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丽江古城导游词

丽江古城导游词

丽江古城导游词化在这里交汇生息,是丽江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

站在四方街,我们将会发现有四条街成幅射状由此向四面延伸,而每条主街又有数条支巷出呈放射状再向四周辐射,由此形成以四方街为中心,四周店铺客栈环绕,沿街逐层外延的缜密而又开放的格局。

四方街幽深的街巷,人们可以从四面八方通过街道、小路、巷子、田野甚至山上的羊肠小道进入这个城市。

四方街是一个梯形的小广场,建造时被设计得中间稍微凸起,两边凹下,犹如一片巨瓦。

一条河道位于广场的西面;河上设有一个水闸,每到傍晚收市,居民们就关上水闸,河的水位立即上升,顺着瓦形的坡度漫过整个广场,流到它四周的排污水的暗沟里。

广场的四面都有一条宽30公分、深约45公分的排污水暗沟,每一条暗沟又与广场四周铺面后院的下水道连接。

这样,从地面到地下,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排污系统,把四方街冲洗得干干净净。

古城的大街小巷,全用红色角砾石块铺成,晴不扬尘,雨不积水。

经无数人年年岁岁走过,光滑洁净,大雨过后,呈五彩斑斓,民间称其为“五花石”。

四方街西侧的制高点是科贡坊,为风格独特的三层门楼,原来是为这个小巷里杨家的“一门三举”而建的。

从清朝的雍正元年实行“改土归流”到清末废除科举的180年里,丽江先后出了60多位举人和7位进士,是一桩具有轰动效应的大喜事,于是官府和民众捐资在这里建了一个两层的科贡坊。

