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思教学模式初探
时下的教学改革可谓如火如荼,各个学校纷纷借鉴在教学方面颇显成效的教学方式,希望能为自己的教育改革开启一些思路,实现教育教学大突破。
去年开始,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我校悄然开演。
为了更好地开展教学改革,我首先对洋思中学的这种教学模式进行了认真的研究。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结构具体就是:先学(看、练)——后教(点拨、讲解)——当堂训练(练)(学生动)——(师生互动)——(学生动)。
“先学”就是教师用简洁的语言或课件来揭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然后提出自学的内容、要求、方法及自学的时间,接着让学生自学。
自学的形式较多,可以学例题、读课文、看注释、做实验,发现问题及时做上记号,做与例题相类似的习题等;“后教”并不是完全由老师讲解,而是将遇到的疑难问题先让学生通过相互讨论,相互交流,自己来解决,学生实在解决不了的老师再作出点拨,适当讲解。
“当堂训练”实际上是分两次训练,但两次的要求不一样。
第一次训练在学生自学例题或课文后进行,主要是模仿练习,只要求学生基本会做,不会做的可以再看例题或课文。
第二次训练就是课堂作业,也就是达标检测,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完全独立地、快节奏地完成。
这种教学模式的全过程关键在于让学生学,教师在其中起到的仅仅是穿针引线的作用。
明白了洋思“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主导思想和基本模式后,我也曾摸索过一段时间,可惜的是未领其精髓,在具体的教学操作中,总感觉雾里看花,心中没底。
后来我尝试在文言文的教学中运用这种教学模式,相对来说较有成效。
一直以来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总是提不起兴趣,总觉得它离我们很遥远,兴味索然。
于是每次学习,更多的是依赖课外参考书或老师讲解,自己真正的理解和巩固没有多少。
老师只有无奈的依靠听写来督促学生记忆和检测学生的巩固情况。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理解能力也随之慢慢提高,简单的句子能很顺畅的翻译出来,但是略有难度,学生的惰性和依赖性就再次反弹。
为改变这种现状,老师煞费苦心。
最近,我尝试用洋思的这种教学模式进行文言文教学,略有成效。
例如在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课时,一上课,我出示了这样的学习目标:①小组合作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力求做到字字落实,人人学会。
②能用舞台剧的形式惟妙惟肖的表演课文所叙述的事件,注意把握人物的特点。
③能流畅的背诵课文。
看完学习目标,学生们炸开了锅,对这样的学习任务兴趣盎然。
接着的小组学习井然有序。
在20分钟左右的时间内,组内学习完成,就连平时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学生在组长的督促和帮助下,对课文内容都有了基本的理解。
而接着的课本剧编排,各组成员都积极参演,讨论编排很是认真。
15分钟共选出4组进行了当堂表演,从学生略显青涩的表演中已经可以看出他们对文章的理解程度远比老师讲
解的效果明显。
我对学生的自学成果进行了适时中肯的表扬。
接着的乘热打铁我打出了具体的练习题,内容涉及文言字词、特殊句式、文章结构、人物形象以及学习启示。
习题的设计由浅入深,有点到面,力求对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所训练。
在练习过程中,尽量先照顾低等生,解决不了的中等生或优等生更正,再就是老师引导解决难点。
就这样,在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共同学习下,检测练习做的顺畅而有效,学生收获很大。
可以说这节课基本实现洋思的“先学后教”的课堂模式,学生的全面互动成了整个课堂最大的闪光点。
而这节课的教学也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在后来的文言文教学中,我更加大胆的放手给学生,先让他们自己根据学习目标自学,不懂的通过互问互答逐次解决。
对于难点问题,老师通过问题引导解决。
最后通过练习巩固所学,发现问题当堂集体互帮互助解决。
通过几次这样的教学,学生已经基本做到从容面对文言文的学习,不再把它当作一块难啃的骨头,反而在学习中尝到了成功的乐趣,越学越有劲,能力的提升也是显而易见的。
在教学中我也深深的思考我的教学活动,我想洋思的精神和经验我们该怎么学,是单纯的学习课堂的模式还是学习洋思的创新精神呢?面对不同的学生,我想,洋思的教学模式有自己的特点适合我们借鉴,但是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结合我们学生的特点,集思广益,找到一条适合我们学校发展的教学模式,引进先进的教学观念,注入新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角色的转换,真正的学好洋思,用好洋思的模式,做到为我所用,有创新,有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