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附录 海外华文文学的发展历程及其代表作家

附录 海外华文文学的发展历程及其代表作家


(二)严歌苓

旅美后的严歌苓在芝加哥哥 伦比亚艺术学院获得写作硕 士学位,同时转向移民小说 的创作并大获成功。她的短 篇小说《少女小渔》、《女 房东》、《海那边》、《红 罗裙》频频摘取台湾文学各 项大奖的桂冠,长篇小说 《扶桑》获台湾联合文学奖 第一名。
思考题



1、由“落叶归根”到“落地生根”文化观念的转 变,反映了海外华文文学创作本土性特征怎样的发 展趋势?P536-537 2、林语堂是怎样有效地进入美国写作和阅读界中 心区域的?为什么说这对于未来美国华文文学的定 位具有极其重要的启示意义?P541-542 3、严歌苓的小说与前几代海外华文文学作家的创 作有什么区别?她笔下塑造的海外移民人物形象具 有哪些重要特征?P544-546
二、欧美华文文学创作的 特点及代表作家

许多欧美华文文学作家采用中国传统的现实 主义表现手法与欧美现代派文学技巧相融合 的方式,接受了突出表现个人内在世界的意 识流技法和超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从而使 当地华文文学进入一个生机勃勃、多元角逐 的状态,丰富了文学表现现实生活的社会层 次和心理层次。
(一)聂华苓
附录 海外华文文学的发 展历程及其代表作 家
附录 海外华文文学的发展历程 及其代表作家
第一节海外华文文学的区间板块与总体发展 态势 第二节东方板块的构成与发展特色 第三节西方板块海外华文创作的历史变迁

第一节 海外华文文学的区间板块
与总体发展态势


所谓海外华文文学,主要是指在中国以外的国家或 地区,凡是用华文作为表达工具而创作的文学作品, 也就是中国以外各国的华侨、华人、外国人以华文 为表达工具,以反映华侨、华人和其他人在居住国 的社会生活,或在中国的社会生活为内容的文学作 品。 海外华文文学创作首先表现出的特色是鲜明的本土 性特征。其次,海外华文作家以开放的创作态度全 方位地表现世界的意识,表现出一种广阔的文化视 角。

聂华苓1964年赴美国,参加艾奥 瓦大学“作家工作室”的工作, 后与美国著名诗人保罗· 安格尔结 婚。他们夫妻主持的“国际作家 写作室”成为国际文化交流的桥 梁。聂华苓早期作品如短篇小说 集《翡翠猫》、《一朵小白花》、 《台湾轶事》,长篇小说《失去 的金铃子》等大多表现从祖国大 陆流落到台湾的小市民的生活和 回忆故乡的生活。
第二节 东方板块的构成与发展特色

海外华文文学创作的东方板块主要由日本和 东南亚两个地区组成。日本的华文文学与中 国“五四”以来的新文学发展关系紧密,鲁 迅、周作人、陈独秀等中国新文学的倡导者 都是戊戌变法后东渡日本开始从事文学活动 的;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新文化运动 的干将也于辛亥革命前后留学日本并转向文 学创作;另外,夏衍、穆木天、丰子恺、胡 风、周扬等都曾经留学日本从事文学活动。
第三节 西方板块海外华文创作 的历史变迁

一、欧美华文文学创作的历程 海外华文的西方板块主要包括欧洲地区和美国的华 文文学创作和研究。欧洲华文文学创作起源于20世 纪二三十年代,这一批求学欧洲的中国留学生,如 徐志摩(留学英国)、巴金(留学法国)、朱自清 (留学英国)、艾青(留学法国)、冯至(留学德 国)等,在旅欧期间就开始文学创作和翻译工作, 深受欧美文学潮流的影响,拓宽了文化视野,在海 外所接受的文化影响延续到他们回国后,乃至整个 文学生涯,促进了中西方文学和文化的交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