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科学第一章知识点梳理第一节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用1、符号:是指有一定意义的图形、文字等。
如数学运算符号、电路元件符号等。
符号的作用:能简单明了地表示事物,还可以避免由于表达的文字语言不同和事物外形不同而引起的混乱。
如:交通符号、电学符号、元素符号…2、模型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一些不能直接观察到的或复杂的事物。
如:地球仪、眼球模型、水分子模型……1.图2.表3.计算机图像4.公式5.化学方程式都是模型等等…在自然科学研究中,人们通过一定的科学方法,建立一个适当的模型来反映和代替客观对象,并通过研究这个模型来揭示客观对象的形态、特征和本质,这样的方法就是模型方法。
第二节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一.分子的定义与性质:1.分子的定义:在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注:“保持”是指构成物质的每一个分子和该物质的化学性质完全相同,如水分子保持水的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是物质的大量分子聚集所表现的属性,是宏观的,所以单个分子是不能表现的。
保持化学性质的粒子除了分子外,还有其他的粒子,如原子、离子等。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分子的性质:(1)分子很小:肉眼看不见,需通过扫描隧道显微镜等显微设备来观察。
(2)分子不断运动: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
如远处可闻到花香,樟脑球在衣柜中时间久了就不见了。
(3)分子间有空隙:一般来说气体分子间间隔很大,固体、液体分子间间隔较小,因此气体容易压缩(如可向轮胎中打气),固体、液体不易被压缩。
不同液体混合总体积小于两者的原体积和等现象。
(4)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此处的性质是指化学性质。
二、用分子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不变,只是分子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发生变化,变成其他物质的分子。
如:水变成水蒸气时,水分子本身没有变化,只是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水通直流电时,水分子发生了变化,生成了氢分子和氧分子。
2、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结合成新物质的分子;三、原子的定义与性质1、原子的定义: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用化学方法不能再分)(说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裂成原子,而原子不可再分。
)2、原子的性质(1)原子很小:肉眼看不见,需通过扫描隧道显微镜等显微设备来观察。
(2)原子是不断运动的。
(3)原子间有空隙:如由原子构成的金属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4)同种物质的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原子性质不同,此处性质是指化学性质。
3、物质的构成(1)有的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
如水、氢气、氧气、二氧化碳等。
(2)有的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
如金属单质、碳(石墨)、磷等固态非金属单质(碘除外)、氦气、氖气和氩气等稀有气体。
(3)有的物质是由离子构成的。
如食盐、烧碱(氢氧化钠)等。
则:物质 分子 原子 离子四、不同的分子1、不同种类和不同数量的原子能构成各种不同的分子。
2、构成分子的原子可以是同种原子,也可以是不同种原子。
3、同种原子构成不同物质时结构是不一样的。
4、物质的性质是由它自身的结构决定的。
结构→性质金刚石中碳原子的排列成网状,石墨中碳原子的排列成层状,足球烯中碳原子的排列成球状。
金刚石和石墨的性质:物理性质“硬度、导电性、熔点、沸点等”不同;化学性质一样。
(科学家做过的实验:在密闭的容器中充满氧气,分别放入金刚石和石墨,结果都生成唯一的产物--二氧化碳。
) 5、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
6、分子和原子间的联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五、粒子的大小与质量1、分子和原子都是非常微小的粒子。
⑴ 原子半径:10-10米数量级⑵ 原子质量:10-26千克、10-27千克数量级 2、不同的分子和原子质量往往不同。
第三节 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一、原子结构模型建立历程 道尔顿 实心球模型 汤姆生 西瓜模型卢瑟福 行星绕太阳模型(核式结构模型) 波尔 分层模型 现代科学家 电子云模型二、原子结构 质子: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⑴ 原子 中子:不带电荷(电中性)核外电子:带负电荷、绕核高速运动。
⑵ 同一个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⑶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原子核的体积很小,电子的质量可以忽略不计。
⑷ 质子和中子又是由更小的微粒“夸克”构成。
(5)原子核内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6)原子核内质子数可以为零。
三、原子的“孪生兄弟”---同位素1、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如碳元素就是所有核电荷数为6的原子的总称。
元素只有种类而不讲个数。
金刚石 石墨 足球烯 原子核2、同位素:原子中原子核内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相同的同类原子的统称。
如氢有氕、氘、氚三种同尾数原子。
大多数元素都有同位素原子。
3、同位素的应用:核设施、化学分析、消除细菌、文物鉴定、医学诊断等4、同位素原子的表达:左下角数字表示质子数,左上角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
