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地理教学中的几点创新

浅谈地理教学中的几点创新

浅谈地理教学中的几点创新
【摘要】创新精神是新时期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地理教学中,课堂创新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巩固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

在地理教学中,导言的引入、思维的创新、教学模式的改变以及师生情感的交流与创新都是不可多得的教学创新。

【关键词】创新;导言的创新;思维的创新;教学模式;情感交流
一、导言的创新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培养课堂注意力的催化剂。

教育家斯宾塞曾说:“教育使人愉快,要让一切教育带有乐趣。

”因而教师要做到熟练地驾驭教材及与之相关的知识,把知识性与趣味性有机地结合起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地理教学中新课导语艺术至关重要,它是优化地理课堂教学结构,提高创新思维的关键一环。

精美得体、简洁生动、风趣幽默的导语,会像磁石般紧紧吸引着学生的心,使其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产生师生共鸣,形成新课的教学高潮,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变“苦学”为“乐学”。

二、学生思维的创新
地理知识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发散的系统,既有许多已知的相对真理,更多的却是人类科技尚未能了解、尚无法知晓和解决的灾害、环境、宇宙等问题。

地理知识本身的发散性、未知性,正是地理课堂的独特韵味所在,它能帮助学生进入超越时空的思维空间,有利于学
生探索与创新意识的培育。

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少用“定向思维”和惯常思路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地创设应用“发散性思维”的情境,鼓励学生放眼世界,放眼社会生活,勇于开拓新的思维领域,这也正是中学地理学科的优势所在。

对地理教材中已有定论的问题也可采用逆向思维的方法进行教学。

例如,假设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方向相反而不是相同,四季将会如何变化?假设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东向西而不是自西向东,昼夜的变化又会如何?这样教学既能教给学生地理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地理课还应该把一系列联系生活、具有发散和决策教育意义的问题引入课堂,如“大陆漂移说是空想呢,还是有科学依据的?”“城市里的汽车尾气会对空气造成污染,应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等等,以引发学生进行探讨分析。

教师应多思考以尽可能多地提出这样具有综合思维与创新思维火花的问题;鼓励学生创新求异,并以小论文、小专题的形式,结合学校选修课与第二课堂活动,让学生学习寻找资料、整理资料、撰写小论文、小报告,最终在课堂作“专题报告”,以此培养、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并为其提供展现才华的机会。

三、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实行设疑、解疑和留疑这种“三疑”式教学法,能使学生将地理知识学懂学会和熟悉掌握,提高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

叶圣陶有句名言,“教是为了不教”。

地理教学中采取三疑式教学能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从而逐步达到新教学大纲中提出的培养学生“独立吸取新知识的能力”的目标。

设疑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拟问设疑、推理设疑、课题设疑、故事设疑、图象设疑、情景设疑、假设设疑、综合设疑等。

设疑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必须重视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提出难易适度的问题。

问题太简单,学生不动脑筋;太玄,高深莫测,学生会失去信心。

因此,应力求学生跳一跳摘到为好。

其次,设疑的问题要题意明确,有一定情趣。

最后,设疑要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点以及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障碍设计和提问,不可面面俱到,无计划无目的设疑会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

设疑之后,就要针对设疑进行解疑。

古人对教师的作用以“传道”“授业”“解惑”来概括。

“解惑”也就是解疑。

在上完课后或某个问题解疑以后,教师不应把眼光停留在现有知识水平上,而应进一步提出一些具有探索性、趣味性问题,留给学生思考,即留给学生疑问,推进学习内容深化。

学生有了疑,就会产生新的求知欲。

激发他们的思维,促使其到课本中或课外读物中去寻找答案。

这不仅巩固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而且通过自我探索,往往能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学生在探索中得到了乐趣,乐趣又会诱导他们去进一步探索。

教学中要切忌教法呆板、单一。

例如,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先给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后相互探讨,启迪思维,得出初步认识,再由学生归纳总结,说出正确答案,纠正错误,提高认识,加深印象。

这种思考、讨论、求证、解答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充分动脑、动口、动手,既使学生有效地获取了知识,又激发了学
生的学习兴趣。

再如,在教学中使用“答记者问”的方式,让学生课前依据课本内容,设置相关疑难问题,上课时由学生充当记者对教师进行“采访”,最后由教师总结新课并对学生进行评讲。

此法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们为了能主动表现自己,踊跃提问,使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而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群言堂”,这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了学生的勇气和活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最主要是增添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创造了愉快、和谐、主动的教学氛围。

四、师生沟通中的情感创新
情感是非智力因素的核心,在实际教学中,要注意教与学的情感共鸣的形成。

爱因斯坦曾说过:“如果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


许多中外的教学观都强调情感在教学中的意义,提出了不少精辟的见解。

情感的调节功能、动力功能、强化功能、感染功能、迁移功能和信号功能等在教学中的作用日益成为关注的问题。

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学成为开发非智力因素的关键。

而地理教学的现状,更迫切要求情感教学。

创造民主、热烈的知识交流的气氛,形成良好的情感交流条件,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方面。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的信任和期待是情感交流的关键。

对于学生要相信他们的能力,相信他们的潜力,这样才能巩固他们的信心。

其次,爱护和尊重学生是情感交流的基础,与学生以朋友关系相处,而不要形成孤立、甚至对立的两面,爱护他们、尊重他们,遇事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样才
能使学生较为主动、乐观地学习,而不是总处于被动的地位。

只有学生觉得教师可敬可亲,才会走入学科中去,太多的例子已证明了这一点。

最后,业务纯熟是课堂抒发情感的重要因素。

教学水平的高低、教学语言的丰富与否以及教学方法的多样与否,会影响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情感交流,只有教师以其丰富、渊博的知识获得学生的敬佩,才能真正地引导学生走入这一学科。

只有充满热情去教、去学,融合于一片温馨的情感交流氛围中,教学才能成功。

在教学中,应努力创造一种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整个身心都充满快乐和幸福,而不能在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中造成厌倦和烦恼,甚至引入冷漠的境地。

教师要在教学中充满热情,表现出对学生的热爱和关心,从而激发学生对教师由衷的敬佩和对学习的热情,才能达到情感的共鸣。

总之,创新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地理教学中的创新教学,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既联系实际,又大胆尝试,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出其不意的效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