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

❖培养儿童的个人能力与社会意识
儿童自行设计与开展学习 教师个别指导
分组教学
❖ 能力分组
按能力发展水平分 内容相同 年限不同
❖ 作业分组
按学生特点和意愿分 年限同 内容不同
❖ 内部分组
按年龄编班的基础上,根据能力或成绩差异分组
❖ 外部分组
根据学生能力或成绩差异 班级间分组 同年级中编成快慢班重点班普通班等
❖ 优势
教学规模效率、教师的主导性 学生的观摩比照促进
❖ 劣势
整齐划一,无法适应速度、方式、个性差异
班内分组教学
❖ 根据教学/学习需要,将全班分为小组,根据各组特 点分别教学或布置学习任务。小组中学生进行自主 性共同学习,进行生生信息交换。
❖ 特点(根据教学任务划分)
建立在全班教学基础上; 小组结构、规模人员具变化性(依据任务和活动的目的
2 mins
小组任务1: 自学汇报
❖ 整体阅读(2mins) :导生制、道尔顿制、文纳特 卡制、分组教学、特朗普制和开放课堂
❖ 重点阅读(3mins) :讨论列表完成本组任务(形 式名称+互动时空要素3方面,讨论后上交),推
选一位同学用自己的话介绍该教学组织形式是如
何操作的。
❖ 小组汇报交流(6mins)
秧田形(传统的课堂座位排列形式)
❖ 一排排课桌面向教师的 讲台,学生与学生前额 对后脑,左肩邻右肩。
❖ 学生之间干扰少,便于 教师观察控制;
❖ 适合于集体讲授,但不 利于学生之间的互动。
圆形座位排列:
❖ 圆形的座位排列适合于 课堂讨论,它可以大大 地增加师生之间、生生 之间的言语和非言语交 流,促进学生间的社会 交往活动。
理想的教学形式
二、现代教学组织形式
❖ 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
全班教学 班内分组教学 班内个别教学
❖ 辅助的教学组织形式
课外上课 现场教学
❖ 特殊的教学组织形式
复式教学 全纳教学
新课程
全班教学 ❖ 特点
同时面对全班、内容 、进度一致; 讲授为主,辅以多种方法; 师生直接交流;同时存在生生多向交流;
❖ 评析:利于分层教学,适应不同层次,有利组织教 学和因材施教,但不利于个性的健康发展。
特朗普制(小队教学)
❖ 大班授课40%
教师采用现代教学手段 几个平行班统一上课
❖ 小组讨论20%
15-20人小组 学习和研究大班上课的内容
❖ 个人独立学习40%
自学 研习 作业
❖ 评析: 三形式结合,灵活的教学时间代替固定的 课时。兼顾三种教学的优点。值得在中学高年级和 大学推广。
备课基础上 按教案学案的基本结构设计 规范的结构 简练的语言
❖ 实施检验
实施教学 检验:目标(准确全面合乎实际)、过程(合理)、环节安
排时间分配(恰当)、学生积极性、教具准备、临场发 挥……
❖ 评价修改
以实施检验为基础,总结成功经验,反思不足,写成教学后 记
(二)教案/学案 (课时计划)编制 ❖ 课的类型
背景记载 课题名称 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重点难点 课的类型 教学方法 教材教具准备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设计 板书设计
❖ 表格式教案
背景记载 学生已有知识 教学目标 教学程序
学案改革
❖ 以学习为本的教学计划方案 ❖ 对一节课中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环境和学习活动
包括:
❖ 规定教学互动方式
互动过程与方式-直接 间接 全班 小组 个体
❖ 安排教学时空环境
时间分配和空间组合 影响教学质量和学习结果
❖ 组合教学要素
目标 内容 方法 媒体等的合理配置
基本类型:
社会历史条件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教学内
容方法手段的变化
早期:个别教学、群体教学(e.g.私塾、书院) 16世纪:班级授课制(内容扩张 规模 速度 进度 ) 18世纪:导生制(普及教育) 20世纪至今:道尔顿制、文纳特卡制、分组教
别教学,进行集体指导)
❖ 优势与问题
优势-实现自我教育(独立)/知识能力牢固掌握(多次反复) 问题-生生交流/教师压力与工作量
现代
新课程中课堂教学组织的问题问题1、新课程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应该具备什 么特性?为什么?请根据你的见闻谈谈你的想 法。(小组讨论5mins)
讨论提示: ❖ 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发现、合作等多种学习方式 ❖ 从教学互动方式、教学时空安排、教学要素组合三方面
时空安排
❖ 年龄水平进度修业年限不同 无固定班级 ❖ 学校有修业计划和教学安排,但无规范的教学制度、学籍制度 ❖ 入学毕业肄业不固定
要素组合
❖ 数名老师分工负责(主讲与辅助) ❖ 教师讲授与指导外,学生群体也共同进行朗读讨论等 ❖ 群体 Vs. 集体
为班级授课制萌芽奠定了基础
班级授课制
1. 试比较两份教案在教学目标确定和具体的教学 过程中的异同,并评价之。
