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质勘查规划数据库建设规范-国土资源部

地质勘查规划数据库建设规范-国土资源部

地质勘查规划数据库建设规范(Regulation For Establishing Geological Perambulation Programming Database)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目次前言 (II)引言 (I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基本要求 (2)5 数据源 (3)6 数据库建设 (3)7 数据库成果内容及要求 (7)8 数据质量控制与评价 (12)9 检查验收及评价 (14)附录1 (规范性附录)图式图例 (16)附录2 (规范性附录)地质勘查规划数据库提交成果清单 (23)附录3 (规范性附录)国土资源部地质勘查规划元数据信息采集表 (24)附录4 (资料性附录)地质勘查规划数据库成果质量检查记录表 (32)前言为指导和规范各省按照《地质勘查规划数据库标准》进行数据库建设,特编写本规范。

本规范对数据采集、整理、建库及检查等过程做了规范性描述,并明确提交成果的要求,是地质勘查规划数据库建设的指导性文件。

本标准由国土资源部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略。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略。

本标准由国土资源部负责解释。

引言为指导全国省级地质勘查规划数据库建设,规范建库的内容、程序、方法及成果要求,保证数据库质量,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及其实施细则以及规划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以《地质勘查规划成果技术要求》为基础,结合《地质勘查规划数据库标准》(征求意见稿),参照相关领域信息系统建设规范及信息技术要求,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重点从建库的数据采集整理、格式转换到成果检查验收阶段的工作流程进行规范,明确提交最终成果的内容形式和检查验收的指标体系、方法程序,详细规定了元数据的填写形式。

全国省级地质勘查规划数据库建设按本规范执行,地(市)级地质勘查规划数据库可参照本规范执行。

地方各部门和各生产单位,必要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对本规范未尽事宜制定补充规定,但不能与本规范相抵触,补充规定需报国土资源部批准后实施。

地质勘查规划数据库建设规范1 范围本规范适用于全国范围内省级地质勘查规划数据库的建设工作。

地(市)级地质勘查规划数据库可参照本规范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规范所包含的内容,通过本规范的引用而构成本规范的组成部分。

凡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以后被修订的新版本及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中的内容均不适用本规范,然而,鼓励根据本规范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未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范。

GB/T 13989—92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和编号(GB/T14512—93)《1:1000000 地形图编绘规范及图式》(GB/T17695—1999)《地图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通用符号》(GB958-1999)《区域地质图图例》(DZ/T0519—95)《1:500000 1:1000000省(市、区)地质图地理底图编绘规范》等标准TD/T 1016 国土资源信息核心元数据库标准TD/T XXXX—200X 国土资源数据库标准及建设规范编制指南(送审稿)DD2006—07 地质数据质量检查与评价(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技术标准)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规划数据库建设指南(修订本)(以下简称《矿规指南》)国土资源部地质勘查规划数据库标准(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标准》)国土资源部省级地质勘查规划成果技术要求(2007年)(以下简称《技术要求》)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国土资源数据库整合技术要求(金土工程试行稿)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国土资源基础数据库检查验收规范(试行)3 术语和定义本规范采用以下术语及定义。

3.1 实体 Entity地质勘查规划所描述的一种真实现象或客观存在。

3.2 要素 Feature真实世界现象的抽象。

3.3 类 Class相似要素的集合。

3.4 属性 Attribute一个实体或目标的数量或质量特征描述。

3.5 矢量数据 Vector Data以坐标或坐标串表示的空间点、线、面等图形数据及与其相联系的有关属性数据的总称。

3.6 拓扑 Topology对相连或相邻的点、线、面、体之间关系的科学阐述。

特指那种在连续投影变换下保持不变的对象性质。

3.7 编码 Coding将信息分类的结果用一种易于被计算机和人识别的符号体系表示出来的过程,是人们统一认识、统一观点、相互交换信息的一种技术手段。

编码的直接产物是代码。

3.8 标识码 Identification Code在要素分类的基础上,用以对某一类数据中某个实体进行唯一标识的代码。

3.9 空间数据结构 Spatial Data Structure指空间数据在计算机内的组织和编码形式,它是一种适合于计算机存储、管理和处理空间数据的逻辑结构,是实体的空间排列和相互关系的抽象描述。

3.10 元数据 metadata关于数据的数据,用于描述数据的内容、覆盖范围、质量、管理方式、数据的所有者、数据的提供方式等有关的信息。

3.11 质量评价 quality valuate按照一定的规则和方法,对数据质量检查的结果进行评价并得出结论的过程。

4 基本要求4.1 人员要求配备一定数量具有相当管理水平、技术水平的人员,包括项目负责人、技术负责人、专业质量检查员、班组长、作业员以及数据库应用负责人,明确其分工职责,并在建库前进行专业基本知识及计算机知识的培训,制定建库技术方案和实施方案。

4.2 软、硬件要求4.2.1 软件要求本规范中数据库建设工作流程适用的GIS软件平台为MapGIS 6.5和ArcGIS9.0,或者两者的更高版本。

4.2.2 硬件要求计算机:Pentium4 3G以上CPU, 512MB以上内存, 4GB以上剩余硬盘空间,显存128M 以上显卡。

4.3 管理制度要求在建库过程中,数据库建设单位要归纳记载各种问题及其处理情况,填写作业情况记载表。

实现自检、互检、抽检三级质量监控制度,以保证数据库建设成果的质量。

4.4 数学基础要求4.4.1 MapGis数据需要提供以下二种坐标系数据(1)平面直角坐标系:6度分带、高斯-克吕格投影、北京54椭球参数、1∶25或1∶50万比例尺。

