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数学教学中的兴趣培养

数学教学中的兴趣培养

数学教学中的兴趣培养【摘要】学习兴趣是驱使学生去学习的强大的内部推动力,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学习有极大的吸引力,能带动学生主动愉快地去努力求知,乐而不倦地勤奋钻研。

它不仅对学生当前的学习起着巨大的作用,也是日后学习生涯和事业生涯取得成功的必不可少的心理保证。

由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学生数学的兴趣,以求与同行的商榷。

【关键词】学习兴趣教学培养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近代教育家第斯多惠也曾说过:“我们的教育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我想这里的“乐之者”“激励、唤醒、鼓舞”,都可以归结为“人积极地、主动地掌握某种事物,并力求参与该种活动”的心理特点,而这正是心理学“兴趣”的含义。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明确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

”托尔斯泰也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近几年的“愉快教学研究”“素质教学探讨”,许多专家和业内人士都或多或少地提到了激发学生的兴趣。

由此可见,古今中外在教育中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都是极为重视的。

俗话说,“教育有法,而无定法”,我想这里的“无定法”是否可理解为教育中没有哪一种固定的教法,只要能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便是一种方法。

而“教育有法”则可理解为教育要适合儿童,以人为本,达到学生主动学、乐意学。

而能够以人为本,达到学生主动学、乐意学的方法就只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了。

随着社会信息的快速发展,知识经济的风云变幻,人类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转变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实行教育改革成为当务之急。

对于一线的教育者来说,探索新的教育方法更迫在眉睫。

一、什么是兴趣兴趣是对于事物特殊的认识倾向,它是一种心理活动,当发展成为爱好时,就成为一个人的较长久而相对稳定的行为倾向,影响着人们能力的发挥。

兴趣和爱好是积极性的来源,它是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们认识事物、探求事物发展规律的一种动力。

是人们在学习、工作等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

有了对某项事物的兴趣,就能在行为中产生极大的积极性。

兴趣作为个体进行成就事业活动的基础,是发挥和发展其创造能力的心理推动力之一,可以激发个体进行创造活动的内部动机,充分发挥潜能的作用,使其感知力敏锐,创造性思维活跃,想象丰富,从而提高事业成功的效率。

同时兴趣能激发个体强烈的创造热情,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

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我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精浅的看法。

二、培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方法(一)、巧设问题情境,促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中,教师应善于设置悬念,创设求知情境,用数学的魅力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促使他们在心理上对知识处于一种“心愤愤、口悱悱”的亢奋状态,以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接近和深挖事物本质及其因果联系的实质,这一过程本身乃是兴趣的主要源泉。

”因此,教师要努力地挖掘这些因素,创造问题情境,把学生带入典型环境中,引导学生进入情与境,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如:在讲“轴对称图形”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精心设计了一堂动手操作课。

在同学们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后,我让同学们动手,利用对称轴知识剪出一个个美丽的窗花贴在了教室的窗户上,同时我也收集了一些轴对称图形贴到教室的一角,如蝴蝶、花朵、等。

又如学习“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角边角时,我带了一块三角形的玻璃,还故意用玻璃刀把三角形玻璃的一个角划了一下,但是没有分开,我拿着这块玻璃在讲台上看来看去,学生用好奇地眼睛看着我的一举一动,于是我一用力,玻璃的一角掉了下来。

学生感到特别地好奇,我就紧紧地抓住这份好奇心。

“同学们,剩下来的这块玻璃还能配一块与原来一模一样的三角形玻璃吗?”“谁能告诉我?咱们共同研究一下,好吗!”这样班里的气氛一下子活活了。

(二)、创造成功机会,稳定学生学习兴趣事实证明:不断获得成功,经常得到表扬的学生,学习兴趣也在不断的巩固和发展;而屡遭失败,经常受批评的、斥责的学生,其学习兴趣就会日渐衰减,直至完全丧失。

由此看来,兴趣和成功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所以,要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就要创设条件,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

课堂提问中,教师要讲究课堂提问的艺术。

提问的巧妙或笨拙,体现着教学语言艺术水平的高低,制约着教学进程能否推进,决定着教学效果的好坏。

提问要难易适度,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不可过浅,以免走过场;又不可过难,以防学生茫然失措,产生畏难情绪。

较难的问题请优生回答;较容易的题目,则要请希望生回答。

当学生在回答问题遇到困难时,教师应适时地、恰到好处地、巧妙地给以启发指点,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使学生能够顺利完成任务。

在特定情况下,教师可以实施“高高举起你的左手”的策略。

即和希望生约定:“回答问题时,要是不能回答就举右手,能回答就高高举起你的左手!”这样难易有别、因人而异的提问,使每一个学生都可能取得成功而受到老师的表扬和鼓励,从而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三)、利用数学史和数学故事,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教师讲一些数学或数学史学的故事,来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演变及其作用,了解数学家们是如何发现数学原理及他们的治学态度等。

