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理教学中创新教育论文

地理教学中创新教育论文

浅谈地理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新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所以要创新培养模式,深化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环境。

而“创新”人才的培养有赖于教育的“创新”。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是初中地理教师肩负的重任。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传统的教育教学中,教师是管理的权威者,是学生学习的主宰者,而学生则处于一种被动的单纯的受教育地位。

这种权威式的教育关系,难以建立和形成良好的沟通和互通关系,学生主体性、学习自主性的发挥难以实现。

变被动为主动,使学生的主动性和主观能动性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出来,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理论的分析符合新时期的理论动向,使学生在思维上有一个全新的概念。

高中地理课“近现代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因素”的教学中,我以启发的方式指导学生阅读《近现代全球年平均气温变化曲线》图,图中仅考虑自然因素得到的气温模拟值与实际的气温变化曲线相近时说明什么道理?
(学生回答:气温变化主要受自然因素影响。

)两者差别较大时说明什么道理?(学生回答:气温变化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影响。

)单纯考虑自然因素得到的气温模拟结果能否解释近五十年来的气候变暖问题?为什么?由此你得出怎样的结论?(学生讨论
后回答:不能。

因为实际的气温变化曲线比自然变化模拟值高很多。

由此可知,近五十年来的气候变暖主要受人为因素影响,同时也受自然因素影响。

)然后接着提问:人为因素是通过什么方式促使气候变暖的?组织学生收集有关资料并加以讨论。

最后同学们认识到:全球变暖主要是人类活动引起的二氧化碳增多、温室效应加剧的结果。

通过上面的教学过程,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二、在学法变革中巩固和加强学生的创新基础
“培养创新精神”是以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观念等为基础的,在使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态度和创新精神。

如讲地质构造中褶皱和断层的形成时,把教具放在教室里,由学生自己演示,得出其形成的原因。

而教师巡回指导,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再如,把开放式教学方法引进地理教学中,可收到良好效果。

在讲完工业生产与环境污染的关系后,可让全班同学扮演三个不同的角色:政府部门、环保部门、污染化工厂。

在课堂上开展讨论,通过简单分析,可明白三个单位的不同利益关系:政府部门希望发展本地经济,环保部门希望本地有一个清静洁净的良好环境,污染化工厂则希望自己有良好的经济收益。

它们之间相互依赖,相互牵制,各有各的利益。

同学们为各自的观点展开了唇枪舌剑,场面十分热烈。

在教学中,侧重于把学生学习方法、学习知识、学习技能融为一体,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

三、要善于创设创新思维的氛围
中学生对事物和问题的认知和理解能力有一定局限性,在发表
自己见解时,生怕出错而招来同学和老师嘲笑。

教师在这个时候就要正确对待学生错误,以免挫伤他们创新的积极性。

要和蔼可亲、满腔热情地去帮助他们,和他们共同分析出错的原因,鼓励他们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不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经常为学生创造创新思维的氛围,也应善于抓住创新思维氛围出现的时机。

如:老师提出同一个问题,而出现学生不同理解;一个问题出现多种答案并发生争执等。

教师要把握好时机,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四、对学生的不同观点要给予重视,注重培养创新兴趣。

创新是个人素质的体现。

创新不是某个人的专利,而是与每一位学生紧密相连的。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表现欲,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享受创新的乐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观念,解放思想,放下手中的“权力”,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要让学生自己去创造,充分相信学生,放手发动学生,为学生创新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例如,我校已实行必修课、综合课、选修课、校本课并行的教学体系。

而新课标教材中,设立了许多地理研究性课题。

比如:如何保护和利用海洋资源,加入wto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将起到什么作用,河流上该不该建大坝,我的家乡怎样发展等。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学生自己选题,自己搜集资料,自己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原因和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作为指导者,对每个环节提出参考意见,指导撰写课题研究小论文。

这在学校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气氛,充分调动了学生学
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享受创新的乐趣。

五、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信心。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满堂灌,板书写满了黑板,学生抄满了笔记本。

教师讲课时,学生从不敢发言,即使有个别学生发言了,也会被老师认为是多嘴,被打击下去,大大地抑制了学生的思维,更谈不上有创新之举。

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和性格特点,要让每一位学生都分享到创新的快乐,就要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在创新过程中得到锻炼和进步,在创新过程中表现自己,在创新过程中不断成长,走向成熟。

在讲述一个教学内容时,教师除了阐述观点外,还要留下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由发言,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

不是要学生七嘴八舌地议个不休,而是要挑选几个同学发言,让他们表明其观点和看法,然后给予肯定和点拨。

要启发他们多思考,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激发他们对学习内容的兴趣。

我在讲“水体污染及其防治”一课时,问:一般我们认为水的透明度越高,水体越清洁,果真如此吗?问题一出,学生马上进入了积极的思维状态。

同学们各抒己见,学习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

这时,老师拿出两瓶“清澈”的水,用ph试纸测试,却发现它们显酸性。

由此证明,该水体已经被酸化了。

虽然水体清澈见底,但都遭到了严重的污染。

事实胜于雄辩,学生认识到必须本着科学的态度看待和分析问题,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和创新精神。

总之,培养学生的
创新素质,是一个多角度、深层次、宽领域的综合论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成为学生创新精神的保护者和鼓励者,要为学生的创新精神提供广阔的天地。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观念,改变教法,明确时代的使命感,激励学生前进的斗志,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创新素质得到更好地锻炼和提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