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黑胶唱机唱盘的正确调校

黑胶唱机唱盘的正确调校

精心整理黑胶唱机唱盘的正确调校一唱头位置调校唱头的位置,必须调校在最准确的地方上,角度也一定要准确,否则严重影响重播效果。

就算有最高级的转盘/唱臂/唱头的组合,假如唱头的位置调在不正确的地方上,可能只得普通套机音色或甚至更差。

要调校唱头,使之在最佳位置和最佳角度,有三个地方是要注意:首先将就试将 二收紧螺丝当完成唱头的位置调校后,一定要固定它在唱头壳之上,螺丝一定要收紧,好紧。

如此音色会靓些,但收紧至什么程度才算理想呢?绝对不可以像大水牛一样去扭紧螺丝,因为可能会弄毁唱头的外壳与唱头壳,甚至螺丝扭至那一程度才是理想。

建议大家在认为已是扭至最紧最紧时,向后退回1/8转(即45度),那点应该是最理想的位置。

选择螺丝与丝母也不能马虎,尼龙或塑胶的螺丝的丝母是最差的材料,大家切记不可使用。

普通铝质的算是不过不失,但最好还是用一些钢造的螺丝和丝母,效果最佳。

将唱头装上唱头壳时,最佳的方法是先将唱头壳除下来,装上唱头后才套回臂管上,但有些唱头壳是与唱臂管连体设计,是不能除下来,这时候便应将唱臂管除下来,才将唱头装腔作势上唱头壳上。

这样,唱头的安装工夫便办妥。

三循迹力与偏压令人感到惊奇的是原来有很多人仍然不知唱头循迹力的重要性。

不是其物理上的影响--这是人但调低。

唱盘,例如英国SoundOrganisation的唱盘台;又或可找一张轻但坚固的茶几去承唱盘,虽然是多花一点金钱,但对重播效果有改善也是值得的。

如果是将唱盘放在组合柜或其他柜里,应将螺丝转入木板内,但不可整粒螺丝转入木板里,要留下螺丝头暴露于木板上,然后才将唱盘放在板上面,这个避震法据说是一们美国发烧友想出来的计仔,闻说效果倒不错。

