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生物学是研究细胞基本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它在不同层次(显微、亚显微与分子水平)上以研究细胞结构与功能、细胞增殖、分化、衰老与凋亡、细胞信号传递、真核细胞基因表达与调控、细胞起源与进化等为主要内容。
细胞:有膜包围的能独立进行繁殖的最小的原生质团,是生命活动的最基本单位。
细胞器:细胞质中在光学和电子显微镜下能显示的具有一定形态特点并执行特定功能的结构。
原生质体:去掉细胞壁的植物细胞或其他去壁细胞。
朊病毒(prion)——仅由感染性的蛋白质亚基构成。
分辨率:仪器(或人眼)所能分开两个质点间的最小距离。
负染色技术(Negative staining)用重金属盐(如磷钨酸)对铺展在载网上的样品染色;吸去染料,干燥后,样品凹陷处铺了一层重金属盐,而凸的出地方没有染料沉积,从而出现负染效果,分辨率可达1.5nm左右。
冰冻蚀刻技术(Freeze etching)亦称冰冻断裂。
标本置于干冰或液氮中冰冻。
然后断开,升温后冰升华,暴露断面结构。
向断面喷涂一层蒸汽碳和铂。
然后将组织溶掉,把碳和铂的膜剥下来,此膜即为复膜(replica)。
细胞系:来源于动物或植物细胞,能够在体外培养过程中无限增殖的细胞群体。
细胞株(cell strain):从原代培养细胞群中筛选出的有特定性质或标志的细胞群。
克隆(clone):亦称无性系。
对细胞来说,克隆是指由同一个祖先细胞通过有丝分裂产生的遗传性状一致的细胞群。
接触抑制(contact inhibition):在体外培养的正常细胞,贴壁生长后当分裂到相互接触时便不再分裂,这种现象称为接触抑制。
细胞融合(cell fusion):通过培养和介导,两个或多个细胞合并成一个双核或多核细胞的过程。
也称为细胞杂交。
细胞工程:利用细胞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结合工程学的技术手段,按照预先设计有计划的改变或创造细胞遗传性的技术。
单克隆抗体技术正常淋巴细胞(如小鼠脾细胞)具有分泌抗体的能力,但不能长期培养,瘤细胞(如骨髓瘤)可以在体外长期培养,但不分泌抗体。
融合后的细胞既可分泌抗体又可无限制的增殖。
细胞质膜:包被在细胞最外面与外界相隔的一层单位膜。
脂质体(liposome):是根据磷脂分子在水相中可形成稳定的双层膜的趋势而制备的人工膜。
去垢剂是一端亲水、另一端疏水的两性小分子,是分离与研究膜蛋白常用试剂。
分为离子型去垢剂(SDS)和非离子型去垢剂(Triton X-100)
血影:红细胞经低渗处理,细胞破裂释放出内容物,仍保持原来的形状和大小,称为血影(ghost)。
外在膜蛋白:附着于膜上,为水溶性分子,与膜结合力弱。
主要靠离子键或其它较弱的键与膜表面的蛋白质分子或脂分子的亲水部分结合。
整合膜蛋白:为跨膜蛋白,与膜结合力强,需去垢剂才能与膜分离。
简单扩散:疏水的小分子或小的不带电荷的极性分子进行顺浓度梯度跨膜转运时,不需细胞提供能量,也无需膜转运蛋白的协助,称简单扩散。
协助扩散:物质通过与特异性膜蛋白的相互作用,从高浓度向低浓度的跨膜转运形式。
协同运输:两种溶质协同跨膜运输的过程。
两种溶质运输方向相同的称同向协同运输,相反则称反向协同运输,是一种间接消耗ATP的主动运输过程。
载体蛋白:既介导被动运输,也介导主动运输。
与物质特异结合,通过构像改变转运物质,也称为通透酶。
通道蛋白:是横跨质膜的亲水性通道,也称离子通道。
转运物质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细胞膜。
膜电位:插入细胞微电极便可测出细胞质膜两侧各种带电物质形成的电位差的总和,即膜电位。
光合作用:绿色植物叶肉细胞的叶绿体吸收光能,利用水和CO2合成糖类等有机物同时释放O2的过程。
氧化磷酸化:底物在氧化过程中产生高能电子,通过线粒体内膜电子传递链,将高能电子的能量释放出来转换成质子动力势进而合成ATP的过程。
电子传递链也称呼吸链,是线粒体内膜上的一组酶复合体,其功能是进行电子、H+的传递及氧的利用,产生H2O和ATP。
内膜系统:是指细胞内在结构、功能及发生上相关的由膜围绕形成的细胞器或细胞结构。
微粒体:在细胞匀浆和超速离心过程中,由破碎的ER形成的近似球形的囊泡结构,包含了内质网膜与核糖体两种组分,具有内质网的基本功能。
微体:过氧化物酶体又称微体,是由单层膜围绕的内含一种或多种氧化酶类的细胞器。
分子伴侣:细胞中的某些蛋白质分子可以识别正在合成的多肽或部分折叠的多肽并与之结合,从而帮助这些多肽转运、折叠、装配,而本身并不参与最终产物的形成。
次级溶酶体是正在进行或完成消化作用的溶酶体,内含水解酶和相应的底物,形态不规则,直径几um。
可分为自噬溶酶体和异噬溶酶体。
残余小体又称后溶酶体(post-lysosome)已失去酶活性,仅留未消化的残渣。
受体:是一种能够识别和选择性结合某种配体(信号分子)的大分子,多为糖蛋白。
至少包括两个功能区域:配体结合区域和产生效应的区域。
细胞通讯:指一个细胞发出的信息通过介质传递到另一个细胞并与靶细胞相应的受体相互作用,然后通过细胞信号转导产生胞内一系列生理生化变化,最终表现为细胞整体的生物学效应的过程。
细胞识别::是指细胞间相互的辨认和鉴别,以及对自己和异己物质分子认识的现象,具有种属、组织、细胞特异性。
信号通路:信号通路是指能将细胞外的分子信号经细胞膜传入细胞内发挥效应的一系列酶促反应通路.
