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淡水养鱼

淡水养鱼

淡水养鱼——池塘成鱼养殖实用技术农村实用技术师资班培训讲仪___2009年10月23日于州党校成鱼养殖要求鱼生长快,单位面积产量高,产品质量好,并能常年供应鲜鱼。

因此,除了要有比较理想的池塘环境、良好的水质、充足的饲料肥料和健壮的、品种齐全的大规格鱼种等条件外,在养殖技术上必须实行混养、密养、轮养以及精细的科学的管理,以达到上述要求。

一、成鱼池的条件及放养前的准备(一)成鱼池的条件1.水源和水质要求有充足的水源,水质好溶氧量高,不含有毒物质;具备完善的排灌系统,有利于密放精养,提高鱼产量。

2.面积和水深成鱼池面积以6670—10000平方米(10—15亩),水深2—3米为好。

俗话说“宽水养大鱼”,面积大的池塘,风浪作用大,增加池水与空气的接触,可提高水中的溶氧量,有利于鱼的生长。

池水较深,单位面积的水量大,饵料生物的数量也相应增多,因而可以增加放养量,提高鱼产量。

而且水较深的池塘水温水质稳定,对鱼的生活生长有利。

但如果池塘面积过大水过深也是不利的。

池塘面积过大,一方面不利于施肥、投饵和日常管理工作,另一方面干池捕鱼销售时间过长,损失过大;池水过深,池底缺氧易产生有毒物质,影响池鱼生长,降低了鱼产量。

3.池塘形状和周围环境池塘形状以东西向,长方形,长比宽为3比2最好。

这样的池塘光照时间长,夏季风浪作用大,加速池塘物质循环;冬季风浪作用小,有利于鱼类越冬。

池塘周围不能有高大的树木及建筑物,以免遮光挡风,影响池塘的溶氧量及浮游生物的生长繁殖。

池边不能有吸收肥料和妨碍操作的挺水植物、杂草。

(二)池塘改造高产池塘一般标准P181(三)放养前的准备工作在鱼种放养前必须做好池塘清整消毒和池水的培育工作。

池塘的清整和施基肥与鱼苗池的做法相同。

池塘的注水,如是秋冬季放养,要求注满池水,以利于保温越冬;如果是春季放养,注水量以70—80厘米为好,这样有利于水温上升,有利于培肥水质和鱼类的摄食生长。

鱼种下塘后,随着鱼的长大和水温的上升逐渐增大水深。

以上准备工作须在鱼种下塘前做好。

二、鱼种放养1.鱼种的选择根据池塘条件和养殖方式确定养殖种类后选择鱼种,主要考虑两方面:鱼种的体质和规格。

鱼种体质强弱直接影响生长速度和成活率。

要求选择优质鱼种养殖以确保鱼有较快的生长速度和较高的成活率。

放养大规格鱼种不仅成活率高,而且绝对增长量也大,养殖时间短,因此能够在较大放养量(以重量计)下保证出塘规格,提供较高的鱼产量。

放养主要养殖鱼类的鱼种规格要求如下:草鱼、鲢鱼、鳙鱼、野鲮、麦鲮全长13厘米(4寸)以上,实行轮捕轮放时,轮养对象草鱼、鲢鱼和鳙鱼要有部分鱼种规格达到0.3—0.4千克/尾;鲮鱼80—100尾/千克;罗非鱼30—40尾/千克;鲤鱼和淡水白鲳全长10厘米(3寸)以上,鲤鱼最好放养体重0.1千克/尾左右的越冬鱼种,这种规格的鲤鱼种生长较快。

2.放养时间全年都可以放鱼,但采取春、秋放养较好。

初春水温较低,鱼的活动能力差,鱼体结实,捕捞、运输时不易受伤,放养后成活率高,还可以使鱼种较早得到疏散精养,充分利用生长期。

秋季放养也较好,中秋以后水温逐渐下降,水质老化,池中鱼的贮存量趋于饱和,鱼的生长速度减慢甚至停止生长,此时干塘捕鱼后重新放养,可以较充分利用池塘的生产潜力。

我州冬季气温相对较高,部分鱼类还可生长(草鱼、鲢鱼、鳙鱼、鲤鱼等在水温10℃以上即能生长)。

所以秋放可使鱼在越冬期间得到一定程度的生长,如果是放养大规格鱼种,还可以在次年鱼产品供应淡季(清明前后)时起捕上市,满足市场需求,增加收入。

鱼种放养时要注意防止鱼体损伤和疾病传播。

因此,接触鱼种的各种工具要光滑,在捕捞、运输和放养时操作要小心。

为了防止鱼种把病原体带入鱼塘,可使用药物给鱼消毒。

常用3%—4%的食盐水浸洗鱼种5—10分钟或在一立方米水中加入20克的高猛酸钾浸洗鱼种20—30分钟。

三、混养(一)混养的生物学基础P185(二)混养类型P187四、放养密度P188-190五、养殖模式(重点讲授80:20养殖模式)不同类型池塘的放养密度(尾/亩)1.活水肥塘水源充足,排注方便,肥料丰富,水质肥,水深1.5—3米的池塘,有如下放养方式:(1)主养鲢鳙鱼。

