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中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与教育(上)第一节注意的发展与教育一、注意概念二、注意的品质三、中学生注意的发展特点四、课堂上如何组织中学生的注意力第二节感知觉的发展与教育一、感知觉和观察力二、中学生观察的发展特点三、中学生观察力的培养第三节记忆的发展与教育一、记忆系统及其特点二、遗忘及其进程三、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识记与保持第一节注意一、注意概述(一)什么是注意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大部分时间都在注意着什么。
例如,在走路时,我们会注意着身边的行人和车辆;在说话时,我们会注意着对方的表情等等。
那么,什么是注意呢?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性。
指向性是指心理活动在某一时刻总是有选择地朝向一定对象。
因为人即使能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也不可能在某一时刻同时注意到所有的事物,接收到所有的信息,只能选择一定对象加以反应。
就像面对一桌子的美味佳肴,你每次也只能挑选一两种菜来吃,而不能一口吞了所有的菜肴。
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停留在一定对象上的深入加工过程。
注意集中时心理活动只关注所指向的事物,抑制了与当前注意对象无关的活动。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境界了。
(二)注意的功能注意主要有三种功能。
(1)选择功能。
人脑的信息加工能力是有限的,在同一时刻,只能加工部分信息。
注意的选择功能使大脑选择那些认为重要的信息进行加工,同时排除其他信息的干扰作用。
(2)维持功能。
所谓维持,就是将心理活动确定在一定的对象上,并保持一定的强度。
这是人脑进行信息加工的必要条件。
(3)调节功能。
当人脑的信息加工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时,注意可使这种转移能够顺利完成,这就是注意的调节功能。
(三)注意的种类注意可以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
1.无意注意无意注意是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又称不随意注意。
例如,在安静的图书馆里,突然一位同学的手机响了,大家都会不由自主地对铃声或者这个同学产生注意。
2. 有意注意有意注意是事先有预定的目的,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又称随意注意。
例如在打乒乓球时,选手们观察对手的发球就是有意注意。
3. 有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是事先有预定的目的,但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后注意形成的条件有两个。
一是对活动浓厚的兴趣。
例如,你在对足球没有兴趣时,陪朋友看足球比赛就是件无聊的活动,需要付出艰苦的意志努力才能坚持看下去,这时的注意是有意注意。
当你足球产生了兴趣时,足球的比赛很容易引起你的注意,甚至你会在观看比赛的时候忘了旁边朋友的存在,无须付出意志努力就能保持自己的注意,这时的注意就是有意后注意。
二是活动的自动化。
例如,我们知道在驾驶汽车时,司机需要注意路况信息、车内的仪表信息,还要根据这些信息操作相应的部件来控制汽车的行驶。
一个新手司机在开车时总会感到非常累,注意力需要高度紧张。
但是如果是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司机,在驾驶汽车时就会很轻松,并不需要那么高度的注意力就可以很好地进行驾驶。
这种熟练驾驶时的注意就是由于活动的自动化而形成的有意后注意。
表1 三种注意特点的对比二、注意的品质(一)注意的广度 注意的广度也叫注意的范围,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里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
一般的成年人能同时注意到4~6个没有意义联系的对象。
一个人的经验越多,他的注意广度就越大。
另外,个体的情绪对注意的广度也有影响,情绪越紧张,注意广度就越小。
比如我们常在着急开门的时候找不到口袋里的钥匙,或者急忙赶路时撞到迎面走来的人。
在现实生活中,某些职业和工作要求有较大的注意广度,如报务员、驾驶员、交通警察等等。
对于一般人来说为了提高学习效率,类型目的性 意志努力 性质 例如 无意注意无 不需要 低级、自发的 窗外的歌声 有意注意有 需要 高级、自觉的 学习、听课 有意后注意 有 不需要 最高级、自觉性程度很强 电脑打字“盲打”,打毛衣不用看也需要扩大阅读时的注意广度。
中小学生的注意广度有以下特点:小学生的知识经验少,注意的广度比较狭小。
到了中学时期,随着学生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智力水平的发展,注意的广度不断扩大。
陈惠芳等人研究了不同年龄群体的注意的广度,结果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注意的广度日益扩大,13岁儿童的注意的广度已接近成人水平1,见表4-2。
表4-2 不同年龄群体注意广度成绩比较年龄4岁6岁7岁9岁11岁13岁成绩(点) 4.74 5.77 6.50 6.977.998.26要想扩大中小学生注意的广度,建议做到以下几点:(1)把学习材料加以的组织,使之系统化;(2)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学习内容;(3)教学的组织安排要合理。
例如,教具的演示有适当的组织、合理的安排和充分的讲解等。
(二)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稳定性是个体在较长时间内将注意集中在某一活动或对象上的特性。
与之相反的注意品质是注意的分散。
个体的需要和兴趣是注意稳定性的内部条件;活动内容的丰富性和形式的多样性,是注意稳定性的外部条件。
例如,长途客车司机就需要较好的注意稳定性,因为他需要长时间地注意路况。
这时,路边的绿化带和标识就可以增加驾驶过程中注意内容的丰富性和形式的多样性。
当注意力长时间集中在某一事物时,还有一种有趣的现象叫做注意的起伏,即当人专注某一对象时,视、听感觉器官会产生周期性的加强和减弱的变化。
