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如何衡量创新者的价值? (2)2.褚时健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3)1 不放弃,绝地反击(失败之后,再次站起) (3)2 诚实,诚信是企业家的根本 (3)3 人脉网 (3)4 多钻研,多研究,自己总结 (4)5 经济要学好(经济概念) (4)6 什么时候开始都不算晚 (4)7 分析研究总结 (5)8 体制的改革(时代的悲剧) (5)3.诺基亚被收购对我国的启示。
(5)1. 保持创新 (6)2.跟上时代 (6)3.危机意识,自我完善 (6)4.国际竞争 (6)5.促进中国企业转型,提升品牌影响力 (7)4.历史上大部分金融危机都和金融创新有关。
“资本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就有逐利的本性,创新在某种意义上说,释放了这些冲动。
”你认为创新有错吗? (7)金融危机发生的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金融创新。
(8)创新本身并没有错。
(8)所以要做到——政府市场关系:监管不能缺位“金融创新” (8)5.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创新意识。
(8)6.企业家的作用是什么? (10)作为企业家,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创新。
(10)创新是经济增长的灵魂。
(10)创新是企业家精神的灵魂 (11)冒险是企业家精神的天性 (11)合作是企业家精神的精华 (11)敬业是企业家精神的动力 (11)学习是企业家精神的关键 (11)执著是企业家精神的本色 (12)诚信是企业家精神的基石 (12)7.《硅谷传奇》观后感。
(12)第一:要成就一番事业,要学会“拿来主义”。
(12)第二:对自己感兴趣学习和工作高度投入,或者说工作狂。
(12)第三:能改变世界的是能给世界指引方向的人。
(13)第四:对自己从从事的领域要非常自信。
(13)第五:做每个年纪该做的事,犯每个年纪该犯的错 (13)第六:不同的商业理念 (13)第七:世上没有永远的王者。
(14)第八:一个人的成功并不是他一个人的功劳,而是一群人努力的结果 (14)8.“李约瑟之谜”的解释 (14)政治、体制、经济角度 (15)思想,文化,哲学角度 (15)科学本身所需的角度 (16)对李约瑟之谜进行一些深入地分析。
(17)其他的一些观点 (18)一.民主化程度决定科学发展程度的观点 (18)二.中外对比对观点 (19)9.如何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
(20)10.当前经济形势下,我国企业如何创新? (21)创新是促进企业不断发展,降低经营风险的手段,而不是目的。
(21)企业战略 (21)组织机制创新 (21)日常管理 (22)如何衡量创新者的价值?创新者可以使经济资源的效率由低转高。
100多年前,熊彼特给创新下过一个定义,实证至今依然非常普适:“创新是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
生产要素涵盖的内容很广:产品、技术、市场、资源配置和组织制度。
这个宽泛的定义本身就意味着创新之无所不在。
几乎所有成功的商业故事都可以找到创新的元素。
要么是开辟了蓝海,要么是找到了降低成本提高绩效的流程。
创新是创新者的灵魂。
熊彼特关于从事“创造性破坏(creativedestruction)”的创新者观点,凸显了企业家精神的实质和特征。
一个企业最大的隐患,就是创新精神的消亡。
一个企业,要么增值,要么就是在人力资源上报废,创新必须成为企业家的本能。
但创新不是“天才的闪烁”,而是企业家艰苦工作的结果。
创新是企业家活动的典型特征,从产品创新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组织形式创新等等。
创新精神的实质是“做不同的事,而不是将已经做过的事做得更好一些”。
所以,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更象一名充满激情的艺术家。
创新,是企业家的灵魂。
与一般的经营者相比,创新是企业家的主要特征。
创新者的创新精神体现为一个成熟的创新者能够发现一般人所无法发现的机会,能够运用一般人所不能运用的资源、能够的找到一般人所无法想像的办法。
创新者创新精神的体现:引入一种新的产品;提供一种产品的新质量;实行一种新的管理模式;采用一种新的生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
2.褚时健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1不放弃,绝地反击(失败之后,再次站起)衡量一个人成功的标志。
不是看他登到顶峰的高度,而是看他跌倒低谷的反弹力─巴顿将军!有人问深圳万科集团董事长王石:你最尊重的企业家是谁?王石沉吟了一下,说出了一个人的名字。
不是全球巨富巴菲特、比尔·盖茨或者李嘉诚,也不是房地产界的某位成功人士,而是一个老人,一个跌倒过并且跌得很惨的人。
“他的那种面对任何人生的磨难所展现出来的淡定,让他作为企业家的气质和胸怀呼之欲出。
王石说:如果我在他那个年纪遇到挫折,我一定不会像他那样,而是在一个岛上,远离城市,离群独居。
”褚时健从手握利润300亿的企业到成为负债的“保外就医”服刑人员,跌到人生低点且年过古稀时再创业而获得成功,绝地反弹,是一种和生命、和自己较劲的力量。
每个人都曾失败过,是一蹶不振还是再次站起,褚时健这个最富争议的人物,给了人们一个答案。
2诚实,诚信是企业家的根本当时,褚时健想办橙园的时候,是这样的:褚时健:想过。
我们(夫妻)两个下决心的时候,首先想的是这件事,我们资本少,当时只有200多万,但做这个项目要几千万,不足的本钱就向朋友借,借钱给我们的有八九成相信我会赚钱。
我也跟他们说过,万一失败了,我赔不起怎么办?朋友说:“您别说这个话,我们一家拿点钱借你,您有就还,没有就不还,也不要增加压力,我们相信您有九成把握。
