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内外专家对融资问题的观点

国内外专家对融资问题的观点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1.2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随着中小企业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中小企业融资的各种问题也逐渐受到各
国理论界的关注。

现有的研究理论和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2.1国外先进经验
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

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来看,政府的积极参与是解决这个难题的有效手段,主要是通过设立专门的中小企业部门,从税收优惠、金融扶持、担保体系、财政支持,法律法规完善等几个方面对中小企业进行扶持。

郭田勇(2003)在《中小企业融资的国际比较与借鉴》一文中,从不同国家融资制度、政策出发进行比较分析。

吕薇在《借鉴有益经验,建立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一文从信用担保角度出发进行比较分析。

赵向华在《中日中小企业融资环境之比较分析》中从法律角度进行对比研究。

马连杰(1999)在《德国中小企业的融资体系及对我国的启示》从融资体系方面来对比研究。

闻岳春,庄道鹤,赵慧在《美国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则从融资模式角度进行对比研究。

一般而言,借鉴的国外先进经验来自于发达国家,且这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确实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例如,法国政府规定,新成立的中小企业在五年以内可以在住宅办公,可以推迟一年缴纳社会保险费用,为中小企业节约运转经费;在意大利,国家占有大部分股份的西曼斯特金融机构主要为中小企业服务,每年由中央银行支持为中小企业提供约20亿美元的优惠贷款,支持中小企业出口、技术升级等,还与一部分中小企业建立关系性融资模式,以参股的形式为中小企业提供低息贷款,降低其融资成本;德国以提供国家担保、免税、利润不上缴等优惠政策支持属于政策性银行的德国复兴银行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该银行每年除了代表政府为中小企业提供约巧亿美元的资金援助和投资以外,还发放约330亿欧元的低息贷款。

1.2.2中小企业生存与发展理论
各国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经济效率的提高都离不开中小企业的发展。

中小企业的存在和发展,是国民经济的必须。

奥斯汀·罗宾逊(AustinRobinson)在1931年出版的《竞争的产业结构》一书中用规模经济的理论来解释中小企业存在的必要性。

他认为企业规模收益递增有一定的限度,超出此限度,将会出现规模收益递减:随着规模的扩大,分工会越来越细,但由于技术并不是无限可分的,分工的过度细致将会导致生产的复杂程度提高,生产成本增加、生产效率降低;另一方面,企业规模的扩大还将导致管理层级增多、管理跨度变小、信息流通缓慢、管理效率降低、机会成本增加.比较而言,中小企业虽然规模小,但是机制更灵活、更富有朝气,只要能达到最佳规模就能够生存和发展。

在此基础上,日本末松玄六教授在《中小企业经营战略》(1971年)中也指出:企业能否生存、发展,与能否形成最佳经营规模有直接关系。

由于行业不同,形成最佳规模的企业不只是大企业能够做到,中小企业也能做到。

所以,中小企业只要形成最佳规模,出现问题的可能性就较小,而生存和发展的余地就较大。

末松进一步将最佳规模分为最大收益规模的最佳规模和最大效率规模的最佳规模两种,后者是中小企业存在最佳规模的根据,也是企业竞争优势的真正体现。

从最大收益规模到最大效率规模之间存在着一个发展中小企业的最适宜的“大地带”。

英国经济学者张伯伦(E.H.ch田旧berlin)和罗宾逊夫人(JoanRobinsin)l’]从不完全市场论的角度探讨了中小企业。

张伯伦特别强调“产品的差异性”对中小企业生存的重要作用,认为由于产品差异也会使中小企业形成一定的垄断因素,从而可以与大企业共存。

而罗宾逊夫人则强调了“市场不完全性”对中小企业生存的意义。

市场的不完全性指不同企业参与竞争的具体条件各不相同,如拥有要素的种类、数量和质量、销售时间与技巧等,这些因素最终会影响
产品的市场价格。

她认为中小企业只要能发挥自身优势,经营策略得当,同样可以影响价格的形成,赢得竞争优势,从而在不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与大企业共存。

此外,威廉姆森和理查德·尼尔淤l指出在企业和市场之间存在“组织间协调”或“中间性体制”,一些组织可以以集群的方式参与竟争。

他们认为中小企业可以通过结成联盟的形式克服实力弱的缺点,提高整体竞争优势,与大企业竞争;马歇尔在1891年的《经济学原理》第2版用进化论的观点来解释中小企业的发展,认为企业的生命周期是“生成一发展一衰退”
所以,衰退的大企业会被中小企业取代,而中小企业也会不断发展壮大。

