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摘要: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没有现成的教学模式供我们借鉴,信息技术课到底应该怎么教?本文就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做了些反思。
关键词:课堂教学学案任务信息技术教学方法
一、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问题
虽然信息技术这门学科是门实践性很强的新学科,但是为了应对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在很大程度上我们所用的课堂教学模式还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模式,在本质上没有什么变化,只不过原本是用粉笔在黑板上板书,现在是通过计算机来演示罢了。
教师是按照课前备好的教案,通过计算机演示,给学生讲解各个菜单中的功能及操作方法,然后让学生按照教师讲解的做一遍。
在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学效果往往不佳。
学生在自己实践操作时,已经没有兴趣,做练习时往往是依葫芦画瓢,机械的模仿,没有真正的掌握知识要点。
下次遇到类似的问题时还是不会,做不到举一反三。
教师的满堂灌,使得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应有体现及肯定,积极性没有被调动,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所传达的信息。
在这种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中心,是主体,学生长期依赖于教师的安排,被动地接受知识,没有自己的观点,没有一点创新意识。
长此以往,养成了学生懒惰的学习习惯,没有主动性,缺乏创新性。
学生练习的时间较短,往往大部分学生完成不了操作,或者说不知道该如何去操作。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的反馈与评价不及时,使学生不能及时纠正,积极性会降低,往往学习兴趣不高。
二、结合实际情况,运用“学案任务”教学方法
为了改变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上述问题,我们结合本学科实践操作性强的特点,将学校推行的“自探互教”融入到我们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
我们采用“学案任务”教学方法:
在“学案任务“教学方法下,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给出的材料,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去完成任务(学案),通过任务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在自己的努力和同学、老师的帮助下去完成任务,会有成就感。
通过学生演示讲解,同学间的评价,使得学生能对自己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有所体会,并能印象深刻,及时去修正。
教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评价,有利于学生思考。
通过教师的归纳总结,学生对知识的框架结构形成系统性。
学生能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小组间协作的能力,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发挥其主动性。
当学生下次再遇到类似问题时,能运用同样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不再依赖于教师的答案。
在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下,学案任务的编写和整理在课堂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是课堂教学效果是否最优化的直接因素。
学案任务不是把课本中的知识变成问题然后简单罗列,而是根据课程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能力,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成不同层次的问题。
在学案中要能体现三维目标。
即: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楚州中学信息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