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与观后感一、读后感的格式读后感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是缩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
题目可以用《×××读后感》,也可以用《读×××有感》。
二、读后感的基本要求写好“读后感”要做到四点:一、读懂原文抓中心,在读中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的思路,只有通过认真地“读”,才有写“感”的条件。
二、选择重点作感点:一本好书和一篇好文章可“感”的点很多,要从众多的感点中选择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最善于写的感点,作自己读后感的切入点。
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你的感受可能很多,如果面面俱到像开杂货铺一样,把自己所有的感受都一股脑地写上去,什么都有一点,什么也不深不透,重点部分也像蜻蜓点水一样一擦而过,必然使文章平淡,不深刻。
所以写感受前要认真思考、分析,对自己的感想加以提炼,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去写。
你可以抓住原作的中心思想写,也可以抓住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情节、一个人物、一句闪光的语言来写,最好是突出一点,深入挖掘,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总之,感受越深,表达才能越真切,文章才能越感人。
三、读感结合有侧重,要处理好写读后感时“读”与“感”的关系。
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
读后感是议论性较强的读书笔记,要用切身体会,实践经验和生动的事例来阐明从“读”中悟出的道理。
因此,读后感中既要写“读”,又要写“感”,既要叙述,又必须说理。
叙述是议论的基础,议论又是叙述的深化,二者必须结合。
读后感以“感”为主。
要适当地引用原文,当然引用不能太多,应以自己的语言为主。
在表现方法上,可用夹叙夹议的写法,议论时应重于分析说理,事例不宜多,引用原文要简洁。
在结构上,一般在开头概括式提示“读”,从中引出“感”,在着重抒写感受后,结尾又回扣“读”。
四、联系实际谈感受,要联系自己或别人的思想和生活实际,写出真情实感。
写读后感的重点应是联系实际发表感想。
我们所说的联系实际范围很广泛,可以联系个人实际,也可以联系社会实际,可以是历史教训,也可以是当前形势,可以是童年生活,也可以是班级或家庭状况,但最主要的是无论怎样联系都要突出时代精神,要有较强的时代感。
三、读后感的写法1、要审清题目。
在写作时,要分辨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读”能抓住重点,“感”能写出体会。
2、要选择材料。
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从而抓住重点,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体会;只有认真读书才能找到读感之间的联系点来,这个点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点明中心思想的句子。
对一篇作品,写体会时不能面面俱到,应写自己读后在思想上、行动上的变化,摘取其中的某一点做文章。
3、写读后感应以所读作品的内容简介开头,然后,再写体会。
原文内容往往用3~4句话概括为宜。
结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读的作品上来。
要把重点放在“感”字上,切记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4、写读后感的注意事项:①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