后因这里出了最后一位进士——和庚吉,于是乡亲们在被烧毁后的原址上重建科贡坊,改为三层。

好,各位朋友,现已达午时,我们先在此用餐,看着大家还意犹未尽,饭后我们继续游览。

看着你们脸上美满的笑意,看得出大家对这里的美食很满意。

现在我们去欣赏欣赏古城的水和桥。

城依水存,水随城在。

水就像丽江古城的血液,它不仅滋养了这里的人,也给这座古城带来了无限的灵动与活力。

很多到过丽江的人都认为,玉龙雪山是丽江古城的主要水源。

其实古城的水源与雪山无关。

早先丽江古城的水都来自城区北边的黑龙潭,而黑龙潭的水源是九子海,黑龙潭的水源曾多次干涸。

20世纪90年代,丽江地区为解决古城水源的问题,将清溪水库的水引到古城,还有一部分水来自拉市海调蓄水工程的北干渠,由此保证了城内的流水潺潺。

大家还记得在古城入口处的玉龙桥吧,它下面淌着一条从玉泉而来的玉泉河,过了桥便一分而三,形成东河、西河、中河三条支流。

最初只有中河一条自然河,明代土司开挖西河,利用西高于东的地势,人工控制活动石板,定时引西河水入中河,到了清代,当政者又开挖东河,把中河水东引入城。

这样三水入城,穿街过巷,又分为无数小渠,与潭泉相连,形成密如蛛网的水系,布满全城。

于是我们看到了“家家门前流活水,户户垂柳拂屋檐”的“东方威尼斯”景观。

城中还有从不干涸的白马龙潭和许多水井,居民巧用潭水和井水,创造出“一潭二井三塘水”的用水方法。

即泉水喷涌的第一眼井供饮用,下流第二眼井为洗菜,再下流第三眼井方可洗衣服,每天早上十点以前,不会有人在这里清洗脏物,多年以来,人们共同遵守着这一约定。

一眼眼明眸之上必有一条纤美的柳叶眉,丽江古城的柔情还体现在桥上。

在丽江古城区内的玉河水系上,飞架有354座桥梁,其密度为平均每平方公里93座。

形式有廊桥(风雨桥)、石拱桥、石板桥、木板桥等。

较著名的有锁翠桥、大石桥、万千桥、南门桥、马鞍桥、仁寿桥,均建于明清时期。

大石桥为古城众桥之首,位于四方街东向100米,由明代木氏土司所建,因从桥下中河水可看到玉龙雪山倒影,又名映雪桥。

该桥系双孔石拱桥,拱圈用板岩石支砌,桥长10余米,桥宽近4米,桥面用传统的五花石铺砌,坡度平缓,便于两岸往来。

许多石拱桥大多是明代纳西木大土司从内地聘来能工巧匠,精心设计,花巨资营造的,极具观赏价值。

不仅艺术价值高,而且有很高的实用性。

各位朋友登上桥头,可眺望古城景色,侃古说今讲笑话,歇歇脚等。

中河段的大石桥,处于古城繁华地段,桥身宽长,行人络绎不绝,常年有四乡农副产品、手工艺品出售,桥市的生意十分红火,一是古城一大景观。

朋友们,看完“小桥流水”,现在我们得看看“人家”了。

请大家跟我到纳西四合院参观,体验纳西民居之美。

古城之美,一晃即过。

要深度走访丽江古城首先得从建筑开始,而大研镇的民居有正是古建筑的精华所在。

几百年来,纳西人民依山傍水,在生产生活中崇尚自然、崇尚文化,并善于学习,吸取其他民族的建筑精华,形成具有创造性和民族特色的建筑风格。

其最大的特色在于虽无统一的模式,却功能齐全,因地制宜地在房屋抗震、遮阳、防雨、通风、装饰等方面大胆尝试,营造了一番安居乐土。

其民居多以具有纳西特色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样式为主。

体现了纳西族的布局,汉族的砖瓦,藏族的绘画,白族的雕刻,被誉为“民居博物馆”。

目前,整个丽江古城的重点保护民居有140户,大研古镇里就有112户。

大研古镇在建造时不使用一根钉子,完全利用穿斗式的木结构。

现在大家看到的东西南北四坊房屋,每相连两坊之间有一个小天井,加上中间的大天井一共是五个天井,所以叫“四合五天井”。

这四坊房屋的楼上楼下都是相通的,所以叫“走马转角楼”。

丽江古城的房屋建筑,在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过程中,能够巧妙地将自然界的生灵装饰在古朴的六合门、窗上,使之有了鲜活的生命,纳西语称“四季博古”,汉语为“福饱四季”之意。

朋友们,我们下面要去游览的是一座仿紫禁城的纳西宫廷式建筑——木府。

木府是丽江古城之“大观园”。

“北有故宫,南有木府”。

跨过清泉汩汩的流水小桥,突见一座木牌坊赫然立于土木瓦顶居民之间。

跨进朱红色的木府大门,眼前豁然开朗,一片开阔的地面上巍然耸立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汉白玉基座雕刻精美,那恢宏的气势,使人恍若置身于皇宫之内。

如果说在丽江古城我们看到的是丽江世俗生活的一面的话,那么在木府,我们将翻阅到一个在西南地区曾经辉煌一时的大土司家族的兴衰史。

木府位于古城西南隅,明代其建筑气象万千,徐霞客曾叹木府曰:“宫室之丽,拟于王者”。

可惜大部分建筑毁于清末兵火,幸存的石牌坊也毁于“文革”。

1996年大地震后,世界银行慧眼识宝,贷巨款相助重建木府,丽江俊杰精心设计施工,经三年艰辛备至的努力,使木府如“凤凰涅磐”般再现于世。

木府占地46亩,中轴线长369米,整个建筑群体座西朝东,“迎旭日而得木气”。

木牌坊上大书“天雨流芳”四字,乃纳西语“读书去”的谐音,体现了纳西人推崇知识的灵心惠性;古牌坊通体皆石,结构三层,是国内石建筑的精品;议事厅端庄宽敞,气势恢宏,是土司议政之殿;万卷楼集两千年文化遗产之精萃,千卷东巴经,百卷在藏经,六公土司诗集、众多名士书画,皆是翰林珍奇,学苑瑰宝;护法殿又称后议事厅,是土司议家事之殿;光碧楼乃后花园门楼,史称其建筑“称甲滇西”;玉音楼是接圣旨之所在歌舞宴乐之地;三清殿是木氏土司推崇道家精神的产物,而狮山古柏深处,还有木氏土司祭天、祭祖、祭大自然神“署”的本土宗教活动场所。

木府充分体现了纳西人广采博纳多元文化的开放精神。

木府是一座辉煌的建筑艺术之苑,它充分反映了明代中原建筑的风采气质,同时保留了唐宋中原建筑古朴粗犷的流风余韵,而其座西朝东,府内玉沟纵横,活水长流的布局,则又见纳西族传统文化之精神。

