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第1期38中国发明与专利CHINA INVENTION & PATENT摘要:专利作为企业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有效挖掘专利和实施专利布局,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手段。
企业在技术的创新和突破所引起的纠纷和充满挑战的市场环境里,为了能长期生存和不断发展,必须主动地利用知识产权制度来保护自己。
关键词:专利 专利挖掘 专利布局□ 梁 宏浅谈企业如何挖掘专利和进行专利布局党的十八大再次提出将“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纳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整体部署中。
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市场经济活动的顺利进行离不开企业的生产和销售活动。
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不仅决定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状况,更直接影响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长。
企业要把专利战略作为企业战略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差异化、独占性在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一、企业实施专利挖掘和专利布局的意义专利挖掘是指企业或个人在科研或生产过程中对所取得的技术成果,从技术和法律层面进行剖析、整理、拆分和筛选出可以申请专利的创新点。
专利布局是指企业综合生产、市场和法律等各方面因素,对专利进行有机结合,构建严密高效的专利保护网,形成对企业有利的专利格局。
企业进行深入的专利挖掘可以全面掌握具有专利申请价值的技术要点及关联技术,将技术成果专利化,以全面、充分和高效地保证企业技术创新成果,使企业产品在市场上具有独占性的竞争优势。
同时,企业掌握所属行业的核心技术并尽可能多地获得专利权,可以通过专利转让或许可获得经济收益。
企业实施专利整体布局的战略方针,利用核心专利和外围专利相互结合的方式形成严密的专利网,避免出现专利保护漏洞,减少知识产权纠纷问题。
总的来说,企业大力实行专利挖掘和专利布局,有利于实现其商业利益最大化而专利侵权风险最小化的目标。
二、企业如何挖掘专利在知识产权不断进行宣传普及的情况下,大多数企业已经具有知识产权保护意识,都有获得专利保护的强烈意愿,但是有些企业却不知道如何进行专利挖掘,下面介绍几种方法。
1.以问题为导向进行专利挖掘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企业用户在产品或服务体验中所反映的问题,企业现有的产品或业务上存在的缺陷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往往会影响企业的经营发展和在市场上的竞争性。
企业可以组织各部门的工作人员,将这些问题进行收集、整理和分类,确定一些问题的主题。
企业集中有关专家针对各个主题召开主题会议,采用头脑风暴法组织企业人员进行讨论,为创造性解决问题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在不受任何限制的情况2015年第1期39中国发明与专利CHINA INVENTION & PATENT 下,集体讨论问题能激发人的热情,在讨论问题的过程中,每个人提出的观念都很可能引发他人的联想,从而产生连锁反应,形成一系列的新观念新思维,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最后,企业将整理后的解决方案交予企业的管理人员、研发人员和专利代理人,由他们从企业的经营状况、技术研发能力、成本核算、市场调查以及专利法对专利申请条件的规定等各方面情况出发,筛选出具有专利价值并且适合企业未来发展的技术方案申报专利。
另外,在专利挖掘的过程中要避免一些误区,例如,认为一项技术只有经过一系列改进完善达到很高的技术高度才能申请专利,其实专利申请的技术方案不一定要十全十美,只要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特定问题,哪怕是微小的改进点,都可以申请专利保护,防止因为过分完善方案而延误申请专利的最佳时机。
其次,不要认为企业只有等产品生产出来投放市场后才能申请专利保护,那时别人可能已经开始仿制,而申请专利需要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内企业会因为无法得到专利保护而造成损失,所以,当企业具有可行的技术方案后就可抓紧时间申报专利,保护其创新成果。
2.以研究项目为导向进行专利挖掘对于企业的项目研发人员来说,他们对自己所研发的项目将来能够实现的功能和所具有的价值都十分熟悉,但是如何能从项目中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更多的可行性专利方案,对研究项目实施最大的专利保护是他们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以研究项目为导向进行专利挖掘,首先就要列出本研究项目所能实现的现有技术没有实现或相对现有技术具有更好效果的所有功能,所列出的功能不能太笼统抽象,要尽可能地具体细致到项目的每个组成部分和每个研发内容所能实现的单一的功能上去,这有利于通过掌握最多的技术方案信息来达到深度挖掘更多专利的目的。