原理很简单,因为承托唱盘的木板,物理学上是一件低通滤波器,是很容易传导低频的震荡。

而选项用轻的材料因为重量是能量储存器,所以材料越轻,其储存的震荡能量便越少。

所以材料越轻,其储存的震荡能量便越少。

所以将唱盘放在一张大而重的台上或放在摆满唱片的柜里时,会受很大的储存能量影响,使动态减低,音像显得模糊。

螺丝的原理是将木板连唱盘与组合柜隔离,所以受到的震荡也减至最少。

唱盘受则面传来的震荡,往往是比从垂直传来的震荡大很多,所以在设计唱盘承托器时,最好考虑这个问题,就是尽量避免则面震荡。

五唱针清洁但如果如最好用但基于这四大痛苦,所以今日CD盛行真是救苦救难菩萨,让大多数人从苦海中解脱。

奇怪?既然听LP唱片那么的痛苦,为什么还有人甘之如饴呢?其实答案也很简单。

第一:听LP唱片有成就感。

调整功夫的高低直接就影响到声音的好听与否,功夫不够,声音就不好听;功夫好,大家都称赞。

因此,听LP唱片比听CD要来得有成就感。

第二:LP是类比的声音。

类比声音里有数位声音所无法企及的许多细节,而且音质也更自然。

这也是许多人仍不放弃听LP唱片的主要原因。

对于从LP时代跨到CD时代的LP迷而言,调整唱头唱臂的一些基本功夫他们皆已具备。

而对于那些要从CD时代跨入LP领域的新LP迷而言,他们恐怕就没有这些基本功夫。

因此,我在这里想以最简单的方式来为这些新鲜人讲述调整唱盘系统的八大基本功。

有了这八大基本功之後,您再往更细微的地方去发展,很快的就会有所成就。

第一功:调唱盘、转盘的水平这里所说的唱盘包括整座唱盘本身以及转盘。

尤其是转盘,如果转盘本身没有水平,那就没什么戏好唱了。

为什么?由于它不水平,抗滑会有问题,唱片沟槽二侧受力也不同。

这样一来,因为这每一了。

调整方法:通常唱臂规格上都会有说明超距是多少。

如果有量测的工具,就可以用它来量超距。

如果没有,也可以放一支尺在转盘轴心旁,然后将唱臂拉到尺旁,看看唱针的超距是多少。

检测成果:目视即可。

千万不要小看超距,一定要将唱针调整到正确的超距位置上,否则,循轨失真会加大。

如果使用正切型唱臂,那就不必调整超距,只要将针尖定在正切线上就没有循轨误差了。

当然,要将针尖完全准确的落住整条正切线上,还是需要花功夫调整的。

第三功:调唱头方位角(Azimuth)在此要先做说明,不论调整唱头的什么角度,它所关系到的就是唱针在沟槽里接触的情况。

如果各种角度不正确,说得简单些就是唱针循轨不对。

说得仔细些就是会产生相位不正确、二声道音量大小不对、杂音增多等问题。

而这些问题又会衍生出定位不清楚、音像会飘、二声道声音不平衡、音质不佳、音色不正确、声音太闷或太刺耳等等诸多问题。

换句话说,唱头的各种角度如果没调好,那几乎就是万恶之源。

所以,我把各种唱头角度的调整列在最前面。

调整方法:调方位角就是自己面对唱头,将唱头朝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扭动。

有些唱臂的唱头盖是活动的,可以藉扭动而调整方位角。

然而,有些唱臂的唱头盖与唱臂是一体的,此时则乾涩、此外,。

假光泽、定位最明晰、音场后方与左右二侧最清楚、杂音最少的声音时,那就对了。

第五功:调垂直循轨角(VerticalTrackingAngle)垂直循轨角就是凭借着调整唱臂支轴的高、低,改变唱针在唱片沟槽中的垂直角度。

请先把唱片刻片时的那支刻片针想像成锄头,唱片就是土地。

当锄头往下锄时,会产生斜向的垂直角度。

而当唱针在唱片上重播时,其往下锄的角度也要刚好与第一次锄地时的角度相同,这样才不会有失真。

其实,不论是水平循轨角、方位角或垂直循轨角,它的道理就像锄地般这么简单。

调整后,我们要从唱臂侧面观察,看看当唱针停在静止的唱片表面时,唱头盖顶、唱臂是否与唱片表面平行?依我的经验,通常唱臂后面都要高一点点会比较好听。

不过,这高一点点如果不仔细看也是差不多平行的。

讲完唱头三种角度的调整,在此我还要提醒各位二个很重要的关键。

其一是以上我所说磁铁、调整方法:有人会用光滑的测试唱片来调整,不过,光滑表面的唱片因为没有沟槽,所以其摩擦力是与真正有音乐的唱片不同的。

有人会看针杆偏向那一边,而修正抗滑。

最正确的方式当然是用显微镜观察针尖的磨损情况,再藉此调整抗滑力。

不过,那也已经是在磨损产生後的亡羊补牢了。

检验成果:总之,二声道没有特别的杂音,二声道没有失衡的现象,那就对了。

理论上正切唱臂不须调整抗滑力。

不过,如果唱盘或转盘没有水平的话,也会产生侧滑的力量,不可不慎。

第七功:调整针压(TrackingForce)从中文字面上看,很容易误解针压是指唱片沟槽承受到唱针的单位面积压力。

