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心理学论文—浅谈大学生人际关系中的自我暴露

社会心理学论文—浅谈大学生人际关系中的自我暴露

浅谈大学生人际关系中的自我暴露Discussion on the self-disclosure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摘要:人际关系对于一个个体的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

在社会上,人际关系几乎决定了一切。

可以说,成功的人际关系对于一个社会的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人际关系中体现的是一种相互吸引,而在人际吸引中的一个现象就是“自我暴露”。

本文就是重点来写大学生人际关系中的自我暴露,来说明自我暴露与其他方面的各种联系,并从中可以得出一些观测结果,以期对于自我暴露的研究有所帮助。

关键词:大学生、自我暴露、人际关系、联系Abstract: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is extremely important for an individual . In society,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nearly determined the all thing. We can say that the success of 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for a person in society is vital.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is the embodiment of a mutual attraction, and " self-disclosure " is a phenomenon of interpersonal attraction. This paper is mainly to write about self-disclosure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of college students, to show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disclosure and other aspects, at the same time we can be drawn from some observational results, in order to help the study of self-disclosure.Keywords:college students、self-disclosure、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connection自我暴露的意思就是向别人讲心里话,坦率地表白自己,也可叫做自我表露。

人与人之间有了相互之间的自我暴露,两个人之间的关系才可能继续进展下去。

所以自我暴露在人际交往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1、自我暴露概述自我暴露(Self-disclosure)也叫自我表露,是社会心理学、临床心理学、人际关系学等领域重要的研究主题。

自我表露最早由人本主义心理学家Jourard S M.于1958年提出,他认为自我表露是个人将有关自己的信息表露给目标人。

70年代后期认为: 自我表露必须是口头上表达这些信息;必须针对某个目标人来交流这些信息。

Derlega和Chaikin将自我表露定义为“交换自我的任何信息,包括个人的地位、性情、过去的事情以及未来的计划等”。

有关“自我表露”的理论在社会心理学、人际沟通学和临床心理咨询、医患治疗关系等多个学科和领域被广泛应用和研究。

专家学者认为“自我表露”不仅关系到个体的身心健康、主观幸福感等,更关系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这对于我国这种集体文化背景的、强调人际关系和谐的国度有着更特殊的现实意义。

2、大学生的自我暴露在中国,大学生作为一个比较大的群体,其自我暴露存在着它的特点,根据前人的研究结果可总结为:大学生表露的内容( 如文娱活动、情感琐事等) 较肤浅;表露方式呈多样化特点;表露的对象同龄化——其倾诉的对象绝大多数是同学或同龄的朋友;不同性别、年龄及不同人格特征的大学生其自我表露特点、内容和程度都有所差异。

2.1、不同性别大学生的自我暴露情况的差异李林英和陈会昌(2004)的研究发现,大学生对不同目标人、在不同表露问题上,存在性别差异,女生的自我表露程度显著地高于男生。

很多学者认为人们对性别角色的期待、态度和认识是形成男女在自我表露方面差异的重要原因。

在我个人看来,这个差别的存在也很正常。

常规情况下,女生们会有相对男生她们会多一些所谓的“闺蜜”,这就增大了她们的自我暴露机会;同时,男生们希望自己表现的强势,自我暴露当然也就不会多。

有研究证明,女生们的交际技巧更优于男生,更善于交际,所以她们的自我暴露程度会高于男生一些。

2.2、不同年级大学生自我暴露情况的差异李林英和陈会昌的研究结果显示,本科高年级的表露显著高于低年级; 随着年级的升高,对异性朋友的表露逐渐增加; 研究生对两性朋友的表露超过了对父母的表露。

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高年级的学生更加独立,扩大交际圈的意识也逐渐增强,自我表露水平也随之提高。

现实也表明由于低年级大学生自我表露水平较低,他们在人际交往和学习适应上出现的心理问题也比其他年级多。

低年级的大学生进入大学时间较短,对大学生活的节奏还并不是十分适应,自己身边的环境还比较生疏,这会使得他们在潜意识里形成一种自我保护意思,相应的自我暴露也就减少了。