其次,对所列出的所有功能的技术要素进行全面分析,分析该功能的技术要素是否符合专利申请范围,是否符合专利法所规定的专利申请必须具备的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
确定经过筛选分析的技术方案是以独立保护的方式进行专利申请,还是将部分技术方案通过拆分或组合的方式进行专利申请。
最后,根据保护方案的实质内容选择相应的专利申报类型来保护研发项目。
研发人员全程跟进研发项目,熟悉研发阶段的每个流程,了解研发过程中的各项技术要素和将实现的各项功能,将专利挖掘与研究项目同步进展,能够比较好地保证专利的数量、质量和时效性。
三、企业如何进行专利布局专利布局要根据市场的专利情况、自身的专利情况、竞争对手的专利情况以及法律法规等相关因素经过综合考虑后进行合理规划。
企业的专利如果没有战略性布局就如一盘散沙,经过布局规划后的专利才是企业一面坚实的防火墙。
企业拥有严密性和层次感又具备投入产生最大效益的专利防护网,不仅可以保护企业自身的核心技术不被侵犯,还可以有力地攻击竞争对手。
专利布局没有固定格式,企业一般常用的专利布局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包围式专利布局包围式专利布局是指在企业掌握该行业的基础专利或核心专利的情况下,针对该专利技术申请大量的外围专利将基础专利紧紧包围,严密保护起来,防止竞争对手进入。
如果基础专利由竞争对手掌握,但对方还未实施包围式专利布局,企业也可以采取“地方包围中央,乡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方针,利用大量外围专利包围竞争对手的基础专利,有效抑制竞争对手的基础专利向外拓展,削弱竞争对手的基础专利价值,并通过与竞争对手的基础专利进行交叉许可的方式保证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这些外围专利既可以是针对基础专利或核心专利的技术改进,也可以是对基础专利或核心专利的市场化应用。
这种专利布局比较适合没有足够的技术和资金实力的企业,该企业只能采用跟随型研发策略。
实施包围式专利布局需要企业对行业的基础专利或核心专利具有很强的敏感度,能快速出击。
2015年第1期40中国发明与专利CHINA INVENTION & PATENT2.垄断式专利布局垄断式专利布局是指企业将可以实现某一技术目标的多种不同的类似功能或效果的技术解决方案全部申请专利,不给竞争者任何寻找替代方案或进行回避设计的机会。
回避设计是指专利工程师采用不同于已知的专利保护的技术方案,设计新的规格、性能和手段等避开他人项目的专利权保护范围。
实施垄断式专利布局方式需要企业的研究人员对某一技术主题有着全面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能够详细完整地收集和整理出能实现这一技术目标的全部解决方案,不能有任何的遗漏,否则专利保护网会出现缝隙,给竞争对手进行规避设计的机会,导致企业自身的专利失去价值。
企业采用该种专利布局方式具有阻碍性高,垄断性强的竞争优势,但同时对企业的研究人员和专利人员的要求极高,需要他们在某特定产品或技术的领域中有很高的造诣。
3.布雷式专利布局布雷式专利布局是指企业将实现某一技术目标的所有技术解决方案,通过充分地深层次地专利挖掘获得大量的可专利性技术方案,将他们全部申请专利,形成类似于布雷区的专利布局。
这种专利布局方式可以通过采用将专利中的权利要求同时布局到产品和方法中,从小组件布局到大系统,从核心组件布局到应用产品的战略,有系统地在每一步中用专利形成地雷区,有效保护企业技术,防止竞争对手进入。
对于强行侵入技术领域的竞争对手,可以通过专利诉讼等方式将其驱除出保护区。
采用布雷式专利布局需要企业在该技术领域内有较强的研发能力,能够有大量的资金和研发人力配合,各种研发方向都有研发成果产生,同时需要企业有系统的专利策略,避免为专利而导致专利泛滥,无法发挥预期保护效果的情况。
该种专利布局方式比较适用于研究过程中专利产出较多,而专利重要性尚未明朗化的新兴技术企业。
4.特定阻绝式专利布局特定阻绝式专利布局是指企业将实现某一技术目标中必需的一种或几种特定用途的技术解决方案申请专利,为竞争对手的进入留下障碍。
特定阻绝式专利布局是企业为降低专利申请和维护成本,单纯地从必需技术的角度考虑,忽略次要专利,维护专利整体品质的策略。
该种布局方式的缺点在于如果专利的技术解决方案不是实现某一技术目标所必需的,将留给竞争者一定的缝隙空间。
竞争对手会在对方专利的启发下,通过较低的研发成本和回避设计突破障碍。
因此,只有当确保技术解决方案是实现某一技术目标所必需的技术,而竞争者几乎不可能避开它,或者回避设计也不一定能突破障碍时,才适合用特定阻绝式专利布局。
采用这种专利布局方式的企业一般是对该技术领域的创新状况和竞争对手的创新能力有着全面、深入了解的技术领先型企业。
专利布局是一个具有目的性的专利组合过程,企业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制定出最适合自己的专利布局策略。
四、结束语企业的知识产权战略,包括专利的充分挖掘和专利的完美布局,直接关系着企业的经营发展,是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企业其他战略往往并驾齐驱、互相呼应。
企业将知识产权法律保护和知识产权战略运用有效结合起来,提高企业知识产权资源开发利用和优化配置的能力,必将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进入新阶段。
(作者单位:湖北省参考文献:[1] [美]波特(Alan L. Porter),坎宁安(Scott W.Cunningham).技术挖掘与专利分析[M]. 陈燕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2] 梁艳,刘群彦.专利攻防战略[M].北京:法 律出版社,2014.[3] 于泽辉.知识产权战略与实务[M].北京:法律出 版社,2014.责任编辑 马忠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