其实,从英文上看,就清楚很多了,它应该是「循轨力」而不是针压。

不过在习惯上,我们都以针压称之。

所谓针压,就是唱臂到底要施加多少重量给唱头,才能让唱针达到它应有的循轨能力。

关于这点,其实已经没什麽争议的了,唱头说明书上建议多少针压,您用多少就错不了。

唯一要注意的是高顺服度(Compliance,单位为10-6cm/Dyne)的唱头要配轻质量的唱臂;低顺服度的唱头要配重质量的唱臂。

否则,整个唱针/唱臂的共振点会落入人耳可听范围内,产生音染。

调整方法:如果唱臂上附有调针压的装置,则依说明书指示为之。

如果像有些正切型唱臂,唱盘系但是,么难。

没错,如果您要达到60分的门槛标准,以上八大基本功已经够用了。

但是,如果您想要达到60分甚至90分的境界,那恐怕就非得有过人的毅力、敏锐的耳力,以及对音乐的正确品味不可。

声音被污染所谓音质污染,即是说音质总有一种不干净的感觉,但又不是严重失真,不干净与失真是两回事。

1、垂直循迹角度之调整调校唱臂的高度可以改变唱头之垂直循迹角,一般而言,我们打横用眼与唱臂拉成在同一水平,唱臂如果是水平状态便可行。

如果唱臂太高(承轴点高过唱针点),声音便会变得不正常,太紧而又有多余的噪音。

如果唱臂是不能调校高度,那么便需要找一些介子或垫片之类的东西装在唱头壳与唱头之间,令唱头的垂直循迹角尽量接近理想的数字。

假如这也没有改善的话,就应该详细检查唱针尖是否干净无污垢,而且最好有放大镜去观察一下钻石针尖的磨损程度。

唱针损耗得太历害便必须更换一支新的。

2、检查针压按如一般4、检查反偏压调节器任何一部唱盘都设有反偏压调节器,作用是抵消因物理现象令唱针向转轴内倾斜的力,使唱针不会“侧埋一面”。

反偏压调校不准便有以下的问题出现。

完全没有或过少调校反偏压会令右声道声音出现耳闻失真。

过大的反偏压便反会令左声道产生失真。

因此之故,反偏压一定要调校在正确的位置(与针压的数值相同),这会帮助声道之定位更准确。

如果调校准确也没有用,那么便要检查针压,因为针压太轻而引起耳闻失真的例子比比皆是。

低音模糊、低音不清晰、含糊有混浊感5、改正唱盘的倾斜度低音混浊不清通常是音响回输所引致。

唱盘侧了(并非在水平)会增加引致音响回输的机会,所以唱盘一定要在水平面上,不得有“侧埋一边”的情形,调校妥当唱盘的水平不但可减低音响回输,而且更可使唱头与唱臂能正常工作。

如果调正唱盘水平都无改善,试更换唱盘的摆放位置。

一般房间的四只墙角会有低频驻为佳,换上质素佳的接线会有改善效果。

假如扩音机上有唱头电容值选择时,用电容值最低的讯号线是比较好。

8、在唱头壳上加上阻尼物用胶布将唱头壳的表面全部帖满,连手提杆也需要捲有胶布。

由于唱头壳贴了胶布会增加重量,因此便须再调校唱头的平衡与针压。

如果试过仍然无效,可以在臂管部份贴胶布。

整支唱臂捲密胶布就会增加活动质量,破坏音色平衡,所以最好只在两处(头和中间)贴上1厘米阔的胶布,这样应该会收效。

唱片中心位置声音失真这个现象经常发生,体验过的人应该有很多。

主要原因是直线速度由唱片的外围开始向圆心逐渐变慢。

9、检查悬垂距离无论“S”型唱臂也好、“J”型唱臂也好,两者都必定会产生循迹误差。

因此,它们都采用了特定的长度及补偿角度去令这个循迹误差减至最低。

唱头的悬垂距离一定要准,不准便会增改变1足之情形。

如果换了唱头都一样感到高音不足,大家可试不用升压牛,直接将唱头输出接到扩音机。

由于升压牛只得3及10欧的低输入阻抗,所以假如唱头的负荷阻抗高过10欧时,首先便会令高音出现不足之情形。

12、试转用其他唱头之负荷阻抗数值有时你的唱头负荷阻抗可能有30欧,但你却将扩音机的输入阻抗调在10欧,检查有没有搅错。

这个场合便应将扩音机的输入阻抗拨在40或100欧。

MM头负荷阻扩多数是47千欧,如果你将它接在33千欧左右较低输入阻抗的放大器时,高音一样会不足,但程度就应该没有MC头那么严重。

如果你只MC头没法解决高音不足的情形,不如索性将它驳在扩音机之MM头输入级,虽然输出会细一些,但如果无高音不足的情形,那么便可证实是扩音机之MC头输入阻抗过低引致。

声音轻而太浮——主要是声音欠缺厚度,有时也缺少了重量和重心感。

13、试换唱片垫左、如果唱头无装斜,那么便要检查唱盘是否在水平面,如果唱盘侧向某一边,唱头左右所受的力便不平均,令左、右声道输出不平衡。

16、调节反偏压器如果反偏压不足,向唱片中心那边的片纹便会施予针尖更大的压力,使左声道的输出增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