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透视的基本概念
透视学的常用术语
基面:承载物体的平面,平视时即是地面,且与画面垂直。 原线:即与画面平行的直线。它的透视特点是在画面上保持原来的透视 方向;且平行的原线在画面上仍保持平行。 变线:即与画面不平行的直线。它的透视特点是在画面上的透视方向要 么发生变化,要么指向远端的某个消失点,要么终止某个消失点;且相 互平行的变线共用一个消失点。 灭点(消失点):凡是不平行于画面但相互平行的直线,其最终形成的 透视投影必然向远方汇集于一点,这点便是灭点。包含心点、距点、余 点、天点、地点。 余点:内余点,在心点与距点之间的灭点;外余点,不在心点与距点之 间的灭点。
透 视
(2) 透视的形成原理
透视是一种推理性观察方法,它把眼睛作为一个投射点,依靠光学中眼与物体间 的直线——视线传递,在中间设立一个平而透明的截面,于一定范围内切割各条视线, 并在平面上留下视线穿透点,穿透点的连接,就勾画出了三维空间的物体在平面上的 投影成像——透视图,在透视理论上这个成像表示眼睛通过透明平面对自然空间的观 察所得到的视觉空间形象,成像具有立体空间感。
在经历了文艺复兴的发展以后, 到了17-18世纪,透视已跨入了 成熟期,我们目前所使用的各种透视 规则及画法在这一个时期基本已完备 了,这标志着透视学开始走向了成熟。 法国人沙葛在《透视学》一书中 介绍了几何形体作图法则。 18世纪的代表人物:英国数学 家布鲁克·泰勒在他的两部著作《论 线透视》和《论线透视新法则》中把 涉及定点透视与投影几何画法中所有 原理和作图法均写入其中,这两部著 作是透视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里 程碑巨作。 这一时期运用透视法的代表 作品有委拉斯贵支的《宫女们》,普 桑的《抢劫萨宾妇女》。
法 国 大 卫 《 苏 格 拉 底 之 死 》
4.
19世纪:
19世纪绘画拉开了抵制传统透 视空间的序幕,到了20世纪,传统 意义上的透视学在绘画中的统治地 位进一步受到削弱,主观意识的介 入以及意象化的空间表现,颠覆了 传统透视的原有模式和形象,传统 意义上的透视已不为人们所关注, 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组合透视,无透 视,变形透视,幻觉透视,极大的 丰富了绘画的表述空间,从而在绘 画的内容和形式上得到了拓展。
宋 · 郭 熙 《 平 远 图 》
平远—指从近山望远山,平视 ,远距离观察。
宋 · 林 庵 《 烟 江 欲 雨 图 》
迷远— 指因烟雾与流水阻隔造成景物若隐若现的空间关系
阔远 — 即平远 ,泛指从近岸隔着宽阔的水面,通向远处,平视,远距离观察
五代 董源
《夏景山口待渡图》局部
幽远 — 即迷远,泛指因飘渺导致的景物距离遥远
绘画基础知识之透视
西方透视学发展史
中国传统透视学发展简述
常用术语与基本原理
西方透视学发展简述
透视的由来:“透视”一词是从拉丁文译过来的,意思是“看 透”。 透 视:根据光学,几何学的原理,将三度空间的景物描绘到二度空间的平 面的过程就是透视过程 学
透视图:用透视的方法在平面上得到立体的形象. 透视的基本规律: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
变 线
近低远 高线 近高远 低线
与画面和基面都成近 低远高角度 与画面和基面都成近 高远低角度
3、透视的构成要素
眼(观察点) 物体——被描绘或设想的对象。 画面——承接被描绘或设想对象的媒介面。
4、透视的基本规律
► 近大远小 ► 垂直大,平行小 ► 近者清晰,远者模糊
一点透视(平行透视): ► 一点透视又叫平行透视,当水平位置的直角六面体有一个面与画面平行, 其消失点只有一个(即主点)的画面叫一点透视。 ► 在60゜视域中,视点对立方体平视运动观察,立方体不论在什么位置, 只要有一个可视平面与画面平行,立方体就和视点、画面构成平行透视
(5) 透视学的运用 工业设计
(5) 透视学的运用 展示设计
(5) 透视学的运用 插画创作
(5) 透视学的运用 插 图
(5) 透视学的运用 动画场景设计
(5) 透视学的运用 网络游戏场景设计
作业: 1、熟记透视学上的常用术语。 地平线、视平线 心点、视点、主点、距点、余点 基线、视线、基面、画面 原线、变线 2、图1-1.相关概念图示。(4开) 3、六面体的的三种消失状态(粗略)。(4开)
关系
A
B
一点透视的消失:
Unit 1 Drawing Development
视点:眼睛所在的位置 画面:假想的透明平面
视线:视点与物体间的连线 心点:视点对画面的垂直落点
心点 视中线 正 中 线 视点
视平线:画面上通过心点的一条水平线 正中线:画面上通过心点的一条垂直线
视中线:连接心点与视点的直线 消失点:景物向无限远延伸消失于一点
法国 杜尚 《下楼梯的裸女》
俄 国 马 克 夏 加 尔 《 我 与 村 庄 》
·
中国传统透视学(远近法) 发展简述
中国本土的透视学——“远近法”
“散点透视” 散点透视,是远近法的生动体现,是 相对于西方焦点透视而言的专用名词, 它有别于西方焦点透视中视点视域固定 于一点的定式,采用了移动的多视域的 观察模式,多方位多角度的体察对象,按 照传统绘画的审美心理需要自由的经营 画面,以实现理想的审美需要.