②要写得有真情实感。
应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绝非“检讨书”或“保证书”。
③要写出独特的新鲜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见解来吸引读者或感染读者。
四、读后感例文读《师道实话》有感点军区土城小学教师陈发喜七月十五日,我们终于放假了。
忙碌了一个学期,教育教学中的收获也确实不少。
可整天忙于教学,忙于其他日杂事务,耽误了自己的不少读书时间。
现在好了,放假了,我也可以静下心来,找点空闲,找点时间,来读点书,丰富一下自己的知识,增长点见识,开阔点视野,提升一下自己的业务素质。
我这次读的书,是全国著名教授陈桂生的《师道实话》。
从某种意义上讲,此书的内容和小崔的“实话实说”有点类似。
书中,教授是有什么说什么,结合实际说,结合实例说,毫无矫揉造作之气。
《师道实话》一书给人最大的感触是远离“坐而论道”的学究气,没有高深理论的说教,对一线教师的工作更多了些切合实际的方法,多了些实质性的帮助。
陈教授在这本书中,处处一语中的,看似语不惊人,其实正合事实,“实言师道”的风格处处彰显。
《师道实说》中的《教师修养》一辑中。
以漫话的形式着重谈了《漫话教师的“个性”与“团队精神”》、《漫话教师“自我反省”》、《漫话“教育经验总结”》、《漫话“教师读教育名著”》等文章,没有高深难解的理论,却有亲切可受的指导,读这些实话,让人受益匪浅,更让人信服。
书中就教师职业的漫话,可谓是中的之矢,“教师”本身就是尊称,学者型教师、专家型教师、智慧型教师,而新出现的一些提法,其目的是以打造骨干教师“明师”意向。
这种新的变化与以前隐喻“学者”“专家”倒也不同,如今的隐喻,“名”与“利”的关系过于密切,它实际上是慕虚荣、重名分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余波。
作者的漫话式的笔调,剖析了一个现实深层次的问题。
其实,在世界上无论哪个国家,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与同等学历的群体相比,或许偏低,但又低不到哪里去。
在中国,由于教师群体多达千万之众,普遍提高教师地位与待遇,谈何容易?问题是教师工作如此繁难,如此艰辛,其地位、待遇又不尽如人意,这就存在对教师寄予“厚望”与是不是“厚待”的困惑。
如果把教师的工作比做咖啡,味觉感受,咖啡是苦的。
加糖固然固然重要,但咖啡的本质没有变甜。
在中国做教师,的确要有孺子牛的精神。
《师道实说》中的《教师修养》一辑中谈到教育者为了使学生形成责任心与义务感,不必对学生行为过程多加干涉,而应少加干涉,否则他们会把做什么或不做什么,这样做或那样做,看成是别人的事,老师的事。
教师要求学生对自己行为的后果负责,并使其无法逃避责任,这就是责任意识的表现。
作为教师,要培植健康的舆论,树立良好的榜样,发扬正气,激发良知。
总之,把学生置于纪律环境与道德环境中,使他们在履行义务与责任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义务感与责任感,首先要教师做好表率作用。
作者在《师道实说》中以丰富的知识底蕴以及严谨务实的学术作风,对一些说法的论述,绝不混囫囵吞枣,必深究到底。
比如在<漫话善待学生>一文中,认为“宽严结合”、“严字当头”、“审时度势”等只是一些口诀而已,但如今在当量教育著作、文章以及教育行政人员的口头中还在不厌其烦地重复着这类口诀,作者一针见血的指出对“口诀”的迷恋和“口诀”与“规律”的混淆,是我国教育研究长期处于低水平状态的重要方面。
并通过研究对学生“宽”还是“严”的问题,剖析了教育科学研究的大致思路,作者认为“宽”还是“严”事实上到底有多少种宽法,多少种严法,应该在大量的事实基础上进行分类,继而研究每类宽法或严法各导致什么结果,再进一步寻求宽与严的界限,分辨“宽严结合”的不同类型,在作者看来,这样,虽未必发现什么规律,但至少可使实践者依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类型。
