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武汉概况 气候

武汉概况 气候

武汉概况气候武汉气候背景湖北武汉武汉- 武汉市年内的气候变化较大。

武汉市位于江汉平原东部,长江中游与长江、汉水交汇处,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

初夏从每年的五月中旬开始,7月进入盛夏,气温最高气温大部分时候在37-39度,但最低气温比较高,一般在29-30度,加上湿度往往较大,常令人感到闷热难受。

十月之后进入初秋,气温逐渐下降,平均气温在20-25度,天气干燥,有时候气温也会异常达到接近30度或超过。

从秋天步入冬天往往很快,只要有冷空气南下,气温迅速下降。

12月底到次年2月是冬季,冬季的平均气温在一般在1-3度,天气好时可以有7-8度,但是有寒潮或雨雪时常常在0度以下,比较阴冷。

武汉市位于江汉平原东部,长江中游与长江、汉水交汇处,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

武汉概况武汉位于中国中部,是湖北省省会和政治、经济及文化中心。

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其最大的支流汉水在此相汇,市区由隔江鼎立的武昌、汉口、汉阳三部分组成,通称武汉三镇。

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句“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使这座中国腹地的特大中心城市自古有着“江城”的美誉。

全市现辖 13 个区、 3 个国家级开发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吴家山台商投资区),总面积 8494 平方公里,常住人口 858 万人。

武汉是一座典型的山水园林城市。

上百座大小山峦遍布三镇,近两百个湖泊座落其间,水域面积占到全市国土面积的四分之一,居全国大城市之首。

其中东湖水域面积 33 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大的城中湖。

历史文化名城武汉的城市文明历史可追溯到 3500 年前的盘龙城。

这是长江流域发掘出的最古老的城池,被学者认为是长江流域文明和黄河流域文明融合的突破口。

3500 年间,因水运发达,物产丰富,这里从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并由军事中心进而发展为区域性政治商贸中心,武汉也因此拥有融汇多元文化的优势和特质。

辛亥革命的首义文化铸就了武汉人敢为天下先的人文精神。

九省通衢武汉历来被称为"九省通衢"之地,是中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它距离北京,上海,广州,成都,西安等中国大城市都在 1000公里左右,是中国经济地理的"心脏",具有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维系四方的作用。

独特的区位优势造就了得天独厚的交通优势。

京广、京九、武九、汉丹 4 条铁路干线,以及京珠、泸蓉等 6 条国道在此交汇,武汉正在成为全国四大铁路运输枢纽之一。

水运已形成“干支一体,通江达海”的客货运网络,武汉港是我国长江流域重要的枢纽港和对外开放港口。

华中地区最大的航空港武汉天河机场,是华中地区唯一可办理落地签证的出入境口岸,第二航站楼投入使用后,它将迈入全国四大枢纽机场的行列。

巨大的区位交通优势推动了武汉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

以建设国家级物流枢纽城市为目标,合理规划布局以现代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为节点的现代物流体系,武汉作为联结国内外两个市场和促进中国东、中、西部互动的桥梁纽带功能逐步显现。

工业基地武汉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

现已形成门类比较齐全、配套能力较强的工业体系。

武汉正在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着力推进产业技术升级、集群发展。

重点发展钢铁、汽车及机械装备、电子信息、石油化工、环保、烟草及食品、家电、纺织服装、医药、造纸及包装印刷十大主导产业。

同时运用产业政策,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

重点发展钢铁化工及环保产业聚集区、汽车及机电产业聚集区、光电子及生物医药产业聚集区、食品工业聚集区、都市工业聚集区。

一批年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大型企业,以及一批拥有核心技术的“武汉制造”知名品牌正在涌现。

商贸金融中心武汉一直是长江中游的商贸金融中心,历史上流传着“货到汉口活”的说法。

明末清初,汉口就跻身全国四大名镇之列,成为“楚中第一繁盛处”。

上个世纪初,汉口一度成为中国第二大对外通商口岸,中国四大金融中心之一。

今天,这座商家必争之地仍然商贾云集,千街熙攘。

目前,全市拥有商业网点12万余个,有3家商业企业跻身全国连锁经营企业30强行列,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千亿元大关。

法国“家乐福”、德国“麦德龙”、美国“沃尔玛”等国际零售商业巨头相继进入武汉,推动了武汉商业贸易发展。

武汉金融、证卷交易同样活跃,中国人民银行和一批国有商业银行在武汉建立了区域性的机构,法国兴业银行在汉设立了分行,10多家外国银行和保险公司在武汉设立了办事机构。

科教基地武汉是国家重要的科教基地之一,科教综合实力居全国大城市第三位。

拥有包括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 52 所普通高校, 70 万在校大学生。

成人高校在校学生近 12 万人。

各类科研机构 106 所,国家实验室 1 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13 个,在汉中国科学院与工程院院士 47 名。

智力资源和人力资源十分丰富,“武汉·中国光谷”所在地武汉东湖地区是我国第二大智力密集区,在光通讯、生物工程、激光、微电子技术和新型材料等领域,科技开发实力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开放先导武汉是国家首批沿江对外开放的城市之一,一直是外商投资中西部的热点地区和首选城市之一。

武汉坚持“开放先导”战略,一大批枢纽性、功能性基础设施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极大地提升了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同时,从转变政府职能入手,对外来企业实行“一条龙”联合办公制度、市长对话会制度、受理投诉制度、投资环境责任制度等等,投资环境日益改善。

