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就是要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同时,加快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协调,就是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可持续,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浙江省桐乡市高桥镇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发展当地经济、政治、文化,对此我们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
认识篇:中央为何提出科学发展观?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妥善应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时期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和挑战的正确选择,也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迫切需要。
求解篇:统筹经济社会实现全面进步
“我们历来是主张两条腿走路的,现在是一条腿长,一条腿短,这是走不快的。
”中国社会学会会长、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陆学艺如是说。
他说的“长腿”指的是“经济”,“短腿”指的是“社
会”。
实践篇:“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
“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
考虑到对环境和资源的保护,江西在招商引资中坚持“三个不准”原则:即严重污染环境的项目坚决不准搞;严重危害人民生命健康和职工安全的项目坚决不准搞;黄、赌、毒的项目坚决不准搞。
为何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要求发展的目的不是为少数人利益,也不是为发展而发展,而是为了不断满足全体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健康安全和全面发展的需要。
以人为本,不仅要求发展是为了人,而且要求发展必须依靠人,要求通过发展不断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应从五个高度正确认识科学发展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
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有的领导干部片面认为,科学发展观与改革相左,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不能推进和深化改革。
这种把科学发展观与改革相对立的观点,是错误的。
解放思想之所以具有巨大的威力,就是因为它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强大思想武器。
伟大的品格,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内生动力,需要在长期奋进中积淀而成。
富强与文明,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为之不懈奋斗的重
要目标。
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不仅使国家走向富强,也使社会文明迈向新高。
一是理论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是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是汲取众多发展理论精华、符合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征和时代要求的科学的发展观,是当代中国的发展论。
二是实践意义。
一方面,科学发展观来源于实践。
科学发展观建立在深入分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全面回顾改革开放新时期国家发展历程、认真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基础之上,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发源的理论。
另一方面,科学发展观又指导实践,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的过程就是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过程。
三是政治意义。
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确定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确定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确定为统领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总的方针,这使得全党、全国人民在工作方针上形成了一致,从而有利于我们在政治上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民主集中。
四是经济意义。
科学发展观以发展为第一要义,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强调“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为我
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有力的政策保障。
同时科学发展观提出的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坚持“好字当头”,又为我国经济转变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提高发展质量提供了机遇。
五是社会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强调发展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在内的去全面发展,是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是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这有利于形成自然、人和社会的良性、协调关系,推动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六是人文意义。
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资文化需求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把推动人的最终发展、实现人的自由与解放作为发展的终极目标,坚持发展为了、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充分体现了对人的尊重和人文关怀,体现了人文精神。
七是国际意义。
发展问题是全球问题,中国的发展既是中国内部的事,也是全球的事。
中国的发展,一方面直接解决了全球五分之一人口的发展问题,构成了全球发展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还为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持和保障。
八是创新意义。
中国作为新兴经济体所实践的不同于先工业化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是对传统发展道路的创新,这一创新对于其他新兴经济体、发展中国家、乃至发达国家都有众多的借鉴意义,当然,这一创新也进一步丰富和推动了全球的发展。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提出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思想,二者是内在统一的。
我们应辩证理解二者的统一关系,无论是作为一种社会状态,还是一种价值目标,和谐社会建设都要靠落实科学发展观来实现。
科学发展观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础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
传统的发展观用经济的发展来代替社会的发展,以经济总量的增长作为衡量社会进步的尺度。
在这种发展观念的支配下,为了追求经济发展的速度,不惜高投入,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从而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对立之中。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而社会要和谐,首先就要发展。
这是因为:第一,只有经济的发展,才能为社会的和谐与安定有序提供物质前提。
第二,社会上存在的种种不和谐现象归根到底只能通过科学发展来解决。
现在有一种错误的认识,似乎公平和效率是对立的,要讲效率就要牺牲公平,而讲公平就要否定效率。
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看,效率不仅包括经济效率还包括生态效率和社会效率,相应的公平也是经济公平、生态公平和社会公平的统一。
和谐社会的建设不是要不要发展的问题,而是只有科学发展才能保证社会和谐。
科学发展观揭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取向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它要求必须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
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而这也正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揭示了和谐社会内在的价值取向。
第一,它揭示了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在目的。
和谐意味的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而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就必须反对“物本”的倾向。
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确立“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一信念,从而把异己的客观力量变为人自主活动的条件,和谐的实现才有可能。
第二,它揭示了和谐社会建设的依靠力量。
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体。
所以,要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切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和当家作主的地位。
而要确立人民的主体地位,就必须反对“民本”的错误观念。
“民本”思想是英雄史观的体现。
在“民本”观念中,人民只是客体而不是主体,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持其统治而加以利用的工具,只能导致“官”和“民”的二元分化。
第三,它揭示了和谐社会建设的最终归宿。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益主体日益分化,形成了各种利益博弈的局面。
利益的分配要讲规则,而规则的确定不能单从经济效益着眼,还要考虑生态的成本和社会的成本,不能使少数人享有发展的成果,而使大多数人背负发展的成本。
资源和环境都是全社会的,为社会全体成员所共有。
并且人民群众是生产劳动的主体,所以,发展的成果应由广大人民群众共享。
这就需要关注民生,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真正体现社会公平,使社会安定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