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具风格分析
第三阶段(1932—1933年),柏林时期。L·密斯·凡·德·罗将学校迁至柏林的 一座废弃的办公楼中,试图重整旗鼓,由于包豪斯精神为德国纳粹所不容,面对刚刚上台的 纳粹政府,密斯终于回天无力,于该年8月宣布包豪斯永久关闭。1933年11月包豪斯被封闭, 不得不结束其14年的发展历程。
1/19/2020
1/19/2020
包豪斯是德国魏玛市 “公立包豪斯学校”的简称,后改称“设计学院”习惯 上仍沿称“包豪斯”。在两德统一后位于魏玛的设计学院更名为魏玛包豪斯大学。 她的成立标志着现代设计的诞生,对世界现代设计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包豪斯也是世界上第一所完全为发展现代设计教育而建立的学院。
“包豪斯”一词是格罗披乌斯生造出来的,是德语Bauhaus的译音,由德语 Hausbau(房屋建筑)一词倒置而成。
想要了解“包豪斯”首先要了解这所学校 包豪斯(Bauhaus,1919/4/1—1933/7),是德国魏玛市的 “公立包豪斯学校” (Staatliches Bauhaus)的简称,后改称“设计学院”(Hochschule für Gestaltung),习惯上仍沿称“包豪斯”。在两德统一后位于魏玛的设计学院 更名为魏玛包豪斯大学(Bauhaus-Universität Weimar)。她的成立标志着现代 设计的诞生,对世界现代设计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豪斯也是世界上 第一所完全为发展现代设计教育而建立的学院。“包豪斯”一词是瓦尔 特·格罗皮乌斯(格罗佩斯)生造出来的,是德语Bauhaus的译音,由德语 Hausbau(房屋建筑)一词倒置而成。
格罗庇乌斯亲自为“包豪斯”设计校舍。他按照建筑的实用功能, 采用非对称、不规则、灵活的布局与构图手法,充分发挥现代建筑材 料和结构的特性,运用建筑本身的各种构件创造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视 觉效果。与当时传统的公共建筑相比,校舍墙身虽无壁柱、雕刻、花 饰,但通过对窗格、雨罩、露台栏杆、幕墙与实墙的精心搭配和处理, 却创造出简洁、清新、朴实并富动感的建筑艺术形象,而且造价低廉, 建造工期缩短。它们成为后来形成的“包豪斯”建筑风格的“开山鼻 祖”,也是现代主义建筑的先声和典范,更是现代建筑史上的一个里 程碑。“包豪斯”校舍建筑在199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 化遗产,一直以来也是吸引许多游客光顾的旅游景点。
1/19/2020
“包豪斯”学校注重基础课的理论与实践并举,通过一系列理性、 严格的视觉训练程序,对学生进行“洗脑”,重塑他们观察世界的崭 新方式;同时开设印刷、玻璃绘画、金属、家具细木、织造、摄影、 壁画、舞台、书籍装订、陶艺、建筑、策展等13个不同专业的工作坊, 培养学生精准的实际操作能力。这种教学方式在当时传统的学院派看 来是十分另类的,但它后来却几乎成为全世界现代艺术和设计教学的 通用模式。
1/19/2020
再设计理论上,包豪斯提出了三个基本观点:①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② 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③设计必须遵循自然与客观的法则来进行。这些 观点对于工业设计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使现代设计逐步由理想主义走向 现实主义,即用理性的、科学的思想来代替艺术上的自我表现和浪漫主义。
“BauHaus”这个词是由德语动词”bauen”建筑和名词“haus”组合而成, 粗略地理解为“为建筑而设的学校”反映了其创建者心中的理念: (1 )确立建筑在设计论坛上的主导地位; (2)把工艺技术提高到与视觉艺术平等的位置,从而削弱传统的等级划分; (3)响应了1907年建于慕尼黑的“德国工业同盟的信条,即”通过艺术家、 工业家和手工业者的合作而改进工业制品。
灵魂中的简约之美 ————包豪
斯
班级:艺设121 姓名:王彦翔
前言
包豪斯(Bauhaus)作为一种设计体系在当年风靡 整个世界,在现代工业设计领域中,它的思想和美学趣 味可以说整整影响一代人。包豪斯对设计的要求是形象 上它不采取模仿何种风格样式,也不作装饰点缀,只是 采取简洁和线条分明的设计。简洁又实用是包豪斯时代 的标志,也是我们时代的标志之一。
1/19/2020
简介
所谓“包豪斯风格”实际上是人们对“现代主义风格”的另 一种称呼。称为“包豪斯风格”是对包豪斯的一种曲解,包豪斯 是一种思潮,而并非完整意义上的风格。
“包豪斯”是德文Bauhaus的音译,原是1919年在德国威玛成 立的一所工艺美术学校的名称。该校创办人及首任校长,是著名 德国现代主义建筑大师格罗庇乌斯,他别出心裁地将德文 ausbau(房屋建筑)一词调转成Bauhaus来作为校名,以显示学校与 传统的学院式教育机构的区别。另一位德国建筑师,亦属现代主 义建筑大师之一的密斯·凡·德·罗,曾任“包豪斯”第三任校 长。该校于1925年搬到德绍,后又于1933年迁至柏林,同年遭纳 粹法西斯查封而被迫解散。虽然从创立至遭遇“杀校”,“包豪 斯”仅存世短短14年,但其理论与学说却对整个世界产生广泛而 深远的影响,激起的涟漪至今随处荡漾。
1/19/
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19—1925年),魏玛时期。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 任校 长,提出“艺术与技术 包豪斯的师生们新统一”的崇高理想,肩负起训练20世纪设计家和 建筑师的神圣使命。他广招贤能,聘任艺术家与手工匠师授课,形成艺术教育与手工制作相 结合的新型教育制度;
第二阶段(1925—1932年),德绍时期。包豪斯在德国德绍重建,并进行课程改革, 实行了设计与制作教学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取得了优异成果。1928年格罗皮乌斯辞去包豪斯 校长职务,由建筑系主任汉内斯·梅耶(HANNS MEYER)继任。这位共产党人出身的建筑师, 将包豪斯的艺术激进扩大到政治激进,从而使包豪斯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政治压力。最后梅耶 本人也不得不于1930年辞职离任,由L·密斯·凡·德·罗(L MIES VAN DE ROHE)继任。 接任的密斯面对来自纳粹势力的压力,竭尽全力维持着学校的运转,终于在1932年10月纳粹 党占据德绍后,被迫关闭包豪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