木府丽江是纳西族聚集的地方。

纳西族人原来没有汉族的姓氏,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后,远在滇西北丽江纳西族土司阿甲阿得审时度势,于公元1382年“率从归顺”,举人臣之礼,此举大获朱元璋赏识,朱将自己的姓去掉一撇和一横,钦赐其“木”姓,从此纳西传统的父子连名制得以改成汉姓名字。

木氏土司为了保持其统治集团姓氏高贵,在社会各阶层推行“官姓木,民姓和”之制度,而木氏土司则代代世袭,父子相传,一直沿袭到明、清时期,有的甚至延续到解放以后。

木府是丽江木氏土司衙门的俗称,木氏土司家族历经元、明、清三个朝代,鼎盛时期木府占地一百多亩,有近百座建筑,是八百年大研古城的心脏所在。

整个木府荫庇在狮子山怀抱中里,处于整个古城的头部,西河水东南西三面环流,古城街道和民居傍河而筑、依渠而建,自然形成条条渠水与官邸、民居一脉相连,民居层层环围木府的扇形格局,给人以一脉勃生的官民祥和气氛。

史称木氏“土地广大,传世最远,富冠诸土郡”,并以“知诗书好礼守义”著称当时,遗泽后世。

忠义”石牌坊木氏土司在建造自己的宫殿式木府时,座向未按“坐北朝南”为佳的中原风水理论,而是朝向太阳和东方。

东方属木,太阳和木为纳西东巴教中的崇拜物,亦为皇帝所赐纳西族之姓。

因此,欲得“木”之气而盛的想法使木府的建筑采取了坐西朝东的方向。

木土司的府第虽有王者气度,却一反中原王城“居中为尊”的传统,将府第建于城西南一隅。

而作为全城中心的则是商贾云集的四方街,纵横交错的街道从四方街这一商贸中心向四面八方辐射。

从中可看出古城最初形成于乡村集市,最终也因商业贸易而繁荣。

这与古城千百年来作为“茶马古道”重镇的历史密切相关。

木府大部分建筑曾毁于清末战火,幸存的石牌坊也于毁于"文革",丽江当地党委、政府为了发掘和弘扬民族文化,决定贷巨资恢复重建木府旧观。

经过三年艰辛备至的努力,木府再现于世。

建成后的木府比原规划设计还要壮观,巍巍木府,得雪城之灵气,玉水之精魂,它的重现,发展和弘扬了丽江纳西族之传统文化,成为游人纷至沓来的一处胜地。

木府是一座辉煌的建筑艺术之苑,它充分反映了明代中原建筑的风采气质,同时保留了唐宋中原建筑古朴粗犷的流风余韵,而其座西朝东,府内玉沟纵横,活水长流的布局,则又见纳西族传统文化之精神。

木府又是纳西古王国名木名树,奇花异草汇聚一所园林,将天地山川的清雅之气与王宫的典雅富丽融为一体。

巍巍木府,得雪域之灵气,玉水之精魂,一游木府,纳西古国之秘境,尽收眼底。

游客朋友,现在我们去木府的后山观赏万古楼。

丽江万古楼是位于丽江古城狮子山上制高点,也是木府的后山,丽江万古楼属于木府的一个部分,为丽江木氏土司庄园。

万古楼始建在万古楼上可以俯瞰丽江古城及其田园风光,遥望玉龙雪山万年冰川,寓意着丽江恢复重建家园,千古流芳,万古不朽。

万古楼里面松林高坡,一个大平台可以瞭望整个丽江古城。

晴朗的天空青山下,左边远方是清晰可见的玉龙雪山,右边则是错综排列的青灰瓦顶民居一直延伸到远方。

绕过平台,顺石阶而下可以直接到木府,顺石阶而上则能去万古楼。

万古楼为塔式五重檐全木结构建筑,高33米,象征原丽江纳西族自治县33万各族人民。

主体柱子16根,都是通天木柱,是中国全木结构斗拱建筑一柱通顶不连接的第一楼。

柱长22米,反映民间“好事成双”的说法,以及婚嫁选择双日为吉的习俗。

采用16根通天柱,反映纳西族东巴象形文字中有开天九兄弟、劈地七姐妹的传说,寓意纳西儿女共同创造美好的世界。

万古楼平面是正方形,面阔、进深均为18米,四面入口安放情态各万古楼异的四对石狮。

楼内绘有2300个吉祥图案,代表丽江的23个石雕图案,寓意在一年四季的农时节令中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