我国学者袁纯清(1998)利用共生理论探讨了中小企业存在的方式,提出小企业可通过与大企业共生,从非对称互惠共生向对称性互惠共生的转化。

我国学者王辑慈(1997)认为,当存在高度发达的社会分工时,在整体性不明确的产品生产中,以及由于受到内在技术限制而不能达到内部范围经济的某些生产中,生产系统往往被肢解为许多较小的生产企业,通过外部交易结成网络,共同完成生产,因而获得外部范围经济。

1.2.3融资理论
现代企业融资理论的创立者美国经济学家Modi幼aniandMiliey上世纪50年代创立的“无企业所得税时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无关,有企业所得税时负债越多企业价值越大”理论,即被人们捧为经典的“MM”理论,曾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该理论假设在资本市场完善、资本能自由流动、不考虑企业所得税情况下,公司的资本结构和公司价值无关,不存在最佳资本结构。

之后,莫迪利亚尼和米勒对该理论进行修正,发现在考虑企业所得税的情况下,负债越高,企业价值越高,即100%负债才是企业最佳资本结构。

现在,大多数学者普遍认为企业的融资结构一般受交易费用和信息成本的影响。

我国学者王宣喻、储小平(2002)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认为在一定严格条件下(不存在制度歧视和政策倾斜、不考虑资本市场利息、拆借成本),各级资本市场要求的信息批露机制的高低将成为民营企业融资决策的主要影响因素,在这种情况下,现在的民营企业只能更多依赖低信息批露机制要求的资本市场,这与目前民间融资是中小民营企业重要资金来源的现象相符合,也解释了为何从正规资本市场如股票市场、二板市场融资难的现象。

王霄,张捷(2003)从信息不对称下融资理论的经典议题一信贷配给和信贷缺口角度出发,认为由于对资产规模偏小的中小企业的信贷约束条件相对大型企业要更加严格,交易型信贷缺口要普遍大于大型企业。

此外,关系型贷款是中小企业重要的信贷来源,但目前我国企业信贷机构以大型银行为主,因此关系型贷款并非主流,导致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难以解决。

此外,有学者也指出,银行是企业间接融资的主要渠道。

徐洪水(2001)从地区调研个案出发,实证研究了银行与中小企业信贷缺口的原因,证明了理论上的金融缺口的存在的原因在于信用缺失等等,其运用博弈论的观点,认为银企之间的信贷过程是一个动态博弈的过程,在法律制度健全和信贷体系完善的情况下,能有效降低银企交易费用和信息成本,缩小中小企业融资缺口。

1.2.4中小企业融资难成因
中小企业融资难除企业本身存在问题外,还有金融制度、政府扶持等方面的原因。


过整理,笔者归纳了一下,目前国内的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其一,中小企业的内部缺陷。

有学者认为,中小企业信用水平低、信用观念不强,产权不清,容易导致生产经营中的高风险,从而使得中小企业的内部缺陷成为其融资难的主要原因。

具有代表性的有张圣平、徐涛(2加6)的《内生障碍,关系融资与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一文。

其二,金融市场方面。

林毅夫和李永军(2001)、张捷(2加2)、李志斌(2002)认为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根本原因在于历史形成的高度集中的金融体系与劳动密集型生产为主的中小企业现状的不适应,并提出逐步建立以非政策性中小金融机构为主的竞争性金融体系,以此解决融资难的问题;李庚寅、周显志(2加3)在《中国发展中小企业支持系统研究》中认为银行风险控制能力不足,又缺乏相应的风险转移措施和机制,所以不敢向高风险企业投资,造成
对中小企业信贷紧缩,导致贷款门槛提高,中小企业间接融资困难。

虽然中央银行能通过提高贷款利率的方式鼓励银行对中小企业放贷,但是提高利率所带来的收益与风险及交易成本并不能相抵,所以中小企业很难从大型国有商业银行获得贷款。

此外,虽然中小型商业银行能为部分中小企业提供资金,但是由于我国建立的是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主的高度集中的金融体制,对以民营为主的中小型商业银行支持不够,再加上这部分银行自身资本实力不足,所以难以满足中小企业的贷款需求。

最后,资本市场不健全也限制了中小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直接融资。

其三,制度因素方面。

虽然我国政府为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已经做出了很多的尝试,但是由于尚未建立起专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帮助、技术支持、市场信息咨询等服务的机构,担保体系也不健全,维护中小企业权益和规范其行为的法律法规体系还不完善等原因,效果并不显著。

这些尝试对于调整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结构、规范融资行为的作用并不大。

张捷、王霄(2(X)2)从企业金融生命周期理论出发,认为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原因在于规模歧视而非所有制歧视,因此应该加大金融市场开放程度,放松对民营金融的限制,并相应建立企业信用制度环境。

1.2.5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对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