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映潮望岳春望教案教学目标:1.背诵诗篇。
2.总体感知课文,了解诗意,体会诗情,并掌握如何学习诗。
3.大致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理解他诗歌的风格变化。
教学重点:1.背诵诗篇2.总体感知课文,了解诗意,体会诗情,并掌握如何学习诗。
教学难点:总体感知课文,了解诗意,体会诗情,并掌握如何学习诗。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讨论法课时安排:一个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古代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许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而且意境深远: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颂,成为流传千古的名篇。
同学们,你们学习诗歌已经有好几个年头了,那你们知道要如何学习诗歌吗?二、知人论诗,了解作者诗歌鉴赏中要真的读懂一个诗人蕴藏于诗中的感情是很不容易的。
除了诗的字句意思之外,还要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风格,甚至是他生活的时代、所处的境地等,这就是所谓的知人论诗,知时论诗。
——这是欣赏诗歌的前提。
今天我们要学习著名诗人杜甫的两首诗歌,现在我们就先来了解一下作者的生平。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人称“诗圣”;其诗被喻为“诗史”;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
其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望岳》这首诗写于开元盛世。
开元是唐玄宗李隆基统治前期的年号。
从太宗李世民贞观初年到开元末年,经过一百多年的积累,唐朝出现了全面繁荣的景象,历史上叫做”开元盛世”。
《望岳》就写于这个时期。
此时诗人年方24岁,正过着一种“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
诗人的背后是一个鼎盛的唐王朝,所以在他的诗里便投射了足够的“盛唐气象”。
三、如何学习诗歌?方法一:多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岱了曾眦先划分诗的节奏,后正确诵读:①注意停顿和重音,读出诗的节奏;②读中想象诗的意境,③读中想象诗人的思想感情。
方法二:读原句,看注解,查资料,理解诗意。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岱宗”,即泰山。
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称为岱宗。
“夫如何”,到底怎么样呢?“夫”,语气助词,无意。
接句自问自答,以夸张手法,极写“齐鲁青未了”的气势,放眼望去,一片青翠苍都,绵延不绝。
无论从北或是从南看,泰山是看不完的。
“齐鲁”,春秋时两诸侯国,后用为该地域的简称。
泰山北为齐,泰山南为鲁。
“青未了”,形容泰山山脉绵延深远,青翠苍都,从齐到鲁看不到尽头。
这一句是远望,摹写泰山卧齐鲁大地,突出了岱宗的雄伟宏阔的气势。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造化”,指天地自然。
“钟神秀”,天地间神奇秀美皆聚泰山。
“钟”,聚集的意思。
阴,山的北面;阳,山的南面。
泰山极高,南面受日光,故明亮;北面阳光照不到,故昏暗。
意思是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
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
“荡胸”,心胸摇荡。
“决眦”,眼睛睁大,眼角欲裂,形容极力张大眼睛。
“眦”,眼框。
“入”,收入眼里,看到。
这两句的意思是层层云升腾,涤荡心胸;飞鸟归山,映入眼帘。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会当”,应当,一定要。
“凌”,登临,登上。
“绝顶”,最高峰。
“览”,俯视的意思。
这两句的意思是终要登山泰山顶峰,一眼望去,四周重重山峦都显得渺小了。
方法三、带问题,合作探讨,深入理解。
1、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向岳而望,并且角度有别,有远有近,有虚有实。
试以两句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写乍一见远望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兴奋和惊叹仰慕之情。
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用语言来形容山高,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这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前句虚写,泰山的美一言难尽,不如写造物主对其情有独钟。
后句实写,“割”字用得好,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这两句是写细望。
表达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最后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愿望。
是其誓言,也是诗人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可见其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全诗主旨:相信自己终能攀上人生顶峰的豪情壮志。
方法四:分析景物特点,把握诗人情思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远大抱负。
四、了解《春望》的写作背景叛军攻下唐都长安的第二年三月即安史之乱时期,诗人劫后余生写下了《春望》。
此时的诗人人到中年,战乱使得他穷愁潦倒,与家人聚少离多。
五、如何学习诗歌?方法一:多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溅抵搔浑胜簪先划分诗的节奏,后正确诵读:①注意停顿和重音,读出诗的节奏;②读中想象诗的意境,③读中想象诗人的思想感情。
方法二:读原句,看注解,查资料,理解诗意。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城”,指长安城,当时被叛军占领。
