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法律硕士《中国法制史》复习大纲
复习前言
中国法律史对于初学者几乎纯属于死记硬背的内容(关键要明白本课程主要记忆的重点内容)。大家也知道应记忆重点的知识点。但由于本课程的特殊性:时间跨度长、法律体系不同于现行法、古文障碍等,导致知识点多而杂。因此,要有耐心,最好自己整理并作些对比工作。这样可以加深印象,免得张冠李戴,知识错乱。
至于记忆的方法,可以根据个人的爱好、兴趣、学习习惯、特长选择采取有特色的记忆方法。例如,可以采用以下的记忆方法:
1、联系历史背景来记忆;
2、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来记忆;
3、睡前回忆的强化记忆;
4、知识点对比联想记忆,如借助《法制史系统表》进行知识点的对比就便于记忆;
5、同学间互相设问或诘问以强化记忆。
特别注意中国法制史的复习中的两条线索:
纵向:以法律成文化、儒家化、现代化的进程为 2 线索,也就是说,中国法制的演变大致分为三个大的阶段:习惯法的成文化、成文法的儒家化、儒家化封建法的近现代化。
横向:以各时期的立法概况(或)宪法、刑法、民法、经济法、行政法、司法制度的发展为线索。
如果按所谓的四阶段划分法,中国各阶段法律史相对的重点大约是:奴隶制法以西周法律为重点;封建制法以唐律为重点;近现代半殖民地半封建法律以清末变法修律(实应以南京国民政府的法律)为重点;人民民主政权法制的重点则在抗日民主政权时期。
附一:思考题:
(一)简单列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名称
奴隶制五刑,五过之疵,唐御史台三院,明律七篇篇名,宋代田产买卖契约的四要素,十恶,孙中山建国三时期与五权宪法,九章律,唐律12篇,
(二)名词解释
刑罚世轻世重、质剂、吕刑、五过之疵、廷行事、公室告与非公室告、廷尉、春秋经义折狱、张杜律、公罪、折杖法、刺配、“四等人”、宣政院、理藩院、大诰、奸党罪、廷杖、秋审、《六法全书》、录囚、九卿会审、凌迟、六赃、保辜、《大清新刑律》、《贿选宪法》、 3 《钦定宪法大纲》、《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三)简答题
1、 简述中国法律起源的特点和原因。
2、 简述中国刑罚体系产生、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特点、意义。
3、 简介儒家经典中所反映的西周婚姻制度。
4、 简论西汉文景时期刑法改革的原因、内容及其意义。
5、 何谓“准五服以制罪”?它对中国古代法律有哪些重要的影响?
6、 简介封建法典(如唐律)中《名例律》的主要内容 [或:简述唐律定罪量刑的主要原则(或通例)]。
7、 宋代的继承制度有那些内容?
8、 比较唐明律在定罪量刑上有何变化。
9、 简介新抗日战争时期人民调解制度及其意义。
10、简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特点及其意义。
11、简介隋唐宋、明清、清末三个时期中央司法机关的分工及其变化。
12、《大清新刑律》新在哪儿?
附二:中国法制(以古代法为中心)演变的重要 4 线索
一、主要法典
1、夏商周三代
习惯法;禹刑、汤刑、九刑;吕刑、殷彝、遗训;周公制礼。
2、战国
《法经》,(六篇:《盗法》、《贼法》、《网法》(《囚法》)、《捕法》、《杂法》、《具法》),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的封建成文法典,李悝在魏国制定。
3、秦汉
秦墓竹简中的秦律问题。
《九章律》,(九篇:《盗律》、《贼律》、《囚律》、《捕律》、《杂律》、《具律》、《户律》、《兴律》、《厩律》),刘邦命令丞相萧何参照秦法作律。
《傍章律》,有关礼仪制度方面的专门法律,叔孙通在高祖和惠帝年间制定。
《越宫律》, 有关宫廷警卫方面的专门法律,武帝时期张汤制定。
《朝律》,《朝贺律》,有关朝贺制度方面的专门法律,武帝时期赵禹制定。
以上汉律共四部六十篇。此外还有单行法律、法规。
4、三国两晋南北朝 5 《魏律》(新律),魏明帝于太和三年下诏改定刑制,18篇,改具律为刑名篇并列于律首。
《晋律》(《泰始律》、《张杜律》),,晋武帝泰始三年诏颁。20篇;刑名、法例;区别律令。
《北魏律》,北魏在孝文帝太和十九年由律学博士常景等人撰成。20篇。
《北齐律》,北齐在武成帝河清三年由封述等人制定,首定《名例律》、12篇与“重罪十条”。
5、隋唐五代
《开皇律》,隋文帝于开皇元年下令制定。四个基本特点。
《大业律》,十八篇,废除《开皇律》中“十恶”的规定。
《武德律》,唐朝第一部正式的基本法典,唐高祖武德年间。
《贞观律》,唐代基本法典即律的定型,唐太宗贞观年间命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人所修。
《永徽律疏》,唐太宗永徽二、三年间命长孙无忌等人撰定律令,元代以后被称《唐律疏议》,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代表性法典。
《开元律疏》,唐玄宗开元年间修订《永徽律疏》而成。
《唐六典》,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较为系统的行政法典, 6 内容分为治职、教职、礼职、政职、刑职、事职等六个部分,唐玄宗开元年间修订而成。
《大中刑律统类》,张戣制定,为后代“刑律统类”的渊源。
《大周刑统》,周世宗柴荣时制定。
6、宋元
《宋刑统》,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刊版印行的法典,宋太祖建隆初年至建隆四年修成。内容沿袭《唐律疏议》,增加折杖法;体例上取法于唐末五代的《大中刑律统类》和《大周刑统》。
