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基与基础的概念分类

地基与基础的概念分类

地基与基础
马敏超***
1、基本概念和功能
❖基础:是将结构所承受的各种荷载传递到地基上的
结构组成部分,是建筑地面以下的承重构件。

它承受
建筑物上部结构传下来的全部荷载,并把这些荷载
连同本身的重量一起传到地基上。

❖地基:是承受由基础传下的荷载的土体或岩体。


受建筑物荷载而产生的应力和应变随着土层深度
的增加而减小,在达到一定深度后就可忽略不计。


接承受建筑荷载的土层为持力层。

持力层以下的
土层为下卧层。

如图所示。

2、设计要求
●地基承载力要求:应使地基具有足够的承载力(≥基础底面的压力),在荷载作用
下地基不发生剪切破坏或失稳。

●地基变形要求:不使地基产生过大的沉降和不均匀沉降(≤建筑物的允许变形值),
保证建筑的正常使用。

●基础结构本身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在地基反力作用下不会发生强度破坏,并
且具有改善地基沉降与不均匀沉降的能力。

3、分类
❖基础
●按使用的材料分为:灰土基础、砖基础、毛石基础、混凝土基础、钢筋混凝土基础。

●按埋置深度可分为:
➢浅基础:埋置深度不超过5M者称为浅基础
➢深基础:埋置深度大于5M者称为深基础。

●按受力性能可分为:刚性基础和柔性基础。

➢刚性基础:是指抗压强度较高,而抗弯和抗拉强度较低的材料建造的基础。

所用材料有混凝土、砖、毛石、灰土、三合土等,一般可用于六层及其以下的民用建筑和墙承重的轻型厂房。

➢柔性基础:用抗拉和抗弯强度都很高的材料建造的基础称为柔性基础。

一般用钢筋混凝土制作。

这种基础适用于上部结构荷载比较大、地基比较柔软、用刚性基础不能满足要求的情况。

●按构造形式可分为:条形基础、独立基础、满堂基础和桩基础。

➢条形基础:当建筑物采用砖墙承重时,墙下基础常连续设置,形成通长的条形基础。

➢独立基础:当建筑物上部为框架结构或单独柱子时,常采用独立基础;若柱子为预制则采用杯形基础形式。

➢满堂基础:当上部结构传下的荷载很大、地基承载力很低、独立基础不能满足地基要求时,常将这个建筑物的下部做成整块钢筋混凝土基础,成为满堂基础。

按构造又分为伐形基础和箱形基础两种。

➢伐形基础:是埋在地下的连片基础,适用于有地下室或地基承载力较低、上部传来的荷载较大的情况。

➢箱形基础:当伐形基础埋深较大,并设有地下室时,
为了增加基础的刚度,将地下室的底板、顶板和墙浇
制成整体箱形基础。

箱形的内部空间构成地下室,具
有较大的强度和刚度,多用于高层建筑。

➢桩基础:当建造比较大的工业与民用建筑时,若地基
的软弱土层较厚,采用浅埋基础不能满足地基强度和
变形要求,常采用桩基。

桩基的作用是将荷载通过桩
传给埋藏较深的坚硬土层,或通过桩周围的摩擦力传
给地基。

●按照施工方法可分为:钢筋混凝土预制桩和灌注桩。

➢钢筋混凝土预制桩:这种桩在施工现场或构件场预制,用打桩机打入土中,然后再在桩顶浇注钢筋混凝土承台。

其承载力大,不受地下水位变化的影响,耐久性好。

但自重大,运输和吊装比较困难。

打桩时震动较大,对周围房屋有一定影响。

❖地基
按地基土成分将建筑地基分为:人工填土、粘性土、粉土、砂土、碎石土、岩土和特殊土。

●人工填土:将填土的成分和形成方式分为素填土、杂填土和冲填土。

●粘性土:按塑性指数将粘性土分为粘土和粉质粘土。

➢17<IP为粘土;
➢10<IP ≤17 粉质粘土
●粉土:粉土性质介于砂土和粘性土之间。

IP ≤10且粒径>0.075mm含量小于全重50%
的土为粉土。

●砂土:砂土按粒径大小和占得重量比分为砾沙、粗砂、中砂、细砂和粉砂。

●碎石土:碎石土按粒径大小、形状和占得重量比分为漂石、块石、卵石、碎石、圆砾
和角砾。

●岩石:岩石指颗粒间牢固联接,呈整体或具有节理裂隙的岩体。

按牢固性分为硬质岩和
软质岩。

按风化程度分为微风化岩石、中风化岩石和强风化岩石。

●特殊土:在特殊工程地质环境中生成时,具有特殊的物力学性质。

我国不同地区分布有
红粘土、膨胀土、湿陷性黄土、冻土、盐渍土、软土和山区土等特殊地基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