四、带电的原子——离子1、离子:离子就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2、离子是构成物质的第三种基本微粒:离子和分子、原子一样也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3、离子的分类:离子:原子失去电子形成带正电荷的阳离子,得到电子形成带负电荷的阴离子。
阳离子---带正电的原子或原子团离子如:钠离子(Na+)、铜离子(Cu2+)阴离子---带负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如:氯离子(Cl-)、硫酸根离子(SO42-)离子所带电荷数取决于它得失电子的数目。
第四节组成物质的元素一.元素的种类1.物质由元素组成,目前人类已知的元素有110多种,包括人造元素2、自然界的物质按组成物质成分的多少,可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
金属元素---铁、铜、铝…3、元素的类型非金属元素---氧、氢、碳…稀有气体---氦、氖、氩…4、元素名称的由来:金属元素常用“钅”作偏旁,除汞外;非金属元素如是气态的以“气”作偏旁,液态的以“氵”作偏旁,固态的以“石”作偏旁。
3、单质与化合物………………元素存在形态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游离态)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化合态)注意点:单质与化合物都是纯净物,所以概念陈述时,必须强调纯净物。
若说成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则可能是单质,也可能是混合物,如金刚石和石墨放在一起只有碳元素;若说成不同元素组成的物质,则可能是化合物,也可能是混合物。
单质中元素为一种,化合物中元素为两种或两种以上。
二、元素的分布1、元素在地壳的分布:主要由氧、硅、铝、铁、钙、钠、钾、镁、氢等元素组成。
并:硅>铝>铁>钙2、在大气中含量最多的是氮元素(氮气78%体积百分数,下同)、第二位的是氧元素(氧气21%)、稀有气体%) ……3、在海水中除了水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以外,含量较高的是氯元素和钠元素(氧%,氢%,氯%,钠、镁等%),还有贵重的金属等---海洋是资源宝库,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
4、在人体中含量最高的是氧元素,其次是碳、氢;5、生物所含的大量的有机化合物如血糖、植物纤维主要由碳、氢和氧三种元素组成的。
6、宇宙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氢。
7、人造元素通过核反应制得的,其中一部分人造元素核天然元素具有放射性。
有利有弊:对人体有害;利用放射性可以治疗一些疾病。
第五节表示元素的符号一、元素符号1、书写规则:国际上统一采用的符号,使用该元素拉丁文的第一个大写字母来表示。
2、熟记P18表格中元素名称和符号3、元素符号的意义---以N(氮)为例:⑴“N”表示氮元素---表示一种元素⑵“N”表示一个氮原子---表示一个原子二、元素周期表1.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族---纵行为族:七个主族、七个副族、0族和第八族。
周期---横行为周期:七个周期和镧素、锕系。
2.每一个周期都是金属元素开始,稀有气体结束;3.每一主族基本上是非金属元素开始,金属元素结束。
4.第1~4主族基本上都是金属元素,副族全部是金属,第5~7主族以非金属为主,0族全部是稀有气体。
5.在元素周期表的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元素原子的质子数逐渐增加。
6.在同一族内,各元素的化学性质都很相似。
第六节表示物质的符号一、化学式1、化学式: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分子组成的式子2、化学式书写原则①物质的化学式是通过实验来确定的,(如水的组成是通过电解水实验,分析产物得到的)不是能凭空想像;②一种物质(纯净物)只能有一种化学式。
⑴单质化学式的写法:①先写出组成单质的元素符号,再在右下角标出构成1个单质分子的原子个数。
②稀有气体、金属单质和部分非金属单质,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它们的化学式。
⑵化合物化学式的写法及读法①氧与其它元素组成,氧写在右边;读法:氧化某或几氧化几某如:MgO 、CuO 、CO2 、 SO2、Fe3O4、P2O5、MnO2氧化物:两种元素组成,其中有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②氢与其它元素组合,一般情况下氢写在左边;读法:某化氢-------氢化物如:H2O、HCl、H2S。
氢与其它元素组合也有例外,如NH3(氨气)、CH4(甲烷)③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组成的物质,其化学式常用其离子最简单整数比表示。
金属左,非金属右。
读法:某化某二、化学式的意义1、表示某种物质2、表示组成物质的种类3、表示物质的一个分子4、表示物质分子的构成【例】分析化学式“CO 2” 表示的意义 ⑴ 表示二氧化碳⑵ 表示二氧化碳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⑶ 表示一个二氧化碳分子⑷ 表示一个二氧化碳分子由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 三、离子的符号1、离子符号的表示:⑴ 先写上元素符号,在其右上角标出所带的电荷数及其电性。
如Na + Cl -⑵ 有些离子是带电的原子集团,方法与上同,将它看成一个整体即可,称为某某离子 如:铵根离子NH 4+ 碳酸根离子CO 32- 原子: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不显电性 离子: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显电性四、化合价1、化合价的含义:各种元素在相互化合时,原子之间都有固定的化合数目,用化合价表示这种性质。
⑴ 原子之间相互化合的数目,即化合价是在化合时体现出来的。
⑵ 化合价的种类:有正价和负价之分。
⑶ 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在元素符号正上方用带“+”、“-”的小数字表示。
如:铁的化合价为+3价,表示为:Fe⑷ 在化合物中所有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可根据此来推出各元素的化合价) 2、常见元素的化合价:(见课本P 25表) 常见化合价口诀:一价氢氯钾钠银;二价氧钙钡镁锌。
三铝四硅五价磷;二三铁、二四碳。
二四六价硫齐全;二价铜汞最常见。
3、常见原子团化合价:(见P 25表)⑴ 原子团化合价与原子团离子所带电荷数相同⑵ 原子团中各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就是该原子团的化合价。
微观宏观 +34、化合价的一般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