鲢鳙鱼(鲢∶鳙=3∶1)全年总放养量为500—600尾,鱼种规格为13厘米以上。

第一次放养400尾,至少有2种规格,部分是二龄大规格鱼种(有两种规格时,各占一半;有三种规格时,各占1/3)。

饲养期间共补放100—200尾。

鲤鱼80—100尾;野鲮或麦鲮100—150尾;草鱼30—50尾;罗非鱼800—1000尾(或者土鲮600—800尾);13—16厘米的斑鱼或鲶鱼80—100尾,以控制罗非鱼的种群密度。

(2)主养罗非鱼。

放养规格为30—40尾/千克的罗非鱼1500—2000尾;13厘米以上的鲢鳙鱼(鲢∶鳙=3∶1)250—300尾,分2—3种规格,部分是二龄大规格鱼种;鲤鱼40—50尾;野鲮或麦鲮80—100尾;草鱼少量。

如果不是放养单性罗非鱼,放13—16厘米的叉尾鲇或其它100尾。

(3)主养土鲮、鳙鱼。

放养规格为60—80尾/千克的鲮鱼种2000—2500尾,鳙鱼200—250尾(分2—3次放养);鲢鱼100尾(分2次放养);草鱼30—50尾;鲤鱼80—100尾。

2.死水肥水塘无水源或水源不足,但肥料充足,水质肥。

可参照上面三种形式养殖,但放养量要酌减。

3.水源充足的瘦水塘水源充足,缺肥,水质清瘦,溶氧量高,可以草鱼为主。

如果青饲料丰富(草鱼每长1千克,需吃嫩草40千克左右),每667平方米水面可放养草鱼种400—500尾,分2—3种规格(0.4—0.5千克/尾;0.2—0.3千克/尾;4—5寸);鲤鱼40—50尾;鲮鱼300—400尾;野鲮或麦鲮100尾;鲢鳙鱼少量。

六、轮养与套养P191-1941.轮养轮养也叫轮捕轮放,是池塘养鱼增产的一项重要措施,操作得当可使鱼产量提高20%—30%。

春季鱼种放养后,随着鱼的长大,到了8—9月鱼的生长就会减慢甚至停止生长,因此当池鱼达到商品规格时就要及时起捕,降低池中鱼的贮存量,从而保持池塘中养殖鱼类的合理密度,充分发挥池塘的生产潜力而获得高产。

轮捕轮放有以下两种形式:(1)一次放足鱼种,分期捕捞,捕大留小。

是比较初级的形式,这种方法适用于鱼种供应较缺的地区。

一般做法是在开春的时候,一次放足鱼种,轮养对象草鱼、鲢鱼和鳙鱼有2—3种规格。

经过一段时间饲养后,将其中达到商品规格的鱼捕起,留下小规格的鱼继续饲养,以后依次轮捕,一年轮捕次数为2—3次。

这样做可使池塘中鱼群的密度不断降低,达到保持合理密度而得到高产。

(2)多次放养,多次捕捞,捕大补小。

此法增产效果最好,我区鱼类的生长期长,用此法最好。

一般鲢、鳙鱼每年轮捕轮放为4—6次,草鱼1—2次,鲮、鲤生长较慢又难捕捞,每年一般只放养一次,捕捞一次。

做法是在年初一次放足鱼种,其中鲢鳙草鱼种有2—3种规格,养殖过程中分批捕出达到商品规格的鱼,8月以前每次捕鱼后即补放一次鱼种,补放的种类与起捕的种类相同,数量大致相等;8月份以后,一般不再补放鱼种,或只补放少量的当年鱼种以作为次年的大规格鱼种。