分子开关蛋白:GTPase开关蛋白;蛋白激酶开关蛋白。
细胞骨架指存在于真核细胞中的蛋白纤维网架体系。
微丝:由两条线性排列的肌动蛋白链形成的螺旋,状如双线捻成的绳子,直径约7nm。
微丝又称为纤维状肌动蛋白(F-actin ),或肌动蛋白丝。
微管组织中心具有起始微管组装和延伸的细胞结构称为微管组织中心。
常见的微管组织中心:中心体(间期细胞,动态结构)、有丝分裂纺锤体极(分裂细胞,动态结构)、基体(鞭毛和纤毛,永久性结构)。
核孔复合体(NPC)镶嵌于核孔上的蛋白质复合体,是核质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双向选择性通道。
端粒:染色体端部的特化结构,通常由富含G的串联重复序列DNA构成,用以维持染色体的完整性,也与衰老有关。
巨大染色体在某些生物的细胞中,特别是发育的某个阶段,可以观察到一些特殊的体积很大的染色体,称为巨大染色体。
包括多线染色体和灯刷染色体。
核仁组织区(NOR):特定染色体的次缢痕部位,是除5srRNA外rRNA基因(rDNA)所在部位,间期可形成核仁。
多聚核糖体:核糖体在细胞内并非单个独立地执行功能,而是由多个甚至几十个核糖体串连在一条mRNA分子上高效地进行肽链的合成,这种具有特殊功能与形态结构的核糖体与mRNA的聚合体称为多聚核糖体。
细胞增殖:细胞经过一系列的物质准备,由原来的一个亲代细胞变成两个子代细胞的过程。
细胞周期:细胞从一次有丝分裂结束到下一次有丝分完成所经历的一个有序过程。
其间细胞遗传物质和其它内含物分配给子细胞。
星体:中心体与其周围的微管一起被称为星体。
动粒:位于着丝粒外表面,由蛋白质形成的结构,是纺锤体微管的附着位点。
联会复合体(SC):在第一次减数分裂过程中,存在于配对的同源染色体联会部位的结构。
细胞凋亡:是指生物体在发育过程中由一系列基因控制并受复杂信号调节的细胞自然死亡现象。
也称为细胞程序性死亡(PCD)。
Hayflic界限:细胞,至少是培养的二倍体细胞,不是不死的,而是有一定的寿命;它们的增殖能力不是无限的,而是有一定的界限,这就是Hayflick界限。
细胞分化: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由一种相同的细胞类型经细胞分裂后逐渐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形成稳定性差异,产生不同细胞类群的过程。
持(管)家基因:是指所有细胞中均要表达的一类基因,其产物是维持细胞基本生命活动所必需的。
组织特异性(奢侈)基因:是指不同的细胞类型进行特异性表达的基因,其产物赋予各种类型细胞特异的形态结构特征与特异的功能。
转分化:一种类型的分化细胞转变成另一种类型分化细胞的现象,一般经过“去分化”和“再分化”的过程。
再生:一般指生物体缺失部分后的重建过程,是伤口细胞转分化的结果。
细胞的全能性:细胞经分裂和分化后仍具有产生完整有机体的潜能或特性。
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 ECM):是指分布于细胞外空间,由细胞分泌的蛋白和多糖构成的网络结构。
细胞外被:指细胞质膜外表面覆盖的一层粘多糖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