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九下第22课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身高八尺多,容貌美丽。
有天早晨,他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同城北徐公比,哪个更美?”他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怎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
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美,就又问他的妾:“我同徐公比,谁美?”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呀?”第二天,有客人从外边来,邹忌同他坐着谈话,又问他:“我和徐公谁美?”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
”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端详他,自己觉得不如徐公美丽;再照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远远不如。
晚上躺着想这件事,说:“我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妾认为我美,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美,是想有求于我。
”于是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
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求于我,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漂亮。
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嫔妃和身边的亲信,没有不偏爱您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不害怕您的;全国的老百姓没有不有求于您的。
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燕、赵、韩、魏等国听到这种情况,都到齐国来朝见。
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敌国。
1、达标训练:⑴下列加粗字的注音都正确的一组是()A、臣妾(qì)昳丽(yǐ)朝服衣冠(zhāo)B、孰与(shú)弗如(fú)皆朝(cháo)于齐C、窥镜(kuì)期年(qī)数(shuò)月之后D、旦日(dàn)暮寝(qīn)时时而间(jiān)进⑵下列加粗词用法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A、吾孰与徐公美B、吾妻之美我者C、皆以美于徐公D、君美甚⑶找出下列与“忌不自信”句式相同的一项()A、君美甚B、能谤讥于市朝C、甚矣,汝之不惠D、夫晋,何厌之有?⑷对“今齐地方千里”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现在齐国这个地方有数千里的土地B、现在齐国的土地方圆千里C、今天齐国这个地方有数千里的土地D、今天齐国土地方圆有千里之多⑸下面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能面刺寡人之过者是寡人之过也B、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徐公来,孰视之C、能谤讥于市朝朝服衣冠D、虽欲言,无可进者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⑹填空:2、能力提高:阅读下列语段,完成习题: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关?”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关?”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关。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关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⑴下列对邹忌的赞美,语气由轻到重排列正确的一项是()①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②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③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A、②③①B、①②③C、②①③D、②③①⑵对下列句子中涉及到的称呼,归类正确的一组是()①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②臣诚知不如徐公美③臣之妾畏臣④臣之妻私臣⑤王之蔽甚矣A、①②/③④/⑤B、①⑤/②③/④C、①⑤/②/③④D、①②/③④/⑤⑶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邹忌修八尺有余:身高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C、朝服衣冠:衣服D、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⑷对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臣之客欲有求于臣②皆以美于徐公③以告,则杀之④皆以美于徐公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相同,③④不相同C、①②不相同,③④不相同D、①②不相同,③④相同⑸句式与其他各句不相同的一项是()A、忌不自信B、徐公不若君之美也C、又弗如远甚D、朝廷之臣莫不畏王⑹下列语言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君美甚,徐公何能及也!”──妻子赞美于前,比较于后,发自内心,出自真情。
B、“徐公何能及也!”──小妾急急回答,惟恐不能表白感情,似乎战战兢兢C、“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客从容言之,貌似深思熟虑,实则阿谀逢迎。
D、邹忌问妻子用生活化的“我”,显得亲切而随和,邹忌问小妾与客,用书面语“吾”,显得生硬,表现了一种倨傲。
3、开放探究: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习题:江乙对楚宣王《战国策》楚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①也,果诚何如?”群臣莫对。
江乙对曰:“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②之昭奚恤。
故北方之畏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犹百兽之畏虎也。
”(注:①昭奚恤,楚国贵族,楚宜王的名将,在中原各诸侯国中有较大影响。
②专属,单独地托付。
)⑴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①群臣莫对:。
②虎求百兽:。
③天帝使我长百兽:。
④子以我为不信:。
⑵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其用法与现代汉浯相同的一项是()A、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B、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C、今王之地方五千里D、故北方之畏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⑶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思,对其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虎求百兽而食之②天帝使我长百兽③子无敢食我也④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A、两个“百兽”意思不同,“无”和“不”意思也不同。
B、两个“百兽”意思不同,“无”和“不”意思相同。
C、两个“百兽”意思相同,“无”和“不”意思也相同。
D、两个“百兽”意思相同,“无”和“不”意思不同。
⑷对这段文字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楚宣王问“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这个问题,表明楚宣王担心昭奚恤影响太大,自己将会受到昭奚恤的威胁。
C、“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这句话的潜台词是,“大王您不知道北方怕您,却认为他们是怕昭奚恤”。
D、“犹百兽之畏虎也”是在委婉地告诉楚宣王,北方怕的是您,因而昭奚恤对您没有威胁。
⑸简要说说本文说理与《邹忌讽齐王纳谏》有什么相同之处?三、资料下载“三叠式”与复沓的戏剧结构?──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赏析一、三窥。
第一次“窥镜”“自视”,刻画了邹忌的外貌:身材魁梧,仪表堂堂,逼真地再现了他不无自得神情。
正是有了这点自信,才使他敢于和齐国有名的美男子比“美”。
第二次“窥视”,是“徐公来”,“熟视之”,“自以为不如”,其自信不如当初那样了。
于是,又有了第三次“窥镜而自视”,自我感觉“弗如远甚”。
可见,由“自信”到“自惭”,心理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种对比,烘托出他感受蒙蔽的心情。
?二、三问。
由自我欣赏,引出三问。
“比美”是问的惟一话题。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一问妻,语气和缓。
“我孰与徐公美?”二问妾,是因“不自信”所致,内容相同而句式有变化。
“我与徐公孰美?”这是当“客从外来”,“与坐谈”而“问之”的。
三问客,句式又有所变化。
语言一次比一次简洁,语气一次比一次急促,他想从不同方面、不同人的口中得出“比美”的结果。
这样写为“三答”张本、铺垫,引人入胜。
?三、三答。
妻一答,极赞其美,语态亲昵,饱含偏爱之情。
尤其“美甚”二字,将此种情态、心理渲染得淋漓尽致。
与后文“私我”呼应。
妾二答,少“君美甚”一句,感情色彩有别。
与后文“畏我”呼应。
客三答,因有求于人,故答语婉转,阿谀奉承。
与后文“有求于我”呼应。
三问三答,采用重叠而错综的表现手法,通过不同语言来显现人物对问题的不同态度,并将各人的语气、心理、感情、神态描绘得栩栩如生,辞约而意丰。
?五、三时。
“令初下”,宫门庭院好像闹市一样,说明纳谏之必要和迫切,“与王之蔽甚”相应,亦见邹忌讽谏的正确。
“数月之后”,受蔽者日益减少。
“期年之后”,无言可进,说明其蔽已除,获得大治。
三个阶段的具体情况,说明纳谏后发生的具体变化。
结尾写邻国的动态,显出纳谏效果。
总之,这篇散文从头至尾一直用三层重叠、复沓的戏剧性手法来写,开头直接进入故事,即使人物、场景高度集中概括,又把重点放在切合人物身份的语言、行动和心理刻画上。
十分讲究结构层次的对称美,立主脑,减枝蔓,用笔简洁,值得欣赏借鉴。
──摘自《家教周报》作者江苏省盐明达中学朱庆和1、达标训练:⑴B⑵B⑶D⑷B⑸A⑹填空:②“暮寝而思之,曰……欲有求于我也。
”“令初下……虽欲言,无可进者。
”⑺如:门庭若市、狐假虎威、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等。
2、能力提高:⑴D⑵C⑶C⑷C⑸A⑹D3、开放探究:⑴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①没有人②寻找③作主管者④言语真实⑵B⑶B⑷B⑸都善于运用故事比喻说理,故事生动,寓意深刻,耐人寻味,说理委婉,使人易于理解,乐于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