要注意的是,两次捕鱼的时间间隔不能少于30天。

2.套养鱼种成鱼塘套养鱼种,是解决大规格鱼种不足的重要方法之一。

将不同规格的鱼种放入成鱼塘中一起混养,然后分批将达到商品规格的鱼捕起,再补入小规格鱼种。

这样做既可发挥池塘水体的生产潜力,又可得到大规格鱼种。

做法:每亩水面放养规格为0.2—0.3千克/尾的鲢、鳙鱼、草鱼各100尾,套养体长15—18厘米的鲢、鳙鱼、草鱼各100尾,6厘米的小规格鲢、鳙鱼、草鱼各120尾。

经一段时间饲养后,大规格鱼种长至O.5千克以上时捕捞上市,接着又放入小规格鱼种。

如此连续套养,充分发挥了水体的生产潜力,增加产量,降低生产成本。

七、饲养管理俗话说“三分放养,七分管理”,鱼种放养只是基础,池塘管理才是高产稳产的关键。

如果池塘管理不善,就不可能达到预定的目标。

池塘管理的主要工作有施肥、投饵和日常管理。

(一)池塘施肥施肥养鱼投资少,效果好,是目前最常用的养鱼方法,尤其适合广大农村地区。

施肥应掌握“少量、多次、及时、均匀”的原则,即施用次数要多,但每次施用量要少以避免严重污染水质,当水质变瘦时要及时、均匀施肥。

一般在4—10月份的鱼类生长较快的季节,以鲢鳙鱼、罗非鱼或鲮鱼为主的池塘,每7—10天施肥一次;在6—9月鱼类生长旺季,还要适当多施肥。

每667平方米每次施用有机肥100—200千克,使池水保持油绿、黄绿或茶褐色,透明度25—35厘米。

具体施肥量还要看天气、水质和鱼的活动情况而定。

(1)看天气天气晴朗,光照充足,水中溶氧量高,可正常追肥;阴雨天光照弱,水中溶氧量低,要少施肥;天气闷热或下阵雨之后,池塘缺氧,池鱼往往发生严重浮头,要停止施肥。

(2)看水质根据池塘水色可以判断水质的肥瘦。

一般肥水呈油绿色、黄绿色、黄褐色、茶褐色,水中浮游生物多,鱼饵料充足;瘦水则呈浅绿色或淡黄色,水中缺乏饵料。

水质肥应少施肥;水质瘦要多施肥。

(3)看鱼的活动情况夏秋季节,天气正常时,每天早上黎明时池鱼不浮头,说明池水肥度不够,应增加施肥量;若池鱼在黎明时浮头,太阳出来不久后即下沉,说明池水肥度合适,可以适当施肥;如果池鱼从半夜就开始浮头,日出很久仍未下沉,则池水过肥,应停止施肥,必要时注水降低池水肥度。

草鱼要求水质清新富氧,所以以草鱼为主的池塘不施肥。

(二)投饵为池鱼提供充足的饵料,是提高池塘鱼产量的最主要措施,投饵养鱼是今后发展的重点。

1.养鱼饲料的种类(1)水陆生植物是草鱼的主要饲料。

主要有各种水草(如浮萍、轮叶黑藻)、陆生嫩草和人工栽培的象草、苏丹草、黑麦草以及农作物的茎叶,如玉米叶、木薯叶、蔬菜、瓜豆类的蔓叶等。

(2)油饼类饲料有花生麸、豆饼、棉子饼、菜子饼等。

其中花生麸、豆饼蛋白质含量丰富,可作为蛋白饲料的主要来源。

(3)谷实类饲料有麦麸、米糠、稻谷、玉米(稻谷、玉米先发芽再喂鱼)等。

(4)酒槽、碑酒渣、酱渣等。

(5)配合饲料是指根据各种鱼类对营养的不同需要,将各种成分的原料,按比例配合、加工而成的颗粒或粉状、糊状饲料。

这种饲料营养丰富而全面,是提高养鱼饲料利用率,获得增产的最佳饲料。

(6)动物性饲料有黄蚬、河蚌、螺蛳、水蚯蚓、蝇蛆,蚯蚓、小杂鱼虾、鱼粉,血粉、蚕蛹、动物内脏等。

2.成鱼投饵技术(1)投喂季节、次数和时间草鱼、鲤鱼等温水性鱼类在春季水温上升到15℃时可开始投喂,当水温在24—28℃时生长最快,要强化投喂;冬季水温降到15℃以下时可停止投喂。

罗非鱼当水温上升到18—20℃开始投喂,水温25—32℃强化投喂。

投喂次数和时间,在温度相对较低的季节,每天喂一次,在中午12时左右水温较高时投喂;生长旺季日喂2次,分别在上午的9—10时和下午的3—4时投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