随着对于周围环境的熟悉,对身边朋友的熟悉,这种自我保护在慢慢解除,随着和周围人之间关系的不断深入,自我暴露也慢慢增多。

2.3、大学生暴露内容及程度的差异大学生自我表露在表露内容、对象和表露程度上均有差异。

李林英和陈会昌研究表明,大学生对父母表露最高的是学习,表露最低的是个性和身体; 对朋友表露最高的是兴趣,表露最低的是金钱; 女生对女性的表露最高,男生对男性的表露中等,异性间的表露最低。

3、 自我暴露与个人心理健康的联系自我暴露对于个人身心的健康成长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都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自我暴露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也非常的重要。

自我暴露有利于消极情绪的宣泄和表达,有利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所以,自我暴露水平可被确切作为影响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

3.1、自我暴露与孤独感的联系孤独感是一种不愉快的情绪体验,是当个体感觉到缺乏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时,自己对交往的渴望与实际的交往水平产生距离时的一种主观心理感受或体验,常伴有寂寞、无助、郁闷等不良情绪反应和难耐的精神空落感。

在此借用一个实验结果来说明这二者之间的联系。

本实验采用蒋索、徐宁娟(2009)编制的《大学生与同伴自我表露的问卷》,该问卷涉及身体发育、兴趣爱好、学校经历、未来憧憬、金钱和亲密友谊6个维度。

同时本实验也采用Russell 修订的孤独感量表(UCLA ,1988),该问卷共20个项目,用于测量青少年的情感孤独状态。

结果如下:1、不同年级大学生与最要好同性朋友在不同主题上自我表露平均分的差异检验2、不同年级大学生与最要好异性朋友在不同主题上自我表露平均分的差异检验本研究结果发现,大学生与两类不同的表露对象的自我表露对其孤独感都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其中与最要好的同性朋友、最要好的异性朋友的自我表露对其孤独感的预测作用是负向的。

进一步深入发现,与最要好的同性朋友在金钱上、与最要好的异性朋友在兴趣爱好、未来憧憬和亲密友谊上的自我表露有利于降低个体的孤独感,而与同性朋友在未来憧憬上的自我表露却增强其孤独感。

其实并不是所有的自我表露都能够降低孤独感,大体上看来自我表露程度与孤独程度呈负相关,但在某些方面过多的表露反而会使得孤独感更加强烈。

3.2、自我暴露与主观幸福感的联系主观幸福感( subjective well2being, SWB ) 是积极心理学中极具代表性的研究对象。

SWB是指个体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 是表明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

根据李董平的研究,大学生对不同目标人的自我表露与个体的主观幸福感有关;对父母亲的表露水平越高,对自己的生活越满意,个体所体验的正性情绪越多,负性情绪越少;对最好异性朋友的表露越高,个体所体验的正性情绪越多。

这说明大学生对父母和朋友的自我表露程度,能够初步预测他们的情绪和生活满意度。

进而可以推测自我表露水平对主观幸福感产生的影响。

讨论:通过上文对于大学生自我暴露的简述,对于当代大学生的自我暴露状况有了初步了解。

大学生的自我表露程度与性别、年级、表露对象的有着明显的关联。

同时大学生的自我暴露与孤独感、主观幸福感等也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

通过对于大学生自我暴露的研究可以对大学生从不方面进行了解,可以了解大大学生的大体心理健康状况,并据此可以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师生间关系的促进产生很大帮助。

此外,作为当今社会上的一大群体,大学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当然,大学生的自我暴露情况也受到社会心理学专家学者们关注。

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对“自我暴露”这一人际吸引现象有初步了解,更应该了解自己的自我暴露状况,对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有一个侧面的初步了解。

通过对“自我暴露”的了解,学会处理好自己的人际关系,通过适当的自我暴露,建立起更好的人际关系网,为自己的未来做好铺垫,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1]郑全全.社会心理学[M].第二版.杭州市: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3月:165-169.[2]张艺.大学生自我表露特点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专刊:127-128.[3] 蒋索,卢娟.大学生与同伴的自我表露及其与孤独感的关系[A]. 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Psychology and Social Harmony (CPSH2011) [C]. 2011年.[4]李林英,陈会昌.大学生自我表露的调查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年第3期.[5]]李董平,余苗梓,王才康等.青少年自我表露和自我隐瞒的特点及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 年第4 期:85-92.[6]卞素琴,刘丽梅,刘洪庄.中外“自我表露”研究现状概述[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0年11月,第12卷第6期:125-128.[7]李艳青.自我表露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J].中国电力教育,2010年,第35期:130-13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