比如:笔者教学勾股定理、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等时,结合教学我先后给学生讲“几何学之父──欧几里德”、“数学之王──高斯”、“代数学之父──韦达”等数学家的故事,不仅使学生对数学有了极大的兴趣,同时从中也受到了教育。

起到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引之以悟,导之以行”的作用。

又如,开始学习“有理数加减运算”时,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准确率不好的特点,结合数学故事《一个小数点和一场大悲剧》来教育学生养成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展示学科美,吸引学生学习兴趣每门学科都有其自身的美和美感。

数学也不例外,其中蕴藏着大量美的因素,从概念到结论、从定义到公式、从外表到结构、从形式到内容、从理论到实践,无一不体现出美的特征,展示着美的风貌。

正如有些人所说:“哪里有数学,哪里就有数学美。

”数学美是客观存在的,但学生对它的感受与欣赏却不尽相同,这要依靠教师对美的挖掘与展示。

教学中,教师若能采取各种方式向学生展现和揭示数学美,就能引发学生追求数学美的心理倾向,使他们感到学习数学简直是一种美的享受,从而带着高涨的热情投入学习与思考。

在讲解几何证明时,可向学生揭示逻辑美,在讲解二次函数时又可向学生展示函数式的结构美和图象的对称美。

和谐的美,在数学中多得不可胜数。

如著名的黄金分割比,即0.61803398…。

在正五边形中,边长与对角线长的比是黄金分割比。

黄金分割比在许多艺术作品中、在建筑设计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达?芬奇称黄金分割比为“神圣比例”.他认为“美感完全建立在各部分之间神圣的比例关系上”。

在学习“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一节时,笔者首先出示国旗、脸谱等,通过观察让学生找出图形美的奥妙,进而总结出轴对称图形的定义性质,使学生在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有一种美的享受,学生一旦被引入美的世界,就会对数学中展现出来的真理感到惊奇,为人类的聪明智慧感到骄傲自豪。

这样,其学习兴趣如何也就不言而喻了。

(五)、多元评价学生,升华学习兴趣对学生的评价要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教学中我们要用多元的评价标准和手段来激励学生,让他们在体验成功的心理状态下把对数学学习的需要升华为一种内在的需求。

教师要注意鼓励学生尝试、探索、体验成功,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善于发现和鼓励每一个学生进步。

让学生人人都有机会获得成功,人人都体验到不同层次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前提下,兼顾优生和学困生。

对学困生要特别关注、关心,对他们寄予希望和期待,学习上要对他们“多鼓励,树信心,低起点,教方法,快反馈,速评价”,给他们创设更多表现自我和获取成功的机会。

同时,要注意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善于发现学生思维成果的合理部分,并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给他们再努力的机会和信心,使他们经过努力达到终点,发展其数学才能,使其对数学的学习兴趣逐步升华为学习数学的志趣(六)、利用教学语言,增强学生学习兴趣课堂教学又是一门语言的艺术。

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语言加强教学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幽默性,不但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还可以充分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例如讲直线概念时,我是这样描述的:“直线可以想象成黑板边线无限延长,穿过高山大海,突破大气层,经过星球,直至九霄云外而无穷无尽。

”经过这样一番描述,学生便兴趣盎然,对直线这一概念的理解就显得形象、逼真了。

如果教师能善于运用形象化的语言,就能把本来枯燥乏味的数学变得生动而有趣,因此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平时的积累和发掘,课堂教学语言力争做到深入浅出,幽默风趣,“雅俗共赏”,智中见志的特点和功效。

幽默教学是一种高雅的审美活动,富有幽默的教学,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引人入胜,而且还增强了教学的艺术性和欣赏性,更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科学思维,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七)、保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新颖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要不断尝试,联系实际,大胆探索,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会随着你的努力日增月加。

教学中以丰富、有趣、逻辑性强、系统性很强的内容以及灵活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异事物容易引起学生的探究反应,教学内容与方法的不断更新和变化,可以不断引起学生新的探究活动,从而可能产生更高水平的求知欲。

因此,要使表现扣人心弦,耐人寻味,这就要求教师对教材总体设计要科学,每节课型的教学方法要精心策划,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适时创造性地不断变换教学手段。

如:讲《垂径定理》一课时,我采用“试验观察法”,要求课前学生用纸片剪一个小圆,课堂上通过“动手画”、“动手叠”、“用眼看”、“动脑想”,即通过“试验—观察—猜想—论证”的教学模式教学。

整堂课的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教学效果很好。

又如:讲《解直角三角形》一课时,我又采用“讨论式”教学法。

先让学生讨论解直角三角形的各种类型,学生说出了9种类型,我再要求学生用化归思想,将这9种类型归为几大类,最后,由学生出题,学生讨论,学生制定解决方案,最终在诸多方案中评选最优方案,这样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很高,所学的知识在讨论中掌握,并且这一节课没有留课外作业,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以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多媒体教学引入课堂,这无疑会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同时,课前还可以进行小测试,课中开展小竞赛,课后参与数学活动课等,这些都可以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从而做到质“优”减“负”,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