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幼儿园课程改革中的整合观

幼儿园课程改革中的整合观

幼儿园课程改革中的整合观
什么是整合?
整合,顾名思义,就是把分开的部分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整体。

什么是整合课程?
整合课程就是把课程的各个部分、各个要素,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

整合,不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了,而是从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完整的人这样一个目标出发,把儿童需要学习的内容、需要获得的关键经验,回归儿童的生活当中,按照生活的逻辑来组织,来开展,这种组织和展开,强调自然性、强调有机联系,而不是硬要人为地把没有联系的东西拼凑在一起。

整合它要相互融合,按照一定的事物的内在规律、内在逻辑——儿童的生活来进行。

整合的课程必然是生活化的,它要以儿童感兴趣的主题或是问题为中心。

“活动”的概念特别强调的是儿童在学习当中的主体地位。

课程改革中,儿童是课程中的核心要素,它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大家都非常关注孩子的兴趣。

作为一个教育都他还有一个责任:要引导孩子有效地学习。

即教育的、教学的效应问题,到底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学到了什么,我们怎么引导他更加有效的学习。

观察孩子成为有针对性指导的一个重要依据。

不断探究、发现事物的原因,这本身就是非常重要的学习。

解决问题在于尊重、顺应孩子的思考逻辑,允许孩子思考、尝试、失败、再思考、再尝试。

儿童在这个过程中自己想办法去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然后用实验的方法去验证这个假设,证实或证伪,这个对方法的学习、方法的体验,仍然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其本身就有重要的教育价值。

课程、活动的进行就是顺着儿童认识事物的自然本性的逻辑来展开。

不见得最后所得出的那个结论是最重要的。

一个高水平的整合课程必须是比较生活化的。

是以儿童感兴趣的主题为中心的。

所以它的进行就像日常生活中儿童去认识、探究事物一样,自然地发展。

为什么要倡导整合课程?课程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一、从儿童发展和学习特点来看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心理本身具备整合特征,认知、情感、社会性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多元智能理论强调:智能的有效运用需在丰富、具体的环境中实现,分科课程中儿童无法把经验与课程相联系。

学习心理学也表明,只有当知识存在于情境中,跟生活实际有联系,且呈现方式是循序的、多层次的,儿童学习的内容和他的生活中面临的要解决的问题之间有关系,才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儿童是在他已有的知识、背景、经验基础上,用整体、连续的方式建构,所以课程本身要围绕生活、实践问题、主题来组织。

因为儿童的学习要有一定的背景,要有真实的情境,才更容易理解。

所以课程本身应围绕生活、经验,用整体、连续的方式建构,应围绕生活、实际问题、主题实践来组织。

以生活中的一些事件、中心议题来组织。

这是现代学习理论的启示,课程只有组织在一起,和生活、实践相结合,在一种情境中学习,效果才是最好。

脑科学研究表明,有相互联系的经验,易导致儿童完整的学习。

这种完整的学习易使大脑在短时间里建立起更稳固、易提取的信息系统。

所以从儿童学习发展特点来说,整合课程给儿童提供完整的经验、学习方式,有利于孩子的发展。

二、知识观的变化
1.关于“什么是知识”“什么是有价值的知识”“人是怎样获得知识的”三个问题。

2.新《纲要》在内容、基本特征等特点方面,体现新的知识观
1)情景化
幼儿与情景的相互作用
知识与情景的结合
2)活动化
活动本身既是教学载体,同时也是教学内容本身。

3)过程化
儿童学习大量存在于儿童活动当中,活动过程本身有一定的教育价值。

4)经验化
强调注重儿童在学习过程中的经历、感受、体验,即注重非语言形态的知识,
看到这类知识的价值。

3.新的知识观对课程观、课程实践的影响
课程是一种发展过程。

课程的内容与方法已变的不可分割。

课程是师生共同设计、建构的过程。

课程发展本身具有开放性、灵活性,既是不断发展的,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课程的组织向跨学科、综合化方向发展。

三、现代社会生活对人的发展的要求
1.解决复杂问题的需要
2.与他人合作的交往的需要
3.生存能力提升的需要
整合课程采用的是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整合课程与社区文化、环境相结合。

怎样整合?
体现广义的整合观。

内容的整合;
要素,经验、方法教育资源等整合;
不仅打破了学科界限,围绕主题,把相关的活动组织成一个边疆的生活事件,而且
把目标、情境、资源、内容、方式、方法途径等有机结合起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