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实验教材二年级下册教材培训纲要第十一单元奥运在我心中——总复习一、教材的结构。
总复习由3部分组成。
1、第一部分:涵盖全册主要单元内容的综合情景图——奥运在我心中。
这是全册最大的综合情景图,这也是山东版数学教材总复习中最后的一个综合情景图,因为从三年级起,山东版总复习编写的指导思想和呈现形式都发生了变化,不再出现这样大型对开式的综合情景图。
2、第二部分:对全册内容的回顾与整理,这是总复习的核心部分。
3、第三部分:综合练习,这是应用部分。
二、单元教材解读1、情景图的解读。
(1)情景图的立意。
因为2008年我国要举办奥运会,所以奥运将是我们国家近几年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课标教材,有责任也有义务,对奥运战略予以关注和体现。
况且据资料显示,我国是世界上政府和民众关注和参与体育“热度”最高的国家之一。
“奥运在我心中”这一主体,意图是在孩子们心目中从小播下奥运的种子,长大为祖国争光彩。
(2)情景图的区域划分。
整个情景图可分为5个区域。
看台——跑道——足球场——跳高场地——投掷场地(3)情景图中的信息及作用。
●看台上的座位数——复习万以内数的加减法及混合运算●运动员跑步成绩——时、分、秒●足球场上同学的对话——对称、图形与拼组●跳高的成绩——千米、分米和毫米●掷铅球——统计2、回顾与整理的解读(1)呈现形式新颖。
为避免形式上的重复,吸引学生的眼球,本册的回顾整理,在版式结构上改变了由中心向四周辐射的呈现形式。
而采用从天而降的UFO不明飞行物的造型,以此来打动孩子。
(2)各个板块的解读。
整个回顾整理共分为5个板块。
●中间板块。
由对本学期所学内容的回顾切入,然后转入到现在的整理中来。
●左上角板块。
主要复习和整理万以内数的认识和计算。
●左下角板块。
是对本学期所学的长度单位、时间单位的复习。
●右上角板块。
复习对称、长方形正方形特征、图形拼组与欣赏。
●右下角板块。
统计的复习与整理。
二、教学的策略及注意事项1、关于情景图的学习。
对于山东版数学教材来说,情景串是教材的灵魂,读图能力和问题意识的培养,是我们的目标和追求,也是有别于其他版本教材的主要区别。
如果我们的老师和学生不会读图,或读图能力没培养出来,那我们的教材你就没法用,或者说你是一个失败的教材实践者。
尽管我们的学生从一上学就开始读图,仅总复习上就有:一上的雪山乐园——一下的儿童乐园——二上的过年。
但面对这样大的综合性这样强的情景图,怎样观察,从哪里入手,学生还是有困难的。
所以,关于情景图的学习可分以下几步进行:(1)整体感知,感受其中的故事情节。
就像语文学习一样,先通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中的故事情节。
对于本情景图的感知,可以通过以下两个问题来进行:●你看到了什么,画面表达的是一个什么场面?●我们应怎样为奥运添光彩?(2)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理解每个对话框中的数学信息。
(3)训练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
情景这么大,信息这么多,到底从哪里开始研究,这对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
就本图来说应是从上到下,由远及近。
2、有关回顾整理的学习。
(1)组织好回顾。
教学时首先让学生对全书的内容进行全面地回顾,这个回顾虽然是从大的方面进行回顾,但这个环节却很重要。
(2)以情景图为依托,做好与综合练习的对接。
学习时一方面要从情景图出发,提出或发现问题,然后就此问题进行展开讨论,另一方面每一个板块学习后,要通过综合练习中相对应的题目,进行巩固和应用,只有这样才能发挥练习题的最大效益。
(3)要采取拉渔网式的复习策略。
回顾整理采用的是引导、点拨、提示的方式。
打个比方:回顾整理是“纲”,本学期所学的内容是“目”,要做到路线为纲,纲举目张;回顾整理中的内容是线,书中隐性的内容是网,要做到拉起一根线,带出一片网。
要把对话框后面知识空间挖掘出来。
以第一句对话为例:“哇,这么多座位,大约有2000个。
”这句话表面上看只是估计座位数,而实质上这句话代表了一个单元,他背后的知识点有:万以内数的读写、比较、估计、口算、数感的培养等。
所以教学时。
如果仅仅停留在教材中对话所涉及的内容,那么,你就错误的理解了编者“把空间留给孩子”的本意,其结果连本册教材内容的十分之一你也复习不到。
三、课时教学的具体阐释: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复习和整理万以内数的认识和计算。
教学目标: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万以内数的认识及加减法的知识,加深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2、经历整理与复习的全过程,培养学生初步归纳整理知识的意识。
3、培养学生回顾和反思的习惯,为奥运争光彩的爱国情感,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提炼信息。
2008年奥运会将在中国的北京举办,全国人民都在为奥运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对于奥运会的知识你了解多少?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出示“主题图”:这是一所学校正在举行“奥运在我心中”田径运动会的场面。
仔细观察,图上有什么?他们在做什么?有哪些数学信息?引导学生观察出:有什么:看台—跑道—足球场—跳高场地—投掷场地。
干什么:跑步的、跳高的、推铅球的……有哪些数学信息:让学生对看台、跑道、足球场、跳高场地、投掷场地中的数学信息进行简单描述——看台:A区有676座;B区有840座;C区有558座。
跑道:130号运动员是一千五百米第一名,他的一千五百米的成绩是6分,离学校的一千五百米纪录还差1分。
跳高场地:学校的跳高纪录是1米10厘米,152号运动员的跳高成绩超过学校纪录2厘米。
投掷场地:四个小朋友的推铅球的成绩分别是:不到4米,4米多,5米多,不到6米。
