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二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高二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安徽省铜陵县一中09-10学年高二期中考试试卷历史命题人:王飞翔审题人:刘涛一、选择题:(25题,每题2分, 共50分。

)1、在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如何遏制学生上课说话现象”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

甲生说:“这是品德问题,应该以德教化。

’’乙生说:“这是违纪行为,应该严格惩罚。

”丙生说:“这是无意识的,要让学生自我觉悟。

”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是A.甲—儒,乙一法,丙—道 B.甲—儒,乙—道,丙—墨C.甲一墨,乙一法,丙—道 D.甲—道,乙一墨,丙—儒2、史载,明太祖曾经想把孟子的牌位搬出孔庙,.《孟子》一书中最可能引起明太祖不满的话是( )A.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B. 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C. 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D.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3、汉武帝问策贤良文学,董仲舒对曰:“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董仲舒的对策()A.指出了汉武帝的弱点 B.违背了汉武帝的初衷C.触犯了汉武帝忌讳 D.迎合了汉武帝意愿4、程朱理学和王阳明的“心学”的共同点是()A.理气一体,理先气后B.心外无物,心即是理也C.内心反省,以致良知D.纲常伦理,即为天理5、明末李贽说:“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

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其思想核心是()A.维护封建礼教B.反对思想教条C.反对封建迷信D.抨击腐朽统治6、下列哪一项不是智者学派的研究内容()A.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自然界的各种现象C.社会组织和伦理规范 D.政治和法律问题7、公元前5C中叶以后,“人”逐渐成为古希腊哲学研究的中心,其主要原因是()A.失去了研究、探讨自然界的兴趣B.民主制度的发展,使公民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逐渐提高C.他们认为对自然界研究,对人类社会发展无益D.他们认为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密切,研究“人”是为更好研究自然界8、下列关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潮的评价,不正确的是()A.是文艺复兴时期社会主流思潮的核心B.是资产阶级反封建、反中世纪神学的思想武器C.曾一度造成个人私欲的膨胀和社会混乱D.宣扬个性,反对君主专制,要求建立法治社会9、下列关于韩非子与孟德斯鸠思想比较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两者都对未来的社会政治体制作出了设想,并都产生了重大影响B.集权与分权,两者观点相反,但都是当时进步的理论C.两者都主张法治,都具有民主色彩D.两者都符合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10、马丁·路德反对赎罪券,认为“信仰上帝,即可得救”,其积极意义是()A.否定天主教会及其神学的作用B.确定了“教随国定”的原则C.沉重打击天主教会势力D.维护了德意志各阶级的利益11、假如你生活在春秋时期,你可以享有到的文明成果是()①印刷发行你的个人自传②阅读祖冲之的圆周率的著作③可以借助《石氏星表》相关资料确定100多颗恒星位置④借助《黄帝内经》来医治病人A.②③B.①③C.②④D.全部无法享受12、说到人生追求,我们也许会吟诵,“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上述词句依次运用的文学形式分别是( )A.楚辞、汉赋、唐诗B.楚辞、唐诗,、宋词C.唐诗、宋词、楚辞D.唐诗、宋词、元曲13、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是()A.《齐民要术》B.《九章算术》C.《汜胜之书》D.《四民月令》14、北宋以后中国画的主要艺术形式是()A.山水画B.文人画C.风俗画D.宗教画15、明清时期的小说体现的时代特色是()A.反对骈体,提倡散体 B.继承元杂剧的传统C.反对了封建制度的没落D.体现了商品经济的繁荣16、近代天文学家引起教会的极端仇恨,其根本原因是()A.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B.宣传了唯物主义世界观C.在自然事物方面向教会权威提出挑战D.确立了“太阳中心论”17、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因为它()A.首次使科学摆脱了神学的束缚B.首次将宏观物体的运动概括在一个理论之中C.深刻的提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D.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一次巨大飞跃18、瓦特的蒸汽机解决了工业发展的动力问题,因为()①改进了蒸汽机的动力臂,可以驱动其他的机器工作②设计了冷凝器,减少了热量浪费③效率高,运行安全④可以适应不同的工厂需要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D.①②③④19、达尔文的进化论对社会政治和意识形态,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与此相符的是()①为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②优胜劣汰思想影响着被压迫民族的斗争③沉重的打击了宗教神学世界观④为维新变法和新文化运动提供了思想武器A.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20、有一次,爱因斯坦和卓别林共同出席一场宴会,他们都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卓别林对爱因斯坦开玩笑说:“大家欢迎我是因为他们都理解我,大家欢迎你是因为他们都不理解你”。

此语意指()A.绝大多数人盲目欢迎爱因斯坦 B.相对论有悖于人们的常理C.经典物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很近 D.科学家与艺术家一样受人尊敬21、洋务运动曾提出“欲自强,必须浚饷,欲浚饷莫如振兴商务的口号”。

