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信息
1.引言
在我国文化发展史上,马文化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近年来,我国成立了各种有关马的机构和组织。
2002年,经国务院批准,在“全国马匹育种委员会”和“中国纯血马登记管理协会”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国马业协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行业协会,隶属及登记管理机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与民政部;2009年,新疆马业协会和内蒙古马业协会相继成立(中国国家马业网,2010)。
这也从另外一个方面说明马在我国占据着重要地位。
然而,目前的研究多是从某个角度或某个区域来研究马文化,系统、全面展现我国马文化的研究现状的文献还不多见。
本研究意在全面分析我国马文化的研究现状,推动我国马文化研究的深入发展,为马文化的深入研究和发展提供参考。
2.研究方法
2.1马文化的界定
内蒙古新闻网称对“马文化”概念的界定,各国民俗学者们认为,有两个含义,一是指动物民俗中的一类,即本意;二是指驯马人和骑马人的民俗,即引申意。
后者探讨与马有关的人类社会行为。
这一引申意的马文化概念,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中,以不同文化方式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人类的生活习惯、宗教信仰、民族文化等诸环节。
我国学术界普遍接受的是教科书上关于马文化的界定,即马文化是以反映人马关系为内容的文化,是人类文化的分支,它包括人类对马的认识、驯养、使役以及人类有关马的美术、文艺及体育活动等内容。
2.2文献研究范围
笔者分别以“马”和“马文化”为关键词,于2010年5月15日在中国期刊网查阅、收集、整理有关马文化的期刊文章和优秀硕士论文,共计95篇。
其中与马相关的会讯、组织机构简介以及与马文化没有关系的文献等不包含在内。
2.3文献分类方法
笔者将这95篇文章按照中国马文化地域分布、中国古代马文化、马的军事用途、马的交通与商业用途、马的艺术文化等来进行分类。
这种分类方法主要是依据文献中关于马的内容和用途。
然后,笔者将各类文献资料进行全面研究,探索中国马文化的内涵、特点及其成因。
3.结果与讨论
3.1中国马文化内涵丰富
我国的马文化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其内容包括:相马学、驯马学、牧马学、赛马学、赏马习俗、马具与装饰品、交通和商业用途中的马、生肖学中的马、马崇拜、马政制度、文学艺术中的马、战马等。
通过对中国有关马的内容进行统计整理,我们不难看出,中国的马文化内容非常丰富。
难怪王大霖和王言彬(2002)这样评价中国马文化的地位:“在我国的文化、艺术中,马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
如果将有关马的内容从我国的文化史中抽出,那留下的文化典籍和艺术作品将会残缺不全甚至惨不忍睹”。
3.2中国马文化地域分布
根据文献资料显示,我国的马文化研究主要集中于内蒙古、新疆、云南、西藏等地。
如青措(2003)的《藏族马文化初探》,分别从历史、宗教、生产生活等方面探讨了具有丰富内容的藏族马文化的产生;李琳(2006)的《海南古代马及马文化》,考究了海南从无马到有马的历史过程及原因,并且提出海南的尚马文化是中原文化的移植和再现;图·乌力吉(2003)的《蒙古人与马—蒙古族马文化大全》评介,董慧晶(2009)的新疆马文化旅游开发初探;杨松海(2009)的《云南纸马文化的源流及其民俗寓意》等。
从这些文献不难看出,我国的马文化研究主要集中于我国的西北、西南和内蒙古地区。
3.3灿烂的中国古代的马文化
中国古代马文化的研究主要有,李冀(2009)的《对先秦时期马文化的思考和探讨》,该文主要介绍了先秦诸子散文中有关马的论著,主要用于阐述哲理;安忠义(2006)的《汉代的养马业及对马种的改良》;王立和纪芳(2004)《马意象与中国古代马与人恩怨的审美阐释》;杨宝成(2002)的《商代马车及其相关问题研究》;孙尧奎的《两周时期独输马车驾马数问题研究述论》(2008);兰翠(2009)的《论古代马的审美文化特质—以唐代咏画马为中心的考察》。
由此可见,在我国古代,马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
3.4马在军事上的作用
《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马:“马,怒也,武也”。
这一点从汉语的成语
当中也可以看到,如:招兵买马、千军万马、金戈铁马、鞍前马后、汉马功劳等。
这都说明马在军事上的重要作用。
3.5马与交通、商业
马因其速度快和体貌特征,人们将它作为交通工具。
为人类付出了汗水,也成为了人们的好朋友。
同时,马也为商业的繁荣昌盛做出了不菲的贡献。
