,为表示谦虚经常弓着腰的缘故。

据《荀子》的记载,孔子“面如蒙倛”,“蒙倛”即传说中打鬼的巫师,头戴面具,脸方而丑,发多而乱。

据《史记》的记载,孔子的头型居然是中间低、四周高,好像月球上的环形山。

如果这个记载属实的话,那么可能是小时候头骨发育不太好,长大也没长好。

总之,这些对孔子相貌的描述尽管不尽一致,但可以肯定的是孔子的相貌绝对算不上英俊不凡。

2、孔子的童年不幸福孔子出生在鲁国一个没落贵族的家庭,他出生时父亲年纪已经六十多了,3岁时父亲去世了,17岁时母亲也去世了。

孔子小时候没有什么玩具,只是爱模仿祭祀,摆上小盘小碗,学着行礼,这可能就是他最喜爱的游戏了。

因此,《史记》称孔子“贫且贱”。

长大了以后,曾经为当时的鲁国的贵族当管理仓库的小官(仓库保管员),管牲口的小官(弼马温)。

当孔子成名以后,有人就很奇怪孔子这样多才多艺,有人认为孔子是天才,孔子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意思是说,我小时候家里穷,所以这些事我都会做。

那些出生在高级贵族家庭的人,就不会有这么多技能了。

3、孔子知识渊博、多才多艺孔子的知识非常丰富,他整理古代的文化典籍,形成了《易》、《书》、《诗》、《礼》、《乐》、《春秋》,至西汉,《乐》经佚失,只有五经。

加上后来的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五经”成为中国古代读书人必读的经典,必考的教材。

不仅仅是知识丰富,孔子还几乎是一个全才。

他教给学生的功课,可以分为六大类:礼、乐、射、御、书、数,合称为“六艺”。

史书记载,孔子身材高大,力大无穷,有力拓城关之能。

他射箭时“观者如堵墙”,可见孔子不仅不是文弱书生,简直就是有成为动作明星的潜质。

《论语》中有很多讨论音乐的内容,其中有讲到孔子在齐国听到“韶乐”,三月不知肉味。

这充分说明,孔子对音乐非常着迷,具有很强的欣赏能力。

4、孔子是好学生孔子在世的时候,就常常有人对他学问渊博、多才多艺发生疑惑,孔子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也”,又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焉,未有丘之好学也”。

孔子自述学习状态“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孔子非常讲究学习方法,其中最突出就是学思结合、不耻下问。

孔子经常教育学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表彰孔文子:“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他自己则是不顾别人的嘲笑“入太庙,每事问”。

孔子还非常注意复习巩固,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日知其所无,月无忘其所能”,“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非常注意向别人学习,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又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他最喜欢朋友来一起互相学习、切磋学问,“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他对交朋友也提出自己的原则:“无友不如己者”,“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损者三友: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

5、孔子是个好老师孔子一生,除了他从政的几年以外,一直没有间断教育工作。

他教的学生,号称弟子三千,贤人(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

为什么说孔子是个好教师呢?第一,他主张“有教无类”,开平民教育先河。

根据史书记载,学生的来源,在地域上,除齐、鲁两国外,还有楚、晋、秦、陈、吴等国。

学生的成分,绝大部分是处于下层的平民子弟,如颜回(家住陋巷,是一箪食一瓢饮的穷人)、子路(卞之野人)、仲弓(父为贱人)、曾参(穷居卫国)、闵子骞(平民)等。

这就是说,孔子所收的学生,是不分地域,不分贵贱,不分老少,兼容并蓄,条件只是交一块表示敬意的干肉(束修)就行了。

最大的学生,年龄只比他小6岁。

真可以称得上是“地无分南北,人不分老幼”,孔子对学生都是充满爱心、尽心教育。

第二,他主张“因材施教”,没有统一教材,没有标准答案。

针对不同的学生,他有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孔子把自己门下的学生分为四个科目:德行、言语、政事、文学。

(各科的代表人物是:德行—颜渊、闵子骞;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1)孔子非常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

据《列子·仲尼》和《说苑·杂言》记载,有一次弟子子夏陪着孔子说话。

闲谈之中,子夏就把平时的疑问说了出来。

他很认真地问孔子道:“夫子,您觉得颜回为人怎么样?”孔子回答说:“颜回很不错啊,他在仁义的方面,比我还强呢!”子夏接着又问道:“那您看子贡怎么样呢?”“子贡嘛,口才很好,他的口才,我是赶不上的!”孔子回答说。

“那子路又怎么样呢?”子夏又问道。

孔子淡淡一笑,缓缓地说:“子路这人很勇敢啊,这方面我也不如他啊!”“那么,子张呢?”子夏问道。

孔子回答说:“子张在庄重的方面也是胜过我啊!”子夏更困惑了,很诚恳地对孔子说:“既然他们都超过了您,那怎么都来向您学习呢?”孔子解释说:“颜回是很讲仁义,但不太懂得变通;子贡呢,确实有很好的口才,可是往往又不够谦虚;子路的勇敢是没得说的,但他不懂得有时候需要退让;子张虽说很注意庄重,但是他有些孤僻,跟人合不来。

他们都各有自己的一些长处,但也有自己的短处啊!所以他们都愿意再学习学习,来提高自己。

”子夏豁然开朗。

(2)对于不同的学生,即使教同一内容,他也用不同的方法。

据《论语·先进》记载:孔子的两个弟子,一个叫子路,一个叫冉有,两个人在政治方面都颇有成就。

有一次子路问孔子:“闻斯行诸?”这意思是听到了好的事情就马上实行吗?孔子回答:“不行,有父兄在世,怎么听到了就马上实行呢!”意思是要考虑家庭情况,看父兄是否同意。

然而,当冉有去问这同一个问题时,孔子就很肯定地回答说:“听说了就要实行!”孔子截然相反的回答使得另一个弟子公西华大惑不解,于是就去问孔子。

孔子说:“求(冉有)也退,故进之;由(子路)也兼人,故退之。

”这是说,冉有比较懦弱,所以我就鼓励他,推他走快一点;而子路个性好胜,所以我就有意抑制他,让他缓和一些。

孔子就是根据学生的个性,在回答问题时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的。

第三,孔子强调实践教学,反对死读书。

孔子教育学生,绝不是要求学生背下来,考出来,而是鼓励他们在实践中成长。

他鼓励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特长从事自己喜爱的工作,在他的学生中既有外交家、也有各级官员,甚至还有大商人。

他在周游列国的七八年间,带着学生一路考察国际形势,寻找实现政治理想的机会。

空下来的时候,他会带着学生一起春游、游泳、唱歌、弹琴,师生关系非常融洽。

为什么先提孔子是个好学生,再讲孔子是个好老师呢?因为我觉得做个好老师,首先要做个好学生。

做了老师以后,绝不代表自己就不用做学生了,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只有自己不断地学习,才会不断地进步,才会有新的知识、新的方法教给学生。

孔子一生勤奋学习,勤学好问,“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只有自己做到了6、孔子是个幽默乐观的人有一次,孔子与门人相失于路上。

后来有人在东门找到孔子,说他的相貌,并说他像一条“丧家犬”。

孔子听见说:“别的我不知道。

至于像一条丧家狗,倒有点像。

”如孺悲欲见孔子,孔子假托病不见,或使门房告诉来客说不在家,这也就够了。

何以在孺悲犹在门口之时,故意“取瑟而歌,使之闻之”,这不是太恶作剧吗?这就是活泼泼的孔丘。

武城,是他的门人子游当城宰。

听见家家有念书弦诵的声音,夫子莞尔而笑说:“割鸡焉用牛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