(2)将平面直角坐标系投影变换为大地经纬度坐标系:以度为单位。

4.4.2 ArcGis数据需要提供以度为单位的大地经纬度坐标系数据。

4.5 数据内容与结构的要求根据《标准》的要求设计数据库结构,如根据本省规划成果的具体情况,需要增加图层、属性表、属性表字段、规划附表、自编代码或调整数据项长度等内容的在数据整理记录表和元数据文件中对增加的内容作详细的描述,并报经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同意。

5 数据源与矿产资源规划数据库相同的基础地质要素以及地层、构造、矿产地分布等空间数据,直接复制采用经过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检查验收的数据,并检查核对其数据的数学基础精度、拓扑关系的一致性以及数据源的现势性等;地质勘查规划信息由规划编制单位提供经国土资源部审核批准的纸质资料和电子数据。

6 数据库建设6.1 数据库建设的技术流程数据库建设主要包括三个阶段:资料收集和预处理阶段、数据采集和整理阶段以及数据入库阶段。

见图1。

注:已经按照《技术要求》完成规划数据采集的,形成了包括规划成果图在内的规划电子成果,其工作流程可从6.3.4数据整理开始,通过格式转换完成数据库建库。

图1 数据库建设工作流程图6.2 资料收集和预处理阶段6.2.1 资料收集根据《技术要求》收集和整理各种规划资料,主要包括图件、规划附表和文字资料等地质勘查规划所涉及的三类成果资料,同时尽可能收集《标准》涉及的所有内容。

规划编制单位和数据库承担单位为同一单位时,可采取规划编制与建库资料收集、建库准备同时进行的方式,在图件制作、表格制作以及文本编制过程中尽量考虑建库的技术要求,为建库提供合格的电子数据。

规划编制单位和数据库承担单位不是同一单位,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收集资料:(1)图件资料:主要有基础地理底图,基础地质底图,成矿区划图,基础地质调查规划图,矿产勘查规划图,地质灾害、地质环境和地下水调查评价与监测规划图以及其它需要的图件(如成矿预测图、矿产资源分布图等)。

(2)空间数据资料:矿产资源规划数据库中可共用的空间图形数据以及尽可能齐全的地质勘查规划电子数据。

(3)规划附表资料:矿产资源储量表,主要矿产资源潜力分析及需求预测表,基础地质调查工作程度表,主要矿区(床)资源储量基本情况表,主要矿产资源潜力预测表,基础性地质调查规划表,矿产资源调查评价规划表,矿产资源调查评价规划工作区表,矿产资源勘查规划表,矿产资源勘查规划工作区表,危机矿山接替资源勘查规划表,地质灾害、地质环境和地下水调查评价与监测规划表,地质资料开发利用项目规划表等,地质勘查规划项目准入条件指标表。

(4)文字资料:主要是相关文件、规划文本、规划编制说明、规划基础研究报告、规划专题研究报告、相关规范和标准等。

(5)其它资料:可以有遥感影像以及图片、图像或多媒体资料。

6.2.2 资料预处理数据预处理就是在全面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对资料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综合整理及筛选等。

所有资料分为空间数据和非空间数据两大类。

空间数据包括矢量数据和光栅图件,也可是纸质图件,同时规划区以及其它信息的坐标信息在此处也可归为空间数据。

这些数据经过建库过程最终成为满足《标准》要求的空间数据库。

非空间数据主要是有关的表格、文件以及相关规范和标准等。

6.2.2.1 空间图形数据对地质勘查规划成果电子数据中相关的空间图层数据进行筛选,并严格检查其数据质量,修改处理不正确的空间拓扑关系、不合精度的套合关系、不正确或不统一的数学基础、不合要求的接边关系等问题。

6.2.2.2 非空间数据对地质勘查规划成果电子数据中相关的非空间数据进行筛选,包括规划附表、成果附表以及文档等。

综合分析研究空间图层数据的属性能否从相对应的附表、成果附表或文档得到信息。

6.3 数据采集和数据整理阶段主要工作内容是按照《标准》进行数据挑选和生成,建立分层文件并标准化命名。

基础地理部分可采用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发布的1∶50万、1∶25万、1∶10万等空间数据作为基础,根据规划需要进行补充和删减;基础地质部分可依据中国地质调查局制作的1∶50万、1∶20万等地质图数据库进行适当简化;或将矿产资源规划数据库中已有的可用基础空间数据,根据《标准》分层整理。

其它相关图件可采用图形扫描矢量化,经过点线编辑、图面检查、图形校正、建立拓扑(对于公共弧段建立统一的拓朴关系,其他无公共弧段的单独图层可分层建立)等过程完成。

规划专题图层可由图形扫描矢量化等上述步骤进行输入,如果收集到有拐点坐标的规划资料,则必须使用GIS软件中的空间多边形及点位生成功能自动生成空间多边形及点位的矢量数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