这表明洋务思想的提出()A.目的在于振兴民族经济B.能在客观上推动近代企业的发展C.使清王朝的统治制度发生根本性的变化D.标志着中国思想已发展到近代化阶段22、下列社会思潮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①维新思想的传播②民主科学思想的弘扬③马克思主义成为主流④尊孔复古的逆流A.①②③④B.①④②③C.①③②④D.①②④③23、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口号的实质是针对()A.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B.封建的意识形态和思想体系C.民众的偶像崇拜和愚昧盲从意识D.阻碍西学传播的反对势力。

24、民权主义之所以是三民民主的核心,主要是因为()A.指明了革命的对象和革命的手段B.是革命的指导思想C.表达了资产阶级的经济和政治要求D.从理论上解决了革命派迫切需要解决的政权问题25、“学问以格物致知为先,明善诚身为要,凡诗书、尚书等六经文字,孔子与孟子的遗言,都下过工夫。

”的学者是A.朱熹 B.陆九渊 C.王守仁 D.李贽高二历史答题卷二、非选择题(共两题:26题18分、27题32分,共50分)26、(18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我不能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伏尔泰材料二“一个公民的政治自由是一种心境的平安状态,这种心境的平安状态是从人人都认为他本人是安全的这个看法产生的,要享有这种自由,就必须建立一种政府,在它的统治下一个公民不惧怕另一个公民”。

——孟德斯鸿《论法的精神》材料三“人由于社会契约而失去的是他的自然的自由和他试图取得的每一件事物的无限制的权利;而他得到的是公民自由权和他所有财产的所有权。

……在国家里没有什么基本上不能废除,社会契约本身也不例外。

因为假如所有公民一致同意破坏契约,无疑这将是合法的破坏。

”——卢梭《论法的精神》请回答:(1)材料一的内容是否矛盾?(1分)为什么?(4分)(2)材料二、三中的“公民”的含义是什么?(3分)你对材料二中的“政治自由”有什么看法?(4分)(3)材料三中“自然的自由”是什么含义?你怎样理解“社会契约”(4分)材料三有哪些不足?(2分)35.(3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图一江南制造总局图二《新青年》杂志材料二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路径或者方向不是一成不变的。

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历史可能循着某种路径发展,历史条件改变了,发展的路径也可能改变,这就是历史发展的转折。

洋务新政(洋务运动)的兴起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一次重要转折。

它虽然没有使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生产方式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但却为此后改良派,革命派成长提供了基础。

材料三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晚清时期),其基本特征是“沉沦”,从一个完全的独立国家变为半殖民地的国家;近代中国历史的后期(国民时期),其基本特征是“上升”,进一步发展成为一个半封建半资本主义的国家。

在“沉沦”和“上升”中间有一个过渡期(1901年到1920年),即是“沉沦”的谷底时期,也是“上升”的起始时期,是“沉沦”到“上升”的转折期。

——两段材料皆摘自张海鹏《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概说》请回答:历史图片往往反映历史发展的重大时刻。

结合所学知识,请指出材料一中的二幅图分别与我国哪二大历史事件相联系?(4分)图一、图二所反映事物的创办者分别是谁?(2分)(2)图一所代表的历史事件往往被看作中国追赶世界潮流的开始。

与此同时,中国的邻国中还有哪两个国家也在追赶这个世界潮流?(2分)试分析这两国变革的相同点。

(8分)(3)结合洋务运动的内容简要分析,材料二中所说的洋务新政是如何为资产阶级改良派、革命派成长提供基础的?(6分)(4)根据材料三的观点,列举1901到1920年间近代中国“沉沦”的重要历史事件。

(4分)(5)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1901到1920年间近代中国由“沉沦”到“上升”的原因。

(6分)高二期中考试历史试卷答案1—5:A B D D B 6—10:B B D C A 11—15:D C A B C 16—20:C B D B B 21—25:B B B D A26、(1)不矛盾。

在资产阶级看来,表达自己观念的权利是基本的人权,观念的不同是社会的客观存在,二者互不排斥,是统一的。

(2)“公民”是受社会规范制约的社会成员。

“政治自由”是指公民受法律保障的权利不受侵犯,但也不能去侵犯其他公民的权利。

)(3)“自然的自由”是指不受限制的自由。

“社会契约”是指体现多数人的利益和意志,规范社会行为的法律和法规。

不足:任何时候、任何国家都不可能有所有公民的“一致同意”。

27.(32分)(1)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包产到组、包产到户(或经济体制改革)(3分)。

李鸿章,陈独秀(2分)共同点:事务中的核心人物都与安徽有关;在历史上都起到了一定的转折作用,推动了历史进程的发展。

(2分)。

(2)日本(明治维新);俄国(农奴制改革)。

(2分)相同点:国际环境:19世纪中叶,公也革命推动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形成;根源:社会经济的发展受到腐朽的封建统治的阻碍;目的:摆脱统治危机;性质:自上而下的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结果:都开始了近代化,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局限性;改革都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8分,写出4点即可,每点2分)(3)经济上,创办近代工业,引进西方生产方式和技术,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生产,为改良派,革命派成长提供了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思想上:创办近代教育,培养新式人才,翻译两方书籍,冲击了旧思想,为新思想的引进和传播创造了条件。

(6分,每点3分)(4)《辛丑条约》的签订,《二十一条》的签订,“善后人借款”,巴黎和会外交努力失败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