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辉岁月
——2016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讲话稿80年前的10月16日夜,一支8万余人的红色大军跨过赣南于都河,从此踏上生命的远征。
两年后,当九死一生的红军队伍在甘肃会宁紧紧拥抱时,他们的远征从此有了一个不朽的名字——长征。
80年过去,岁月长河中,一代中华优秀儿女用生命热血铸就的长征精神,至今仍深刻影响着我们军队、我们党和我们民族的今天与未来,在人类的精神天空至今闪耀着动人光芒。
踏着红军长征的足迹,战无不胜的人民军队向着强军目标昂首奋进,面对生与死的考验,历经血与火的洗礼,红军创造出军事史上的奇迹:平均日行军74华里;几乎每天都会有一场战斗;平均走365华里才休整一次……总数超过20万人的红军结束长征时,只剩下区区几万人。
一条长征路,走出了一支越战越强的红军队伍;一部长征史,就是一部用生命写就的慷慨壮歌。
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成为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中国特色强军之路新征程由此开始。
迎着民族复兴的曙光,长征精神激励和凝聚起中国人民的意志力量。
遵义,中国革命的转折之城。
一座上下两层的小洋楼,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人改变命运的历史抉择。
在中国革命濒临绝境的生死关头召开的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实现了我们党从挫折走向胜利、中国革命由波折坎坷走向蓬勃发展的重大转折。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经过80年艰辛探索,中国人民找到了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那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作出了响亮的回答——道路决定命运,我们必须坚定不移走下去。
从红军长征到新长征,是一代代共产党人的接力赛。
“作风就是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
”长征途中担任过天全县委书记的李中权老人曾说,“什么时候我们党切实想到了人民群众,忠实服务于人民群众,我们的事业就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
”
也正是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中国共产党人与广大人民群众时刻保持着血肉联系。
从2013年开始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更是让8600万党员在“为民、务实、清廉”的旗帜下,站正了群众立场,强化了宗旨意识,形成了推动改革发展的强大正能量。
任何奋斗目标都不会轻轻松松实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不会一帆风顺。
“革命理想高于天”的长征精神,引领着中国人民在革命、建
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进行了一次又一次波澜壮阔的伟大长征,夺取了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的伟大胜利。
“两万五千里征程所展示的意志和力量,已成为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路标。
”国防大学教授金一南如此评价。
超越时空界限,长征铸造起人类历史上巍峨的精神丰碑
80年来,中国工农红军创造的这一“震惊世界的行军”,吸引众多外国人沿着历史的足迹一路追寻,重走长征路。
在他们眼中,跨越中国西部的长征和横穿中国北部的长城一样,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2002年10月,英国历史学博士李爱德与朋友马普安从江西出发,经过300多天的跋涉,徒步走完了红一方面军当年的长征路程。
“我们重走长征路不仅仅是为了个人体验,而是希望通过新长征的历史考察,鼓励人们抛开固有的观念,从客观的角度去了解事实,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历史。
如果这样能影响一些人,而这些人又能影响更多人,那就会有更多的人来关注长征这段历史。
”李爱德说。
长征超越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意识形态界限,成为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
许多外国学者认为,被称作“二十世纪奇迹”的长征对于人类的生存、奋斗和进取价值非凡。
它的艰苦卓绝是一座穿越时空的精神丰碑,激励全人类为理想和信仰克服困难、不断前进,是人类精
神价值的极限。
长征精神走向世界,长征胜利属于世界。
正是长征的胜利,把
一次战略转移变成了民族独立和世界正义胜利的序幕。
12.5万次敌后战斗和22次正面大会战,中国抗日战场为
配合世界其他反法西斯战场的抗击作出了重大贡献。
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
统一战线,如果没有经过长征的红色战士的勇猛抗敌,世界历史将
被改写。
“长征的胜利是抗击法西斯的胜利,长征的胜利属于全世界。
”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岳思平说。
美国著名女记者史沫特莱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的第
3年,来到延安进行实地采访。
“长征是革命战争史上伟大的史诗,而且不仅于此。
”史沫特莱在《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一书中写道:长征已完成,红军正在继续创造历史。
今天,作为长征精神的传人,13亿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