2. 根据教案提供的课堂场景,谈谈你对新课程小 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认识。
新课程的课堂应是充满生命活力的:
❖ 出发点:“为学习而设计”、“为发展而 教”;
以学生的求知需求为主线,追求师生面对知识共 同探讨,平等对话;
教师从独奏者过渡到伴奏者,不再主要是传授知 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和管理知识,引导而非 塑造他们。
❖改传统教室为各科作业室,可自学、讨论或请教老师 ❖师生分别记录学习进度表,进度快者可提早完成学业
文纳特卡制
出发点:使教学真正适应儿童的个别差异 课程分类:
❖培养儿童将来生活所需的知识与技能的课程
明确的学习目标 具体的学习内容 小步子自学教材 学生按单元自学 教师随时个别指导 测验诊断 合格者学习新内容
以及促进和保障学习活动而开展的教师教授活动进 行设计与安排。
❖ 包括:背景记载、题目、前言、学习内容分析、学 生及其学习情况分析、学习目的目标设计、学习媒 体和学习环境的设计与开发、学习方式设计、学习 活动过程及其结构设计、评价活动设计、教学组织 实施的保障策略
小组合作任务4
❖ 阅读材料:《浅水洼里的小鱼》教案两份 ❖ 讨论问题:
❖ 形成灵活开放与生长发展的课堂运行机制;
参与度 亲和度 自由度 整合度 练习度 延展度
❖ 探索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策略
包括师生关系的融合、教师感情的投入、兴趣和 动机的培养、教学目标的设计、内容的处理、教 法学法的选择、教学结构的安排、教学语言的达 成、教师体态语言的利用、教学幽默的运用、教 学节奏的控制、电教媒体的运用等;
历史
❖15-16世纪 德人文主义学校 ❖17世纪 捷克 夸美纽斯 理论实践论证(理论依据) ❖18-19世纪 科技、生产力发展(推广的条件、需要)
基本形式:
❖固定班级 固定课程表 ❖统一进度 集体教学
特点
❖编班:按年龄和水平 班 级 升级 ❖分科:专任教师 分科教学 相应课程标准 ❖限时:课时 休息时间
着手。 交流建议: ❖ 不要强求系统化的所谓标准答案,无论你想的是否成熟,
是一点还是几点,请与大家分享你的想法。 ❖ 发言要注意简洁。
新课程对课堂教学组织的要求
❖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并兼顾平等 ❖ 注重师生、生生间的交往与合作 ❖ 关注教学过程的互动性、趣味性和实践操作性 ❖ 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 ❖ 建立开放式的教学环境
教学方法-观察课 讲授课 讨论课 实验课 完成的教学任务-
❖单一课(新授课 复习课 练习课 实验课 测验课) ❖综合课
❖ 课的结构
指课的组成部分、安排顺序、时间分配 无固定不变的模式
❖ 教案类型
条目式教案 表格式教案 详细教案 简要教案
教案的基本结构(必需条目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 条目式教案
❖ 如果学生人数超过25名,可以考虑采取同心 圆形和双马蹄形的形式。
同心圆形和双马蹄形的形式 (学生人数超过25名)
同心圆形的座位排列
双马蹄形的座位排列
模块形的座位排列:
❖ 模块形的座位排列适合 于小组活动,它十分有 利于小组成员进行相互 交流与合作,使小组成 为真正意义上的“功能 群体”。
模块形的座位排列
开放课堂(开放教学)
❖ 教师:不再系统按分科教材授课,而为学生创设学习环境 ❖ 学生:根据自己兴趣,在教室或其它场合自由学习
❖ 评析:
褒-符合现代“非正规教育”趋势,成人不应预先决 定儿童的价值选择,而应让学生成长为自己向往的角 色;使儿童成为有创造力和善于发现的人
贬-儿童中心主义,一味听任学生的自由发展,意味 着放弃教育的作用。
教学组织形式
教材内容框架
❖ 教学组织形式概述 ❖ 现代流行的教学组织形式及其改革趋势 ❖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 教案与学案的研制问题
一、教学组织形式概述
定义: ❖ 为实现一定的课程与教学目标, ❖ 围绕一定的教育内容或学习经验, ❖ 在一定的时空环境中、 ❖ 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结构/程序。
教学组织形式的三种基本类型:
❖ 个别化教学
个别教学 道尔顿制 文纳特卡制 开放课堂 能弥补集体教学的不足,但只能作为其补充
❖ 集体教学
群体教学 班级授课制 分组教学 导生制 班级授课制是当前和今后较长时期的主要教学组织形式,
必须随时代发展而不断变革
❖ 综合教学
特朗普制 融合个别化教学和集体教学优点的综合性教学形式,是
分层--目标、过程、作业、评价
❖ 例2 合作教学
优势--突出了主体地位,具有突出的情意功能
实施
❖分组要求-混合编组(能力、性别、成就、家庭背 景)、角色分工与轮换
❖合作教学步骤-布置课题任务,学习过程,组间交流, 再学习,再交流,教师评价小结,小组反思
问题2、 班级规模的合理性问题 (小组讨论5mins)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