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肌标志物及其临床意义

心肌标志物及其临床意义

心肌标志物及其临床意义
目录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关于心肌梗塞 心脏标志物
第三部分
心肌酶谱检测
第四部分
心肌蛋白检测
第五部分
B型利钠肽(Natriuretic Peptide,NP)
心肌梗塞(MI)
心肌梗塞(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MI):
是由于冠状动脉闭塞,血流中断,使部分心肌因严重的持 久性缺血而发生局部坏死。临床上有剧烈而较持久的胸骨后疼 痛、发热、白细胞增多、红细胞沉降率加快、心肌标志物增高 及进行性心电图变化,可发生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属 冠心病的一种严重类型。
心肌蛋白检测
不足之处:
由于窗口期长,诊断近期发生的再梗死效果较差
心肌蛋白检测
C反应蛋白(CRP):
CPR是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肝脏是其主要的合成器 官,最近研究表明,人体其他部位如冠状动脉平滑肌细胞、 神经元细胞、血管内皮细胞、脂肪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 等在炎症刺激或病理状态下都能合成和分泌CRP。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传统的心肌酶谱中包含)
1 3 2 3
肌酸激酶(CK)CK及其同工酶
乳酸脱氢酶(LDH)及其同工酶
4 3
α- 羟丁酸脱氢酶( α- HBDH )
心肌酶谱检测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又称谷草转氨酶 (GOT),广泛存在人体各组织(心,肝,骨骼,肾, 胰,红细胞内AST约为血清10倍,故轻度溶血就会使测 定结果升高)。
组织 CK-MM(%) CK-MB (%) CK-BB (%)
骨骼肌
脑 心脏
98.9
0 78.7
1.1
2.7 20
0.06
97.3 1.3

