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孟子两章中考题-生用

孟子两章中考题-生用

1 《〈孟子〉两章》中考题集萃一、(2006 年河南课改区试题)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8-21 题。

(共10 分)(一)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二)越王句践①反国,乃苦身焦思②,臵胆③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曰:?女忘稽之耻邪??(终灭吴)(节选自《史记》)注:①句践:即勾践。

春秋时越国国君,于公元前494 年被吴王夫差大败于会稽,被俘,释放回国后,卧薪尝胆,发愤图强,于公元前473 年灭掉吴国。

②焦思:焦虑思考。

③胆:即胆囊,胆汁极苦。

18.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2 分)(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2)人恒.过然后能改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词。

(2 分)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20.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2 分)21.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孟子的哪些说法?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4 分)二、(2006 年四川攀枝花非课改区试题)阅读《〈孟子〉二章》,完成8-11 小题(15 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而死于安乐也。

8.下列加点的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2 分)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区域、地域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 背叛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被选拔,被起用D.必先苦.其心志苦:使??受苦9.下列四组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 分)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属予作文以.记之B.环而攻之.而不胜杜少府之.任蜀州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曹操比于.袁绍D.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择其善者而.从之10.选择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2 分)A.《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作者强调了在治理国家中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中心论点。

C.遭腐刑而著《史记》的司马迁,幼年丧父发奋读书的欧阳修,身残志坚的张海迪等三人的故事不能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

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2 取得成功。

11.把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文。

(9 分,每小题3 分)(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四、(2006 年沈阳市课改区试题)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0—15 题。

(15 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死于安乐。

10.《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

(2 分)11.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

(2 分)(1)举.:(2)任.:12.下列句子划分节奏有误的一项是()(2 分) A. 舜/发于/畎亩之中 B. 曾益/其所不能 C.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D. 入/则无法家/拂士1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4 分)(1)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2) 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4.概括选文第一段的大意。

(2 分)15.这篇选文对你今后的学习或生活有怎样的指导意义?(3 分)五、(2004 年贵阳实验区试题)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回答18—21 题。

(10 分)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而死于安乐也。

18.解释语段中加点的词。

(2 分) ①故.:②是.:19.用现代汉语翻译“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这个句子。

(2 分) 20.语段主要论述了凡是能担天下大任的人才,都必须经受一定的磨炼,这样才能取得“曾益其所不能”的效果或成就。

请紧扣这一论述,任意举一个恰当的事例作论据。

(所举事例必须包括人名、所受的磨炼、取得的成就)(3 分) 21.语段说:“人恒过,然后能改”,有人对这句话持不同见解。

请阅读下面链接材料后,结合自己的思考谈一点你的看法。

(3 分) 【相关链接材料】?有些错误没机会改正?。

日前,48 岁的喜剧演员牛振华因酒后驾车惨遭不幸。

出事后牛振华的家属发表了情真意切的公开信:?一生谨慎的他犯了一次错误,而他唯一一次错误,却让他不再有改正的机会,也给我们造成终生的遗憾!……?人们常说:?不要怕犯错误?、?不要怕…交学费‟?、?吃一堑,长一智?、?在哪里摔到,就在哪里爬起来?等等,这些话不能说不对,但有些错误是致命的,瞬间发生,没有纠正的机会。

六、(2004 年四川遂宁市中考试题)文言文阅读(每小题2 分,共10 分)(一)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三),,,;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3 (四)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战必胜矣。

? 11.选文横线上应填的文字正确的一项是()A.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米粟非不多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B.池非不深也,城非不高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C.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D.池非不深也,城非不高也,米粟非不多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环.而攻之而不胜(环:包围)B.池.非不深也(池:水池)C.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这里是“限制”的意思)13.对下面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B.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方圆三里那样的小城和方圆七里的大城)C.委而去之(弃城而逃)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不能只靠武力强大来震慑天下)14.下面判断有误的一项是()A.《孟子》相传是孟子及其弟子所作。

B.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C.文章第(四)段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

D.本文骈散结合,读来琅琅上口,朗读时要注意节奏正确。

比如“城/非不高也”、“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5.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文中与“得道者”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君子”。

B.作者在论述战争的三个要素时,着重强调了“人和”。

C.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D.文章集中反映了孟子“仁政”、“法治”的思想。

十、(2003 年湖北咸宁市中考试题)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回答20—24 题。

(15 分)天时不如地利……故曰,,,。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战必胜矣。

2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3 分) ①池.非不深也( ) ②委.而去之( ) ③故君子有.不战( ) 2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 分) A.得道.者多助策之不以其道.惨无人道.B.委而去.之去.国怀乡去.留两便C.寡助之至.比至.陈无微不至.D.攻亲戚之.所畔辍耕之.垄上始龀,跳往助之.22.在文中的横线上填写原文句子。

(2 分) 23.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4 分) ①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译:②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译:24.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为什么说这一观点是孟子“仁政”主张的具体体现?(4 分)十一、(2003 年重庆中考试题)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1—14 题。

(15 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而死于安乐也。

11.下列句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3 分) A.舜发.于畎亩之中发.于声,而后喻B.国恒.亡人恒.过,然后能改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大计亦死D.入则无法家拂.士行拂.乱其所为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6 分)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13.本文指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从三个方面经受艰苦磨难。

其中,思想上要,行为上4 要。

(用原文回答)(2 分) 14.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体会。

(不超过20 个字)(4 分) 十二、(2004 年天津中考试题)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20 题。

(14 分)天时不如地利,……战必胜矣。

16.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 分)A.池.非不深也园林池.沼宽畅B.兵.革非不坚利也可汗大点兵.C.然而不胜者.不以木为之者.D.攻亲戚之.所畔辍耕之.垄上17.用“/”标出下边句子朗读时应停顿的地方。

(2 分)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18.各写出两个含有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成语。

(4 分)(如每词能写三个以上,另加1 分)①多助之至.:②失道者寡.助:19.下面对课文的理解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 分)①文章先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三里”“七里”都极言防守地域之大,以致难以攻破,所以说“天时不如地利”。

②文章接着以守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

这里采用“池非不深也”这样双重否定的句式,格外强调守城条件之有利。

③从守城一方的失利我们可以推断:攻城一方尽管没有“地利”,但因“人和”,能同仇敌忾,万众一心,因此无坚不摧。

④文章利用打仗作例子,充分论证了“人和”对夺取一切战争胜利的极端重要性,目的在于启发君主们应如何打好仗,取得战争的胜利。

⑤文章在论证了“人和”对战争的重要性后,又顺势推论出“人和”在治理整个国家中的作用。

A. ①②④ B. ①③⑤ C. ②③④ D. ②③⑤ 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3 分)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十三、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回答问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而死于安乐也。

1.《孟子》是家的经典之一。

你还知道该学派的哪些经典?请再举三部:2.第一段“曾益其所不能”中的“曾”的意思是什么?3.谈你对“人恒过,然后能改”这句话的理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