(5) 透视学的运用
透视学作为表现设计思想,追求最后效果的一种最佳手段,被广 泛运用于插画、电脑动画、电子游戏、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工业设 计、展示设计等多种领域。
(5) 透视学的运用 绘 画
《蒙马特尔》郁特里罗
透 视
《林间小道》 作者 : 霍贝玛 [荷兰]
(5) 透视学的运用 建筑设计
(5) 透视学的运用 环艺设计
学习透视学的意义:视觉空间的确近大远小及其表现,是画家
必然遇到的问题,透视学是历代画家对视 觉空间不断探索的产物.学好透视学,有 利于我们正确的表现物体的确空间感和立 体感.
透视学发展简史
1.文艺复兴以前:
原始时期:在岩画和洞窟画上,原始人朦胧 地通过上下错位排列, 大小刻 画等手法把一些表示距离远近的关系反映出 来。 古埃及时期:古埃及人在一些湿壁画上表现 人物前后关系的处理往往是用人物横向并列 序排的手法来完成。
2、透视学中的常用术语
原线
变线
原线
2、透视学中的常用术语
变线
2、透视学中的常用术语
不 消 失
水平线 垂直线 斜线
平行画 面
平行基面 垂直基面 倾斜基面
无 灭 点 消失到 心点
原 线
水 平 消 失 倾 斜 消 失
直角线
垂直画 面
平行基面
成角线
与画面 成任意 角
平行基面
消失到 余点
消失到 天点 消失到 地点
庞贝古城
《秘密集会》
阿维尼翁
《捕鱼场景》
2.文艺复兴期间:
文艺复兴期间的意大利属于透视的发展期,出现了一大批的艺术家,并 使得透视得到了极大的完善,透视也以一门独立的科学身份出现在绘画 领域中。意大利画家达·芬奇代表作《最后的晚餐》。
运用透视法的代表作品拉斐尔的《希腊时期:古希腊人在绘画中也采用类似 于古埃及人表现前后关系的手法,并且西方 透视的研究最早源自于古希腊,主要内容涉 及灭点透视法和缩短法。
古希腊 《黒绘式安法拉》
古罗马时期: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茨在他的《建筑十书》中就谈及了大 量的有关建筑透视原理内容,并且在一些壁画中,开始广泛运用这一手法, 如庞贝出土的壁画《秘密集会》。
六远法:高远,深远,平远,迷远, 阔远,悠远。
在传统山水画中与“三视”有关的“六远”法 高 远 指 从 山 下 往 山 上 看 , 低 视 点 , 远 距 离 观 察 深 远 指 从 山 前 看 善 后 , 高 视 点 , 远 距 离 全 方 位 观 察 宋 范宽 《溪山行旅图》
—
— 元 黄 公 望 《 天 池 石 壁 图 》 ·
画中景物的立体感和空间距离感,可以用以 下几种方法来表现: 一、可以用图形重叠表现
二、可以用明暗阴影表现
三、可以用色彩关系表现
近处色彩倾向鲜明,接近固有色,远处色彩倾向暗 淡灰紫;近处明亮物体总带有黄橙色调,远处的深 处物体则更蓝一些。总之,近处色彩暖些,远处的 冷些。 我们还可以用明暗对比和细节清晰度来表现。近处 物体明暗反差大,细节轮廓清晰可辨,远处物体明 暗反差小,甚至混为一片,细节和轮廓模糊。
宋
梁师闵
《芦汀密雪图卷》局部
传统人物画中的一些透视特点
1 不管人物在画面中所处前后高低位置如何,个体人物一般以平视 透视特征出现,无俯视透视变化现象。
2. 不管人物身体各部位在画面中的姿态位置如何,也无近大远小。
宋
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
3.一般情况下,人物前后“近大远小”忽略不计,甚至有“近小远大” 现象出现(人物大小按地位贵贱来划定)
《 文 森 特 的 椅 子 和 烟 斗 》
《凡高的房间》
《 阿 尔 夜 间 的 露 天 咖 啡 座 》
《夜间咖啡馆》
透视学的常用术语
视点:视者的眼睛位置。 正常视域:视点看出去的60°的圆锥形空间,由于其为人的双眼正常显 示对象的范围,故称正常视域,超出60°,则不属此范围。 视中线:视域圆锥体的中心轴,是视者视线引向画面的中心视线并与画 面垂直,平视时与地面平行,俯、仰视时其与地面或倾斜或垂直。 画面:画者与被画物之间假设的透明画图平面,它可以向四 周作无限 的扩大与延伸。画面须平行于画者的颜面,垂直于视中线;且平视的画 面垂直于地平面,俯仰视的画面倾斜或平行于地平面。 心点:视中线与画面的交接点。
五 代 顾 闳 中 《 韩 熙 载 夜 宴 图 》
4.个体人物除了惯用的平视外,仅头部偶尔有俯视现象出现,但身体其余 部位仍保持平视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