小肠 肾 肝
4.3
12 2.8 0
0
8 0 0
95.7
80 97.2 100
心肌酶谱检测
现在测定CK的主要方法是连续监测法:在CK的催化下,生 成ATP使葡萄糖磷酸化为葡糖-6-磷酸,再在葡糖-6-磷酸脱氢酶 催化下,氧化NADP+为NADPH,340nm下监测NADPH的生 成率代表总CK。 血清CK-MB测定用免疫抑制法:在测定血清总CK活性后, 加入M亚基抗体,抑制CK-MM和CK-MB中M亚单位活性,再 测定残余CK活性,即为CK-BB和CK-MB中的B亚单位活性.此法 忽略血清中少量的CK-BB。
心肌蛋白检测
临床意义:
CRP在急性心肌梗塞的早期即可出现异常增高。 CRP能预测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再发缺血和 死亡的危险性。 心衰 、急性心肌梗塞后心脏破裂CRP升高。 CRP升高还见于发热、肿瘤、细菌感染、组织损伤、风 湿、外周血管病、移植排斥等多种疾病急性时,是全身炎 症反应的一部分。特异性差。
命名 LD1 H4 亚单位组成 主要分布组织及细胞 心肌、红细胞、肾、白细胞、肝
LD2
LD3 LD4 LD5
H3M1
H2M2 H1M3 M4
白细胞、肾、红细胞、心肌、肝
白细胞、脾、肺、血小板、肝、淋 巴细胞 肝、骨骼肌、白细胞、血小板 骨骼肌、肝、血小板
心肌酶谱检测
总LD活性的主要测定方法为:LDH催化乳酸形成丙 酮酸,同时使氧化型辅酶Ⅰ(NAD+)受氢形成还原型辅酶 Ⅰ(NADH),后者在340nm波长下吸光度的增加与LDH 的活力成正比. 而测定LD1同工酶的活性是先测定总LD, 以抗M亚单位抑制除LD1的其他同工酶,测出的即为 LD1活性。还可以通过电泳法,扫描区带可以计算出各 同工酶的比例。
心肌蛋白检测
肌钙蛋白(CTn):
心肌肌钙蛋白CTn是由结构和功能各不同的3个亚单位 (CTnT、CTnI、CTnC)组成,参与肌肉收缩和舒张过程中钙离 子激活的调节蛋白。CTnT的作用是将肌钙蛋白复合物与原肌 球蛋白结合在一起;CTnI是肌钙蛋白与肌凝蛋白横桥之间结合 的有效抑制物。 CTnT和CTnI为心肌细胞特有,分游离和结合 两种形式存在于心肌细胞中,当心肌细胞缺血受损时,游离型 CTn迅速透过细胞膜释放入血,出现一个偏低的峰,所以CTn的 早期阳性率较高。当发生持续性或不可逆损伤时,心肌细胞坏 死,肌丝降解,引起结合型CTn释放,出现第2个峰且在血中持续 时间长 。
心肌酶谱检测
日常中经常会碰到CK-MB大于CK的情况,主要是由于抑制法 检测CK-MB活性原理,当血清中CK-BB升高或存在巨CK1、巨CK2 (巨CK1、巨CK2其活性不受抗CK-M单体的抗体抑制)时,其B亚 基活性同CK-MB中B亚基一起被检测,检测活性结果自然明显高于 真实值,甚至出现CK-MB活性大于CK总活性的可能。现在推荐用 抗CK-MB单克隆抗体测定CK-MB同工酶。
心肌酶谱检测
肌酸激酶 CK :
CK是心肌中重要的能量调节酶,主要存在于需大量耗 能的器官物质中,红细胞中几乎没有,是由M和B两个亚基 组成的二聚体。其同工酶有:CK-MB、CK-BB、CK-MM。 不同肌肉内同工酶的比例不同,CK-MB占心肌总CK的15 % -25% 。各个同工酶存在的分布表:
心肌酶谱检测
信号缩氨酸(26aa) 分泌物 •BNP半衰期仅20min,血浆中可降解失 去抗原性,导致假阳性降低。NTproBNP半衰期为120min,血浆中不易 降解,故测定NT-proBNP反映BNP的分 泌
NT-proBNP
BNP(32、76aa)
利钠肽
临床意义:
辅助心力衰竭诊断和心功能分级及疗效评估:
心肌蛋白检测
临床意义:
血清Mb是在急性心肌梗塞发生后出现最早的标志物,发 病1-4小时开始升高,6-7小时达到高峰,24小时恢复正常。 Mb的阴性预测价值为100% ,在胸痛发作2-12小时内, 如Mb阴性可排除AMI。而且Mb消除很快,因此还是判断 再梗死的良好指标,但同时也说明窗口期比较短。 Mb峰值的高度与心肌损伤或坏死的范围、预后成正比。 峰值越高,表示损伤或坏死的范围越大,Mb>2000ug/L 为预后不良的指征。 升高还可见于缺血性心肌病、心绞痛、心肌损伤、心源性 休克、出血性休克、肌营养不良症、多发性肌炎与皮肌炎、 进行性肌萎缩、甲状腺功能减退、药物所致肌病等。在肾 功能不全、烧伤、乙醇中毒、糖尿病酸中毒时血与尿肌红 蛋白水平也升高。由此可见,Mb特异性差。
心室肌和脑细胞1号染色体上的BNP基因可表达134个aa的前BNP前体(prpproBNP),在 胞内水解下信号肽和108个aa的BNP前体释放至血中。在血中肽酶作用下,proBNP进 一步水解为32和76个aa的BNP和BNP前体N端肽(NT-proBNP)。
PreproBNP(134aa)
proBNP(108aa)
心肌酶谱检测
临床意义:
在AMI发生后6-12小时升高,24-48小时达峰值,持续 5天或一周。 但不具备组织特异性,而且敏感性不高(AST诊断AMI 敏感性77.7%,特异性53.3% ),故单纯AST升高不能诊断心 肌损伤,而且分子较大,6~12h才升高,24h才达峰值,远 不能满足尽早干预,恢复血液灌注的要求,当今医学界已不 主张AST用于AMI诊断。
心肌酶谱检测
α- 羟丁酸脱氢酶( α- HBDH )
临床上还常选用a-羟丁酸脱氢酶(HBDH)作为急性心肌梗 死诊断指标。由于H亚单位和a-羟丁酸脱氢酶有较高亲和 力,含H亚单位的LD同工酶可催化a-羟丁酸脱氢。所以a羟丁酸脱氢酶可以代表除LD5外的其他同工酶(主要LD1 和LD2)活性。LDH1 和LDH2 主要存在于人的心肌、肾 和红细胞中。
心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酶谱检测
临床意义:
CK-MB对AMI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是诊断AMI的最 佳血清酶指标。AMI发病后3—8小时血清中CK、CK-MB增 高,24h达到高峰,2—3日恢复正常。 CK-MB的特异性和 敏感性都高于总CK,故CK-MB和CK常同时测定,这样更有 助于疾病的诊断和病情进展的分析。 用于较早期诊断AMI,也可以用于估计梗死范围大小或再 梗死。CK升高的程度与梗死的面积成正比。 而且CK-MB高 峰出现时间是否提前有助于判断溶栓是否成功。 肌营养不良,多发性肌炎CK-MB活性也升高。
BNP<100ng/L,心衰的可能性极小,其阴性预测值为90%, 如果BNP>500ng/L,心衰可能性极大,其阳性预测值为 90%。 心衰预后与监视的评估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危险分类 早期/轻度心脏功能不全
综述
AMI的血清心肌标志物及其检测时间
Mb cTnI cTnT CK CK-MB AST*
心肌蛋白检测
临床意义:
心肌肌钙蛋白在AMI后2小时就能在血清中测出,12-48 小时达高峰.临床上主要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而且能检 测微小损伤。 有较长的窗口期,TnT长达7天,TnI长达10天,甚至14天, 有利于诊断迟到的急性心肌梗塞和不稳定心绞痛、心肌炎的 一过性损伤。 肌钙蛋白血中浓度和心肌损伤范围的较好的相关性,可用 于判断病情轻重,指导正确治疗。胸痛发作6h后,肌钙蛋白 浓度正常可排除急性心肌梗塞。
心肌酶谱检测
临床意义:
LDH增高主要见于急性心肌梗塞。在诊断急性心肌梗塞 时,LDH水平的升高常于发作后6-10小时,2-3天达高峰, 1-2周恢复正常.如果连续测定LDH,对于就诊较迟CK已经 恢复正常的AMI病人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故临床上常作为 CK-MB的补充检测。 急性心肌梗死发作早期,血清中LD1和LD2活性均增高, 但LD1增高更早,更显著,导致LD1/LD2比值升高。因而 LD1/LD2 ≥1作为诊断心肌梗塞的特异性指标。
心肌酶谱检测
不足之处:
血中升高时间较迟,同工酶检测周期较长 特异性低 血中升高持续时间长,并且溶栓时多伴有溶血,不能用于 再灌注。
心肌蛋白检测
1 3
2 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