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案
指导思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2. 学习以景显情、以情驭景的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
1. 培养学生把握文章整体结构的能力。
2. 培养朗读感悟、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
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对故都秋的眷恋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散文结构。
2、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探究文中悲凉伤感情调的由来。
教学方法:自读----- 讨论------评讲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第一课时(40分钟)
教学步骤及内容: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正值深秋时节,请学生谈谈对秋天的感受,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历代文人骚客笔下的“秋”又是怎样的情景呢?引导学生回忆已学过的描写秋天的诗文。
(二)美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学生自主欣赏课文
对于散文美读欣赏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借声传情,调动学生的想象思维,从而沉浸在作者创设的美妙的故都秋景中,使同学们从语言美中深入到图画美,再到情感美。
(2)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结构,初步理解作者感情。
(学生分析研究,教师适当点拨)
(三)再读课文,品味美景
承接上个环节,要求学生再读课文3-11段的写景部分,合作完成以下学习任务:
1、找出文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2、按照景物的顺序给每一幅秋景拟一个合适的小标题。
(四)文见其人,体悟情感。
当学生被美景感染时,会更渴望了解景物背后的那一颗心灵,体悟出作者特定的情感。
作者笔下的秋为什么如此黯淡、萧杀、枯败?具有清、静、悲凉的特色?(教师适当补充作者生活经历及写作背景,让学生深入体会作者感情,以突破文章教学难点)
补充:①两岁丧父, 全家祖孙六人,靠母亲一人支撑。
(母亲在1937年七七事变时活活饿死。
)生活拮据,使他性格抑郁,感情脆弱。
少
年随大哥留学,遭到异样的歧视与白眼,造成他独特的抑郁性格与气质。
②青年时期他积极投身社会活动,却屡遭打击,1933年柔石等被杀害后国民党加强了对郁达夫的监视与迫害,为了躲避迫害,他移家杭州,生活失意,颠沛流离。
③日本占领东北,现实的黑暗在作家的内心投下了忧虑和孤独冷落的阴影,使之笔下的秋显露出悲凉的特点。
(五)总结:
请根据课文内容仿写几个句子:
故都的秋在小院中低矮的破屋内外,在都市闲人的微叹互答里;在;在;在;在……(六)、作业设置:
瓜州一中校园里的秋在哪里?请写上3-5个句子,要求突出秋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