这两句的意思是国都破碎不堪,只有山河依旧存在;春天又来到长安城,只有荒草长得特别茂盛。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溅”,溅落。
这一联一般有两种解释:诗人因感时恨别,见花而落泪,,听到鸟鸣而感到惊心;以花、鸟拟人,花感时而落泪,鸟恨别而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抵”,值。
这一联的意思是战乱持续了很长时间了,家里已久无音讯,家信可以抵得上万两黄金那么宝贵。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搔”,用手挠。
“浑”,简直。
“胜”,能够承受。
这两句的意思是由于忧伤烦恼,头上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
方法三、带问题,合作探讨,深入理解。
尽量用诗中的词回答下列问题1.诗人望见什么景物?这景物有什么特点?国破草木深2.是什么原因使春天变得如此的荒凉?烽火3.这个原因除给春天带来影响,还给诗人家庭带来什么?离别,无法团圆!方法四:分析景物特点,把握诗人情思花与鸟是春天中美好的景物,然而诗人见鲜花而“溅泪”、听鸟鸣而“惊心”,情与景不是不一致了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是以乐景写哀情,表达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
方法五:比较阅读——加深理解找出这两首诗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并分析不同点的原因。
相同点:作者、无言律诗、借景抒情、有“望”字······ 不同点:开元盛世因安史之乱远大抱负忧国,伤时,思家雄伟深远果深沉含蓄六、小结补充:介绍杜甫时应加入他创作的三个时期:1. 读书和漫游时期。
这一时期诗人先后游览了吴、越和齐、赵,饱览了祖国壮丽的山河,开阔了他的眼界和视野,并在洛阳与李白等同时代的诗人结为肝胆相照的好友,这一时期的生活和创造,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情调。
2. 中年时期。
即安史之乱时期。
因遭奸臣陷害,屡次应试,屡次落第,当官后又屡次被贬。
官场的黑暗,统治者的腐朽,再加上连年的战争,诗人写出了一系列批判时政,讽刺权贵,忧国忧民的诗篇。
3. 杜甫的晚年时期。
杜甫的晚年过的相当凄凉,颠沛流离,四处漂泊,这一时期的诗歌充满了一层悲哀、无奈地色彩。
七、作业背诵这两首诗《春望》、《望岳》教案一、导入韩愈曾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早已为我们熟知。
那么,今天让我们跟随春望和望岳这两首诗,一起走进杜甫。
二、杜甫简介大家齐读一遍,然后补充到课本上。
学习诗歌讲究知人论世,杜甫的诗歌能够成为诗史,跟杜甫本人的经历是密不可分的。
接下来,我们一起看看作者的人生经历。
杜甫的一生,青年时年少狂放、胸怀大志,中年时运不济、仕途坎坷,暮年忧国忧民,饥寒交迫。
其中,《望岳》便作于诗人当年意气风发的读书和壮游时期;《春望》作于坎坷艰难的长安十年期间。
了解完杜甫人生经历,我们来齐读这两篇诗,读出不同时期杜甫的感情。
纠正:注意了岱宗夫如何夫,还有望岳这一首诗的情感重点应放在哪一句,对,最后一句。
《望岳》好,接下来,我们来学习《望岳》,先听一段音频,大家注意体会其中的感情。
来,我们试着再来读一遍。
这一遍就进步多了。
望:诗人望泰山,将所见所感蕴含在这一首《望岳》之中,请同学们对照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句内容。
思考:诗人望见了怎样的泰山,又有怎样的泰山美景?请大家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加以描绘。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那种欣喜惊叹仰慕的情形,非常传神。
这里是远望之泰山。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这是近望泰山所见的景象。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仔细看才能看见。
这是凝望泰山时所见的景象。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
赏:下面,同学们自由朗读,找出你喜欢的诗句谈一谈,读一读。
可以从用词、修辞、感情三方面任一来谈。
用你的感觉把它读出来。
)比如:我喜欢“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一句,因为“钟”字将大自然拟人化,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美。
或“割”字用得好,形容泰山就像一把巨斧,将阳光切断,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以这样的形式来说。
真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大家谈得都很好,理由说得也很清楚。
情:那么从这首诗中,我们读出一个怎样的杜甫呢?以“我从中,读出一个的杜甫”这种形式来回答。
各小组讨论一下。
小组代表来说一下。
师:是的,我们可以读出诗中的杜甫是一个青春勃发的形象。
他,是一个胸怀豪迈的杜甫,一个乐观向上、渴望建功立业的杜甫,一个想和泰山融为一体、自信终能有所成就、攀越顶峰的杜甫??《春望》教师过渡:《望岳》是杜甫青年时期写下的名篇,它让我们认识了一个热爱自然、积极进取、志向远大的热血男儿;那么,杜甫后来的生活如何呢?我们继续走进杜甫的生活。
我们先来看几句诗:残杯冷炙,疾病缠身,颠沛流离。
这就是杜甫进入中年的生活,他被后人誉为“诗圣”,却经历着郁郁不得志的生活。
我们接着学习《春望》。
读:大家先齐读一遍这首诗。
题目中的“春”字,点明了季节——春天。
春天,什么样子的?鸟语花香,生机勃勃?? 请同学们认真自读《春望》,分析:诗人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色?从哪里看出是春天?你从哪些词语能体会到杜甫当时的心情?望中景:放眼望去,国都长安城已残破不堪,只剩下旧有的山河;春天已经来临,可是城中只有幽深的草木。
花儿似乎在流泪,草儿也感到惊心,这一切怎不让人悲伤??情景交融望中情:破、深、泪、恨别、烽火、家书、白头、搔??从中我们可以读出杜甫的痛苦、忧国思家之情。
赏:这么一首感人至深的诗,你喜欢哪一句呢?谁愿意跟大家分享一下,读一读。
看来这首诗真不愧为经典,每一句都有人喜欢。
老师也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喜欢的一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又令人满目凄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