2005 年,外商投资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全市新批合同外资额 19.89 亿美元,增长 65.6 %,实际利用外资 17.47 亿美元,增长 14.5 %。

世界 500 强企业已有 60 家在汉投资,另有 300 多家跨国公司在汉设立了办事处,其中地区性、区域性总部达到 100 余家。

2003年武汉市环境状况公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十一条关于"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发布环境状况公报"之规定,现将2003年武汉市环境状况公报如下:一、环境质量现状(一)水环境1、地表水环境质量根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按功能区类别,以国家标准规定的24项监测指标评价,我市主要地表水体环境质量保持稳定。

(1)河流全市10条主要河流符合水质标准类别如下:水质符合Ⅲ类标准的有6条河流:长江武汉段、金水河、倒水、举水、沙河, 汉江武汉段除粪大肠菌群超标外,其他指标均达标;水质符合Ⅳ类标准的有2条河流:滠水、东荆河;水质符合Ⅴ类标准的有1条河流:青山港;水质未达到Ⅴ类标准的有1条河流:府河。

(2)湖泊全市51个主要湖泊符合水质标准类别如下:水质符合Ⅱ类标准的有1个湖泊:梁子湖;水质符合Ⅲ类标准的有5个湖泊:斧头湖、鲁湖、木兰湖、汤逊湖、道观河水库;水质符合Ⅳ类标准的有10个湖泊:青菱湖、严东湖、后官湖、涨渡湖、柴泊湖、后湖、野湖、五加湖、车墩湖、马子湖;水质符合Ⅴ类标准的有1个湖泊:北湖;其它湖泊中:东湖除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氨氮、总磷、总氮、石油类、粪大肠菌群、化学需氧量超标外,其它指标均达到水质保护目标;龙阳湖除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氨氮、总磷、总氮、石油类、化学需氧量超标外,其它指标均达到水质保护目标;严西湖除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总氮、石油类、化学需氧量超标外,其它指标均达到水质保护目标;东西湖除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氨氮、总磷、总氮、化学需氧量超标外,其它指标均达到水质保护目标;金银湖除总磷、总氮、化学需氧量超标外,其它指标均达到水质保护目标;三角湖除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总磷、总氮超标外,其它指标均达到水质保护目标;墨水湖、月湖、紫阳湖除生化需氧量、氨氮、总磷、总氮、化学需氧量超标外,其它指标均达到水质保护目标;南太子湖除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氨氮、总磷、总氮超标外,其它指标均达到水质保护目标;。

其它小型湖泊主要是总磷、总氮等指标超标。

(3)湖泊水质的营养状态按照《湖泊(水库)富营养化评价方法及分级技术规定》,51个湖泊水质营养状态的评价结果为:中营养程度的湖泊22个,富营养程度的湖泊29个。

2、污染物排放和处理2003年,全市废水排放量72026.27万吨,其中工业废水34577.27万吨,占废水排放总量的48.01%;生活污水37449万吨,占废水排放量的51.99%,生活污水排放量仍超过工业废水排放量。

排放的工业废水中,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分别为:六价铬2.97吨,氨氮1734.86吨,化学需氧量42115.34吨。

全市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0.42%,与上年持平。

工业重复用水率66.97%,与上年持平。

重点污染企业拥有工业废水处理设施315台(套),正常运行率100%。

2003年我市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21.2%。

3、饮用水源水质2003年,市区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98.91%,比上年上升1. 7个百分点。

(二)空气质量1、城区环境空气质量2003年全市空气质量状况优良的天数占全年天数的67.4%,比上年增加6.03个百分点;空气污染指数(API)年平均值由上年的98下降为91,属良好。

城区5个自动监测站监测数据显示:2003年城区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日平均值为0.119毫克/立方米,超过《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96)中的二级标准0.019毫克/立方米,比去年下降0.012毫克/立方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日平均值分别为0.042毫克/立方米、0.049毫克/立方米,符合国家二级标准。

城区降尘月平均值为13.09吨/平方公里,比上年下降0.86吨/平方公里。

2003年,城区酸雨样品出现频率为30.1%,较上年增加8.4个百分点,城区降水PH年均值为4.98。

2、污染物排放及处理2003年,全市工业废气排放总量2374.93亿标立方米,较上年增加140.02亿标立方米,其中,燃烧过程排放的废气1110.33亿标立方米,生产工艺过程排放的废气1264.60亿标立方米。

全市二氧化硫排放总量11.83万吨,其中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11.11万吨,比上年减少0.52万吨,二氧化硫去除率19.97%。

全市烟尘排放总量5.75万吨,其中工业烟尘排放量5.63万吨,比上年减少0.28万吨,工业烟尘去除率96.17%。

全市工业粉尘排放量1.89万吨,比上年减少0.34万吨,工业粉尘去除率97.74%。

全市重点污染企业拥有工业废气处理设施962台(套),其中脱硫效率达到40%以上的脱硫设施有13台(套)。

3、汽车尾气排放情况2003年,全市汽车年检达标率89.65%,汽车路(抽)检达标率83.20%。

(三)声环境1、区域环境噪声2003年,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为55.1分贝(A),与上年持平。

声源构成:生活噪声源占70.48%,交通噪声源占12.4%,工业噪声源占6.2%,其他噪声源占10.9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