万一失败了,就是您不赔,您也别不安心。
”到2007年的时候,我们就把借来的钱都还了。
在褚时健困难的时候,能获得别人的帮助,除了褚时健自己的人格魅力外,更与其当年在位时所树立的诚实诚信的形象脱不开关系。
正如褚时健自己所说:“不然人家干吗对我讲诚信?所以商业来往没有诚信是最糟糕的事情,谁都有最困难的时候。
在别人困难的时候,我帮过他们,有几个厂都要破产了,但我们只费一点力气就让他们翻身了,到今天他们都还感谢我。
”褚时健常常教育自己的孙女们:“我跟她们讲,要艰苦,做人要公正,做人公正才能得到多数人支持,一个人在社会上没有朋友、没有支持是搞不好的,希望她们领会我这些思想。
”3人脉网褚时健靠着自己以前的人脉网,成功的筹到了企业开始的第一笔资金,同时,也正是这层人际网络,消费掉了最初产出的橙子,推广了褚时健的橙子,打开了褚澄的市场,提高了励志橙的知名度。
但是,人际关系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这需要我们持之以恒的付出,正如褚老所说:“你对人诚实、宽容,人家对你也一样。
我们最困难的时候人家都帮我们,那时还没有多少人知道我种出来的果子好,所以销售困难。
有一家就说你不要管了,你多余的卖不掉的拉来送给我们,一家30吨、50吨、100吨地卖,还有450吨的,别人就是这么帮我的。
”4多钻研,多研究,自己总结王石和褚时健有过一番关于农业的讨论:王石:您70多岁才开始种树,但他们一直在种,还有一些做农业研究的,种了几辈子都种不过你?褚时健:他们几代人都按传统搞,比如说湖南一些人。
我们品种的原生地在湖南,但现在湖南本地的冰糖橙已经不行了,我们的却还行。
褚时健:书要翻,还要总结树的具体情况,要找规律。
我们请过专家,有人说枝条要多,少了不行,叫工人一根枝都不能剪。
但果子成熟后,要掉20%~30%,我们就开始怀疑他的技术。
我觉得不剪不行,不剪阳光照不进来,而树缺少日照,中间枝条就会枯萎,就长不好,花就开不好。
慢慢地我们就了解了一些规律。
总之,遇到很多问题,都是我们自己总结经验,所以现在果子产得很好。
不论在什么行业,都有很多的东西要去学习和实践。
前人的经验固然值得借鉴,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亲自去做,多实践,多总结,才能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
5经济要学好(经济概念)有一篇报告是这样的:王石:您应该是天生的“资本家”,整天都算成本、收益。
褚时健:过去我帮国家干,也总是想拿最低成本换最高效益,那17年我已经做到了,烟叶一公斤我们为国家贡献225元税收和利润,同行能到40元就算最好的了。
不算到心中有数,你就做不到。
王石:您又不是中央财经大学毕业的,也没上过商学院,这些想法是天生的?褚时健:我父亲在我十一二岁的时候因为日本飞机轰炸,爆炸点离他太近,医治不好去世了。
我母亲带着我还有四个弟弟妹妹过日子。
我从小跟妈妈酿酒,那时候就开始算账。
我读中学时也是靠酿酒赚钱,放假回来还自己酿酒,成本概念、利润概念早就很深刻了。
虽然没有受过正规教育,但正是因为从小的耳濡目染,让褚时健再很小的时候,就在自己的心里建立了一套非常成熟的经济体系,这也为之后褚时健再商业上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6什么时候开始都不算晚我们现在有很多2、30岁的人已经不想工作,害怕压力、害怕承担、怕苦怕累。
到40岁已经觉得这一生的奋斗结束了。
褚时健的奋斗故事51岁才刚刚开始。
到了74岁的高龄,人生的第二段黄金时间才到来。
所以,只要你有理想,肯脚踏实地的去做,什么时候都不晚。
7分析研究总结褚时健做的事情,对中国民营企业家非常有启发,如果仅仅局限于报道一下,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最好还是请专门的博士、教授来真正地研究,这是非常有意义的。
让褚老来口述,进行分析,慢慢总结。
将褚时健的经历与经验传到广大民营企业家中,对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将大有裨益。
8体制的改革(时代的悲剧)“虽然人家总说我心态好,但其实也没那么好。
我18年拿了80万工资和奖金,后来这些老总实行年薪制,但他们工作上没什么进步,一年就拿两三百万,这个时候我心里是觉得有点不太合适。
”1994年,褚时健被评为全国“十大改革风云人物”,走到了他人生的巅峰,然而在那个普遍工资只有几百元的年代,他们厂一个普通职工的工资至少有四、五千元的时候,由于体制原因,他对企业的巨大贡献并没有在个人所得上得到体现,18年来他的总收入不过百万,个人收入的巨大落差使他心理严重不平衡,再加上国家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他辉煌的人生之路偏离了航向。
可以说,晚节不保不仅仅是褚时健个人的悲剧,而且是中国整个国有企业职业经理人群体的悲剧,更是中国这个经济转型期时代的制度悲剧,这件已经尘埃落定多时的事件仍然在引发着人们的深思。
马军律师说:“褚时健使‘红塔山’成为中国名牌,他领导的企业累计为国家上缴利税数以千亿计,但是褚时建18年的总收入不足百万。
当时企业家激励机制与监督体制的不健全葬送了他的政治和职业生命,他的错误有不可回避的历史和制度原因。
”极具讽刺意味的是:褚时健落马后,其继任者字国瑞,年薪加上奖金合法收入已经超过100万元——褚时健一辈子的工资也没有那么多。
而如今,国企高管们享受数百万,上千万,甚至数千万年薪,还配以干股,已经是家常便饭。
综上所述,褚时健的悲剧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也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是在经济转型期,由于制度没有跟上所导致的制度悲剧。
这就要求我们,在时代的转折点,应该对制度进行合理的变革,让类似的悲剧不再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