注意的起伏是不随意的,也就是说意识很难直接控制。
注意起伏是正常的注意现象,它具有防止疲劳,提高注意稳定性的作用。
大家可以尝试盯着图1看一分钟,你会看到什么呢?1陈惠芳等. 4-14岁儿童注意广度发展的实验研究,心理科学通讯,1989,1:46图1 注意的起伏你可能会看到图中的小方框一会儿凹进去,一会儿又凸出来,这就是注意的起伏。
你尝试着控制一下,看能不能阻止这种情况出现呢?比如让小方框老老实实的待在里面或外面,你会发现那是很难做到的。
中小学生的注意稳定性有以下特点:中小学生的稳定性随年龄增长而增强。
年龄越小,注意稳定性越差。
研究表明,5~7岁儿童能聚精会神地注意某一事物或进行某一活动的时间平均是15分钟,7~10岁的儿童能够保持稳定注意的时间是20分钟左右,10~12岁儿童大约保持25分钟,在中学阶段,随着自制力的发展,长时间地、稳定地集中注意的时间可长达40分钟。
优化学生的注意稳定性,应考虑以下几点:第一,教学内容的难度要适当。
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强,而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对抽象材料能保持一定的注意,但这种能力也是逐步发展起来的。
研究表明,中学生掌握历史概念时,最容易掌握那些直观性较强的具体概念。
所以,教学内容不仅要由浅入深,而且要难易适当。
第二,良好的教学方法是稳定学生注意的重要条件。
教师必须熟练地掌握教材,善于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时语言要生动、精炼,运用直观教具演示时要恰当,实验时要及时指导和总结。
总之,教师要采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第三,了解每位学生注意的表现对培养学生注意稳定性是十分必要的。
教师应通过平时的观察和了解,来掌握每位学生平时的注意情况。
对注意稳定性差的学生要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是由于身体疲劳所致的,要帮助其改善身体状况;是由于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不正确所致的,要培养其自觉的学习态度,端正其学习动机;是由于心理健康受损所致,要及时诊断,必要时请心理教师给予帮助。
第四,为了保持学生的注意稳定性,应设法消除分散学生注意的因素。
例如,教室周围保持安静,建立良好的课堂秩序,避免迟到或早退现象。
对某些注意力发生涣散的学生,运用暗示法,比如特殊语调、言语停顿、目光凝视等,或用直接批评的方法,督促学生集中注意。
另外,教具的使用也要考虑学生注意的稳定性。
展示必要教具要适时,过早地展示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削弱新颖感。
教具使用完毕,及时收起,以免影响学生对接下来的讲课内容的注意。
(三)注意的分配注意的分配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一心二用”,是指个体的心理活动同时指向不同的对象的特点。
例如熟练的打字员,可以一边看着要打的稿子,一边将稿子的内容输入电脑。
中小学生注意分配能力的发展情况如下:人的注意分配能力发生较早而发展的速度却十分缓慢。
该能力发展缓慢主要与注意分配必须具备的条件有关。
青少年动作技能和智力受经验所限,不可能在短期内达到各项活动的高度熟练,所以,中小学的各年级学生注意分配能力基本处于相同水平,没有太大的发展。
(四)注意的转移注意的转移是个体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由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也就是说,你本来注意着同学甲,然后你不再注意同学甲而是去注意同学乙。
中小学生注意转移能力的发展情况如下:注意转移能力的发展是随个体神经系统内抑制的能力、第二信号系统的发展而得以迅速发展的。
根据林镜秋2对大中小学生注意转移的实验研究,发现学生注意转移的发展趋势是:小学二年级到五年级期间为第一个发展上升期;小学五年级到初中二年级期间为第二个发展上升期;初中二年级到高中二年级期间为发展的停滞期;高中二年级到大学二年级期间为第三个上升期,但这个上升期发展缓慢。
注意的转移容易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1)原来注意的强度。
原来注意的强度越大,注意的转移就越困难。
有的老师习惯于上课先复习上节课学过的知识,让学生做一个小测验等等,然后再开始讲新课。
这样讲课的效果往往不好,因为学生对测验的注意程度很高,想知道自己做得对不对,和别人比自己做得好不好。
这样就会很难将注意力转移到新课上。
(2)新注意对象的特点。
新的注意对象如果更符合人的需要和兴趣,注意的转移就越容易。
比如学生正在写作业,当听到电视中有动画片的声音时,他就很容易将注意力转移到动画片上。
三、中小学生注意的发展第一,小学低年级学生无意注意占优势,容易被一些新鲜刺激所吸引。
中学生的无意注意仍起着一定的作用。
有研究表明3,无意注意的发展随学生的年龄增大而增加,初中二年级达到最高水平,而后出现缓慢下降的趋势。
事物的直观性和具体性在吸引学生的注意方面,仍然起着很大的作用。
虽然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对知识的理解力进一步提高,但对于复杂的概念、原理等难度较大的材料的学习,仍离不开教师的直观教学。
第二,中学生的有意注意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由于中学时期的教学和集体生活向他们提出新的要求,由于中学生学习的目的性日益明确,学习的自觉性、纪律性日益增长,中学生能够独立地、专心地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能够有意识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注意,使自己的注意指向和集中在需要注意的事物上,而不受或较少受到外来干扰刺激的影响。
因此,在中学生注意的发展上,有意注意就日益重要起来。
随着有意注意的发展,中学生的注意稳定性和集中性也进一步提高。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适当的教学条件下,中学生能稳定地保持注意约40分钟,这2林镜秋. 大中小学生注意转移的实验研究. 天津师大学报, 1996,1: 373黄煜峰, 雷雳主编. 初中生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12月版,112就为中学生掌握系统知识提供了很好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