二、复习和整理万以内数的认识和计算(一)组合信息,提出问题:这么多的信息,让我们先来解决看台上蕴含的数学问题吧!引导学生提出“三个加法、三个减法”以及“加减混合计算”的问题,同时对信息和问题进行组合,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数学问题:(1)A区有676座,B区有840座。
A区和B区一共有多少个座位?(2)A区有676座,C区有558座。
A区和C区一共有多少个座位?(3)B区有840座,C区有558座。
B区和C区一共有多少个座位?(4)A区有676座,B区有840座。
A区比B区少多少个座位?(5)A区有676座,C区有558座。
A区比C区多多少个座位?(6)B区有840座,C区有558座。
B区比C区多多少个座位?(7)A区有676座,B区有840座,C区有558座。
A区、B区和C区一共有多少个座位?(8)A区有676座,B区有840座,C区有558座。
A区和B区比C区多多少个座位?(9)A区有676座,B区有840座,C区有558座。
A区和C区比B区多多少个座位?(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加法计算的问题:第(1)——(3)题。
2、减法计算的问题第:(4)——(6)题。
3、加减法混合计算的问题:第(7)——(9)题。
把以上九个问题按照计算方法的不同分成三个阶段进行解答,每一个阶段分成估算得数与竖式计算两个层次组织教学活动。
首先引导学生列出算式,然后估算得数,并对估算的思维过程用数字和算式进行抽象;竖式计算阶段,引导学生按照“尝试计算——汇报交流——梳理算理”的程序进行学习。
为便于最后的概括与梳理,在加减法混合计算的问题解答后,可以补充一些有小括号的计算问题让学生解答,如422+(333-195),634-(267+356)。
(三)总结概括,理性升华。
伴随着小组汇报交流的深入,教师要把算式分类板书,以便作好总结概括的准备:676 + 840 840 + 558 676 + 558840-676 840-558 676-558676+840+558 676+840-558 676+558-840422+(333-195) 634-(267+356)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你能发现什么——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与分析,找到万以内数的加减法的三种形式。
在计算时应注意什么——引导说出计算万能以内加减法时要注意的问题:用竖式计算时,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
从个位减起,哪位上的数不够减,从前一位退1,在本位上加10再减;混合运算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没有括号的,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当学生总结遇到困难时,教师可利用板书中的例子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梳理。
(四)类化练习,拓展创新。
1、看谁算得对,说得好。
700 + 800 = 5000 + 1000 = 280-200 =70 + 140 = 60 + 500 = 760 + 120 =1000-800 = 980-460 = 400 + 600 =在口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抽象题目的算理,如:70+140——7个十加14个10是21个10,是210。
2、房子里可能住着哪些数字娃娃?教材112页第四题。
6 7>657 3 49<3549 789>98引导学生在“尝试——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梳理,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从知识、情感、方法三个方面进行表述。
知识—学会了什么?应该注意什么?情感—“为奥运争光彩”我们怎么办?方法—你是如何学习的?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复习“长度单位”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数、画、量、算探究毫米、厘米、分米、米与千米长度单位的学习过程,进一步完善对已有知识的理解与认识,促进知识的系统化。
2、以动手实践的自主探究活动为基础,以帮助建立毫米、分米、千米的表象为目标,实现数的认识、图形与空间两个领域的互相融合。
教学准备:学生每人准备一把直尺(20厘米),每组一把米尺。
教学过程:789>一、我会数1、毫米——厘米(1)哪位同学能说一说1毫米有多长?能不能在直尺上指出1毫米。
教师指两名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说出:直尺上1小格的长度就是一毫米。
(2) 请同学们拿起直尺,用笔尖指到0刻度线,从0刻度线划1个小格长是1毫米,从0刻度线划2个小格长是2毫米,从0刻度线划3个小格长是3毫米……从0刻度线划10个小格长是10毫米,也就是1厘米。
引导学生发现: 1厘米=10毫米 1cm=10mm指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用文字及字母两种形式写出厘米与毫米之间的关系。
(3)我说你找:教师说出以下长度,学生在直尺上找。
20毫米 30毫米 50毫米 7厘米 8厘米 9厘米指名学生演示后引导发现:2厘米=20毫米 3厘米=30毫米 6厘米=60毫米2cm = 20mm 3cm = 30mm 6cm = 60mm7厘米=70毫米 8厘米=80毫米 9厘米=90毫米7cm =70mm 8cm = 80mm 9cm = 90mm同样,指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用文字及字母两种形式写出以上各个长度厘米与毫米之间的关系。
2、毫米——厘米——分米(1)我们接着往下数,请同学们拿起直尺,用笔尖指到0刻度线,从0刻度线划10个小格到数字1(或1刻度线)长是10毫米,也就是1厘米;从0刻度线划到2刻度线长是2厘米,从0刻度划线到3刻度线长是3厘米 0度线划到10刻度线长是10厘米,也就是1分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