就拿我国的马帮茶马古道来说,马帮在茶马古道的形成和普洱茶营销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在马背上形成的茶马古道文化和普洱茶文化在西南地区民族融合、文化交流、商业贸易等方面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敏塔敏吉,2008)。
3.6文化艺术中的马文化
马不仅有极高的实用价值,它还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马的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有关马的诗词歌赋、寓言故事、成语典故、绘画和雕塑中。
李岩松(2005)的《“马”文化熟语论析》一文,从马与马具、马与战争、生产、马与人才等方面阐释马文化的谚语,揭示隐藏其后的深刘文化含义;许兴宝(2001)的《文化观照中的宋词马意象》一文阐释了宋词马意象的生成,并分析了宋词马意象与传统诗文中的马意象的差异;张淮水(2009)的《“扎马角”社火的造型意蕴》一文探讨了影响和支配“扎马角”造型活动的乡土文化观念和民间审美取向。
4.马文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有着灿烂、辉煌的马文化。
世界上其他国家也有着丰富的马文化。
我国的马文化同其他国家的马文化存在一定的差异,具有特色。
然而有关中国马文化和其他国家马文化形成差异的原因探讨不深入。
既然中国有着灿烂的马文化,那么它就应该得到广泛地开发和利用,造福世界人民。
然而目前我们在这方面的开发和利用力度不够,有待进一步加强。
5.结语
中国灿烂的文化中不能没有马文化,马文化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中国的马文化内容丰富。
近年来,马文化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受到重视。
然而,目前有关马文化体系化、系统化的研究不多见。
未来马文化研究有以下趋势:1)人们对马文化的重视程度会有所增加;2)有关马的商业机构、协会会增加;3)马文化的旅游开发价值得到广泛体现。
参考文献
[1]王大霖,王言彬.中国马文化细探[N].中国审计报,2002-02-01(005)
[2]中国马会概况./manager/society.asp?Ar ticleID=58,2010-58-24
[3]李冀.对先秦时期马文化的思考与探讨[J].大众文艺,2009(17)[4]安忠义.汉代的养马业及对马种的改良[J].农业考古,2006
[5]王立,纪芳.马意象与中国古代马与人恩怨的审美阐释[J].辽东学院学报,2004(6)
[6]杨宝成.商代马车及其相关问题研究[J].华夏考古,2002(4)
[7]孙尧奎.两周时期独输马车驾马数问题研究述论[J].齐鲁学刊,2008(4)
[8]兰翠.论古代马的审美文化特质—以唐代咏画马为中心的考察[J].文史哲,2009(6)
[9]青措.藏族马文化初探[J].青海民族研究,2003(3)
[10]李琳.海南古代马及马文化[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
[11]图·乌力吉.《蒙古人与马—蒙古族马文化大全》评介[J].内蒙古社会科学,2003(6)
[12]董慧晶.新疆马文化旅游开发初探[D].新疆师范大学,2009
[13]杨松海.云南纸马文化的源流及其民俗寓意[J].文化遗产,2009(4)
[14]敏塔敏吉.茶马古道上的马帮文化[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4)
[15]内蒙古新闻,/index.php?doc-view-3 061.html,2010-5-20
[16]李岩松.“马”文化熟语论析[J].语文学刊(高教版),2005(7)
[17]许兴宝.文化观照中的宋词马意象[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
中国马文化研究现状分析
西安工业大学外语系水建锋黄换乃
[摘要]本文全面系统地分析了我国马文化的研究现状。
分别以“马”和“马文化”为关键词在中国期刊网上进行检索,共收集到了
95篇相关文献和硕士论文。
通过文献分析,并且对文献进行如下分类:中国马文化地域分布、中国古代马文化、马的军事用途、马的
交通与商业用途、马的艺术文化等。
研究发现:我国有着辉煌、灿烂的马文化,马文化内涵丰富;马文化主要体现在除沿海地区以外的
边疆地区;在古代,马的军事地位突出;马是重要的交通工具,有着重要的商业作用;马丰富了人们的艺术文化生活。
本文还探讨了中
国马文化研究中面临的挑战。
[关键词]中国马文化现状分析
作者简介:水建锋(1978.10-),男,陕西旬邑人,西安工业大学外语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
黄换乃(1964.12-),男,西安工业大学外语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与文化、认知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等。
博士·专家论坛
4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