特别法:《窝藏重法》,宋仁宗嘉右年间创立;《盗贼重法》,宋神宗熙宁四年颁行。
《至元新格》,元朝第一部成文法典,元世祖于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91年)令右丞相何荣祖等制定。
《大元通制》,元英宗至治年间(公元1323年)修订。
《元典章》,地方政府对至元以来到英宗至治时期约五十五年间有关政治、经济、军事、法律等方面的圣旨条例等的汇编(按行政部门汇编),全称为《大元圣政国朝典章》。
7、明清
《大明律》,明太祖朱元璋历经30年修成,开创以名例及行政六部(吏、户、礼、兵、刑、工)为七篇的 7 格局,460条,是祖宗成法。后附上《问刑条例》382例,形成律例合编体例——《大明律集解附例》。
改变传统的以罪名为纲编撰法典模式,采用以中央行政机关职能为纲编撰法典的模式,开律例合编的法典编纂先例,并影响了清律。
明《大诰》,洪武年间,朱元璋亲自督导编制了《大诰》四编,具有与《大明律》同等的法律效力,是其独创性的立法成果,包含案例、重刑法令和训导之词。
《明会典》,模仿《唐六典》制作,以六部为纲,分述各行政机关职掌和事例,就其内容、性质及作用而言,颇具行政法典的特征,对调整封建国家行政法律关系具有重要作用,明英宗正统年间开撰,未及颁行,后增《正德会典》、《万历会典》颁行天下,并流传至今。
《大清律集解附例》,清朝第一部完整的成文法典,顺治入关后匆忙制定的,在体例、条文上都沿用明朝旧制,无异于明律的翻版。该法典实际上没有认真贯彻执行。
《大清律例》,中国历史上最后一部封建成文法典,制于乾隆5(公元1740)年,其结构形式、体例、篇目与《大明律》基本相同,亦分七篇,436条,附例一千余条。(雍正时有原例、增例、钦定例之分)
《大清会典》(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光绪五朝) 8 8、清末
《大清现行刑律》,在《大清律例》的基础上稍加删改而成,1910年5月15日颁行的一部过渡性法典。民初“现行律民事(有效)部分”继续被适用,成为此期大理院最重要的民事法源,直至1930年《中华民国民法典》公布实施后,才告废止。
《大清新刑律》,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近代意义的专门刑法典,根据沈家本提出的更定刑名、酌减死罪、死刑唯一、删除比附、惩治教育的原则制定,1911年1月25日颁-而未行,并有《暂行章程》5条作为附则。它演化为1912年的《暂行新刑律》,直至1928年《中华民国刑法》公布实施后,才失去效力。
《大清民律草案》,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民法典草案,1911年8月完成,五编,未正式颁行与施行。民律草案前3编即总则、物权、债权由松冈义正起草;后2编即亲属、继承由礼学馆主持起草。编纂宗旨有以下4点:注重世界最普通之法则;原本后出最精确之法理;求最适于中国民情之法;期于改进上最有利益之法。
《钦定大清商律》,1904年奏颁,由《商人通例》和《公司律》组成。
《商律草案》(即志田案),共计有总则、商行为、公 9 司律、票据法、海船律等5编1008条,以志田钾太郎为中心,按照商法典的规模和要求来编纂,1909年完成而未颁行。
《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草案》,采用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合一的体例,沈家本等修订,采用了西方法律的陪审制度和律师制度。
《大清刑事诉讼律草案》、《大清民事诉讼律草案》,仿照德、日诉讼法而成,但均未及颁行。
《大理院编制法》,是关于大理院和京师审判组织的单行法规。
《各级审判厅试办章程》,作为《法院编制法》以及刑事、民事诉讼法颁行前的一部过渡性法规。
《法院编制法》,共16章164条,是关于法院组织的法规,吸收了西方的一系列司法原则:司法独立、辩护制度、公开审判、合议制度,1910年颁布,但未能真正实施。进入民国初期的约20年间,该法却以某种形式而被援用。如根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约法》的相关规定,可知它被暂时援用。1915年6月20日北京政府对其加以修订,废除初级审判厅,改为三级三审制,其他则变化不大。直至1932年南京政府《法院组织法》公布,它才完全失效。
9、中华民国 10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确立总统共和政体,规定实行三权分立原则,1911年12月3日。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性质的宪法文件,内阁制,以约束袁世凯为特色,1912年3月11日。
《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天坛宪草”,采用资产阶级三权分立的宪法原则,确认了民主共和制度。
《中华民国约法》,“袁记约法”,它是军阀专制全面确立的标志。
《中华民国宪法》,“贿选宪法”,中国近代史上公布的第一部正式的“宪法”。
《暂行新刑律》,在《大清新刑律》基础上稍加删除而成,其篇章体例一如《大清新刑律》,并无改变。
《训政纲领》
《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
“五五宪草”
《中华民国宪法》
“旧刑法”,1928年3月公布的第一部《中华民国刑法》。
“新刑法”,1935年1月1日公布修订第二部《中华民国刑法》。增加保安处分一章。
《中华民国民法》,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正式颁行的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