作者更是指出“一个判断,必须具备充分的事实根据以及可能性、可行性的严密的逻辑论证”,这种严谨的做学问的态度,始终贯穿全书,令人肃然起敬。
但这些“实话”,陈桂生教授却自谦为“登不上大雅之堂的”,其中的一篇篇文章,“大都是以话搭话而来”,但作者在似不经意的言谈当中,从最平常的话题中,给人以最切实的实践指导,这些“实话”,乃是通读教育、千锤百炼之后的思考,其中所蕴涵的内容之丰篇二:历史观后感、读后感姓名:学号:1001班级:高一(10)班《东周列国志》读后感在这个寒假里,我略读了《东周列国志》历史相关书籍,从中有所体会。
《东周列国志》是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演义小说是由明代著名的通俗小说家冯梦龙创作的。
这本书讲述的是秦国、齐国、楚国、赵国等几个国家的连绵不断的兼并战争,也同时缔造出春秋时期的英雄,描写了西周宣王时期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时期的历史。
春秋战国这500多年是我国历史上大变革,大动荡的重要时代,是一个需要英雄,同时也产生一大批英雄的时代。
这个时期,出现了像曹刿、管仲、孙武这样著名的历史人物,还有“城濮之战”“卧薪尝胆”这样家喻户晓的历史故事。
最让我回味无穷的是“赵氏孤儿”,它讲述的是晋国晋景公的爱臣屠岸贾是个卑鄙小人,憎恨赵朔一家并想将将其杀害。
大臣韩厥知道屠岸贾的阴谋后急忙告诉赵朔。
赵朔把怀有身孕的夫人庄姬送往晋侯宫并把生女则叫文,生儿则叫武此事说给同门客程婴。
屠岸贾杀掉了赵朔但发现庄姬在晋侯宫深怕庄姬生下男孩日后报复因此想将其杀害,若生的是女儿则不杀,不料夫人生出个男孩。
程婴和公孙许臼决心救出孩子并抚育成人。
公孙许臼舍生取义,程婴用自己的孩子代替“赵武”,保住了赵武,由程婴抚养。
在晋悼公即位后重用韩厥,找回了赵家人赵武并把屠岸贾杀掉了。
故事中的程婴是我最钦佩的人,他与公孙许臼那种舍己救人、矢志不渝的精神,一直为人们所钦敬。
他受恩于赵家,情愿牺牲自己的孩儿去换“赵氏孤儿”,并将其抚养成人为父报仇,仇报后又自杀以报公孙许臼。
他其实也是以一死表明心迹,证明自己苟活于世,决没有丝毫为个人考虑的意思。
《东周列国志》所叙述的五百多年之间,英雄辈出,赞扬了从善如流、赏罚严明、胸怀大度的王侯和忠贞、有勇有谋的将相,也赞扬了那些见义勇为、机智果敢的豪侠,有很多故事很是扣人心弦,例如豫让击衣报襄子,豫让因智伯以国士待之,决意以国士报答,在智伯死后,几次为智伯复仇,就义之前,仍请求将智伯仇敌的衣服用剑斩过,以了心愿;荆轲刺秦王中田光向燕太子丹举荐荆轲,图谋刺杀秦始皇,为守机密,自刎而死;又有曹刿论战中曹刿凭借智慧,以柔克刚,以弱胜强,以小取大,令人佩服;故事“将相和”中,爱国情感以及廉颇勇于改过,真诚率直的性格,使人深受感触??同时小说也塑造了一些昏聩、残暴、荒淫无耻的帝王、诸侯等统治者,和贪婪、奸诈、阴险的佞臣小人,像昏庸暴虐的周幽王、贪赃枉法、卖国卖家的郭开等等,也都与小说描写的正面人物形成鲜明对比。
这本书中的许多情节都很耐人寻味,让人领悟了很多道理,了解了许多杰出的英雄人物,看到了他们的智谋,勇敢,忠义,善良,正义,身上也是一股正气。
《我的1919》观后感看完《我的1919》我深受感触——弱国无外交,作为战胜国的中国却不能得到公平的对待,不能收回本国应有的主权,本应有五个代表席位但只获得了两个,山东是属于中国的,但德国占领的山东半岛在巴黎和会上却划分给了日本??中国外交才子顾维钧作为中国代表团全权代表参加1919年巴黎和会,在讨论山东问题上,他做了一番精彩的辩论。
“中国不能没有山东就像西方不能没有耶律撒冷??”这是一番精彩的辩词,看到这里我十分振奋,我感受到中国人民赤诚的爱国之心。
但后来却不能如我们所愿,列强为了自身的利益,要让我们中国签约这丧权辱国的“凡尔赛和约”。
这是谁都不能忍受的,肖克俭自焚的场面,我仿佛和大多数的人一般,看到了中国大地上燃起的熊熊烈火,在不断的壮大,永不熄灭!他对自己妻子说“梅,回祖国去吧,那里正在燃烧!”,是的,全中国都在愤怒着,永远都会记住着这亡国的耻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