带领下,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开始了新的长
征……
红军长征
红军长征是1934年10月—1936年10月,共产党领导的红一
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分别从各苏区向陕
甘苏区的战略撤退和转移。
其中红一方面军行程为二万五千里,因
此长征又常被称作二万五千里长征。
国民党称此为“流窜”。
1934年10月10日晚6点12分,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率红军主力五个军团及中央、军委机关和部队共八万六千人,分别自瑞金地区出发,被
迫实行战略转移,从而开始进行红军打败国民党的转折点。
转移时
经过:瑞金出发——挺进湘西——冲破四道封锁线——改向贵州——渡过乌江——夺取遵义——四渡赤水河(意义:打乱敌人追剿计划)——巧渡金沙江(跳出敌人包围圈)——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翻雪山——过草地——到达陕北吴起镇——甘肃会宁(长
征胜利的标志:红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会师)。
1936年10月,
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合,长征结束。
长征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是一股不可战胜的力量,长征是一部艰难的历史斗争。
长征意义
红军长征的胜利,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长征是在纠正了“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和反对了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在遵义会议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正确领导下取得胜利的。
它充分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
这种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和她所领导的红军发展壮大的巨大精神力量,并给了全国人民以巨大的影响。
中国工农红军的三大主力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先后在一年左右的时间内进行了战略大转移。
长征胜利地跨越了12个省、总行程达2.5万里以上。
虽然失去了南方原有的根据地,损失了很大一部
分力量,但是保存和锻炼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骨干,沿途播下了革命的种子。
正当抗日战争的烽火即将在全国熊熊燃烧起来的时候,这三支主力红军为担负起中国革命的新任务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神
圣职责而在西北会师,这无疑是一个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事件。
正如毛泽东同志所宣称的那样,“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它预
示着中国革命新的局面的开始。
长征用铁的事实表明,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具有战胜任何困难的无比坚强的生命力,他们是国内外任何反动势力所不可战胜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一次改变中国命运的征途。
这人类战争史上的
奇迹,它的魅力如同一座丰碑,巍然屹立于大半个世纪的光阴流逝中,它的精魂跨越时代,跨越疆域,跨越国界,震撼着每一颗流淌着滚滚热血的心灵。
长征精神却具有永恒不变的历史价值和光照千秋的缤纷异彩。
中
华儿女灵魂深处的“长征精神”的烙印,与我们党和人民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壮丽进程中创造的西柏坡精神、延安精神、奥运精神、三峡移民精神、抗非典精神、神五神六精神一样,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精神和延续与升华,是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的时代创造!长征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意志与品格的注解,
一段岁月,波澜壮阔,刻骨铭心;一种精神,穿越历史,辉映未来。
长征的英勇足迹镌刻在人类追求解放的历史长卷中,始终为中国人民所铭记;长征精神,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夺取成功的基础,始终激励着中国人民朝着一个坚定的方向辉煌前进。
长征歌曲
《十送红军》
一送红军下了山秋雨绵绵秋风寒树树梧桐叶落尽红军团结挂在心间问一声亲人红军呀几时人马再回山三送红军到拿山
山上包谷金灿灿
包谷种子红军种
包谷棒棒咱们穷人掰
紧紧拉着红军手红军啊
撒下的种子红了天
五送红军过了坡
鸿雁阵阵空中过
鸿雁能够捎书信
鸿雁飞到天涯海角
嘱咐咱亲人红军啊
捎信多把革命说
七送红军五斗江
江上船儿穿梭忙
千军万马江畔站
十万百姓泪汪汪恩情似海不能忘红军啊革命成功早回乡
九送红军上大道锣儿无声鼓不敲
鼓不敲双双拉着
长茧的手心像黄莲脸在笑
血肉之情怎能忘红军啊
盼望里个早归传捷报
十送红军望月亭
望月亭上搭高台
高台十丈白玉柱
雕龙画凤放呀放光彩
朝也盼来晚也想红军啊
这台台名叫望红台
三军过后尽开颜~
纪念长征诗歌
七律·长征
--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清平乐·会昌
一九三五年夏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
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