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开设文学写作课程的现状分析
文学写作一直是高校师生所钟爱的一片热土,如何提高学生的文学写作水平,写出可以发表的文学作品,甚至是成为作家,也一直是高校写作教学探讨的话题。
尤其是“全民写作”的互联网时代,更多的学生自发创作文学作品,更是对写作教学提出新的课题,很多高校都在积极探索新模式,进行文学写作教学。
一、创意写作旗帜下的文学写作教学模式探讨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兴起于美国的创意写作,近年来在我国迅速崛起,而且不断升温。
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西北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学校先后开设创意写作课程。
这些学校不仅开风气之先,近年来在创意写作学科建设上作积极努力的探索,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形成了本土化的创意写作理论和教学方法。
每年数次的创意写作学会,创意写作研究者都会做学术报告,全国大多数高校也都紧跟时代步伐,接受创意写作理论,并探索适合自己的创意写作教学,写作教学被注入了新的血液,由冷变热,写作教学改革也在全国高校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以上学校创意写作教学针对的群体都是研究生。
2012年,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文学院率先在本科招生计划中开设创意写作专业,是内地第一所在本科设置创意写作教学的学校,到目前为止,本科开设创意写作方向的院校仍为数寥寥。
创意写作并不等同于文学创意写作。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设置的创意写作专业培养目标是:“本专业培养具有各种文体写作技巧,拥有创新精神、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端创意写作人才。
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文学创作、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广告宣传、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动漫等文化产业界创造性核心工作,也可以成为自由写作者。
”西北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创意写作招生简章与此类似:“本专业方向在汉语言文学专业课基础上,新增专业模块课,形成全新教育理念和课程体系。
本专业方向培养学生掌握各种文体写作技巧,具备较高艺术素养和创新精神,适合从事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广告宣传、演艺娱乐、文化会展和数字动漫等文化创意写作工作。
”虽然创意写作不等同于文学创意写作,但文学在整个创意写作教学中地位举足轻重。
很多学校的创意写作教学引入作家驻校,讲授文学写作。
我们从这些学校的课程设置上也可以看出,文学创意写作是核心。
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模块课和实践课有如下内容:作家讲坛、创意写作基础、创意思维训练、主题写作、剧本欣赏与写作、改编理论与实践;诗歌写作、新媒体写作、小说写作、非虚构文体写作、演讲与口才、创意策划与实践等。
从可见的教学成果看,文学创意写作也是主要内容。
以西北大学为例,于2014年9月开设创意写作公众号,纵观其作品,除了书评影评就是文学创作了。
岭南师范学院教授刘海涛的微课则直接以“文学创意写作”命名,已在中国大学慕课平台播出。
无论是研究生层面还是本科创意写作教学,这些先行者们对“工坊写作”的实践,其“潜能激发”的方法和理念,对文学叙事、语言等模式化的探讨,情境设置的游戏化技巧化,都为高校文学写作教学的普遍开展提供了助力。
二、“作家班”的培养模式
区别于以上学校对创意写作教学目标的设置,一些高校直接开办作家班,以培养青年作家为人才培养目标,以提高学生的创作水平为专业特色。
“我们成立作家班的目的就是让喜欢文学的学生真正走上文学之路,从而培养未来的作家。
”①“写作班的教学目的就是要打破高校不能培养作家的传统教学观念。
”②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地方高校作家班成绩斐然,如广西民族大学作家班,武昌理工学院作家班,牡丹江大学的“乃寅作家班”。
广西师范学院较早开设作家班,自2005年至今已历时十余年,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青年写作者,大量作品发表于《诗刊》《民族文学》《江南诗》《诗歌月刊》《中国诗歌》《广西文学》《红豆》等国家级、省市级文学刊物,出版诗集、小说集二十多部。
2010年9月,武昌理工学院率先在湖北省开设了本科阶段的“作家班”。
经过8年的发展,该校“作家班”已成为一个作家培养“基地”,孕育了大量写作高手。
二十余名学生加入省市区各级作家协会,学生公开出版发表的文章近千万字,长篇小说十余部,完成多部电影剧本的创作,在各大文学竞赛中获得省级及以上奖项近百项。
2012年9月,牡丹江师范学院“乃寅写作班”正式开课。
写作班面向全校招生,短短几年间就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学员共创作出12部长篇小说,其中8部已出版,还有三十余名学员的多件作品发表于各级各类报刊。
8名学员成为黑龙江省作协会员,1名学员成为广东省青年作协会员。
2018年6月13号,写作班升级为“黑龙江省作家协会牡丹江师范学院大学生文学创作中心”。
全球大型学分课程运营服务平台“智慧树”邀请乃寅写作班教学团队慕课―――《创意写作与立体式教学》课程已于2018年初亮相智慧树,短短一个月,该课程已被选修近七百人次。
③这些学校目标明确,直接以文学写作为教授内容,以培养作家为目的,教学模式实行导师指导制,聘请了一批知名作家和文艺评论家担任导师,按“作家模式”进行“一对一”指导。
如牡丹江师范学院“乃寅写作班”,由本校毕业的作家―――黑龙江省作协副主席韩乃寅,文学院擅长写作的教师,以及鸡西市作协主席田成章,组成写作教学团队,以师徒式的传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作激情,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此外,这些学校都注重本土文化特色,通过研学―――采风―――创作的模式,深入了解地方文化,用写作来传承文化,已经摸索出成功的经验,可供学习借鉴。
“乃寅写作班”组织学生深入佳木斯、牡丹江等地,实地考察、亲身体验,通过知名作家零距离“传帮带”,在学生中厚植优秀地域文化、接续文学根脉,为文学走出去、讲好龙江故事、打造龙江风格、形成龙江气派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默默耕耘为学生搭建平台的“第二课堂”模式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很多高校都非常重视第二课堂,引领学生成立文学团体,利用假期开办夏令营冬令营,组织学生创作展演诗歌戏剧,组办文学创作大赛,多方面给学生创造机会参与写作,提高写作能力。
很多学校此类的实践活动还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有地方色彩,且有地缘的高校之间相互影响。
以戏剧演出为例,昆曲经典剧目《牡丹亭》一直受江浙一带高校的青睐,而以呼兰作家萧红为原型的戏剧则一再在黑龙江上演。
由黑龙江大学文学院叶君原创,黑龙江大学幕启戏剧社排演的实践教学剧目《落红》和《我本一无所恋》在校内外反响很好。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自2009年起,每年举办一次文学创作大奖赛,历届大赛的优秀作品都会集结,公开出版发行。
武夷学院的公众号“武夷微文学”,也如一股清风,和福建师范大学一起,在传播着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