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岁月河流上的码头彭程(1)一年的日子,是一条长长的河流,缓缓地、静静地流淌。
季节,便是河流上不同的河段。
自春到夏,经秋涉冬,次第流淌。
水上风光,四时各异。
春天活泼骀.荡,夏天喧嚣匆遽.,秋天静谧.澄澈,冬天白山黑水。
(2)对于这一片古老的华夏土地,岁月借助一系列独特的民俗节日,呈现出自己的风貌。
这样的日子,镶嵌在一年三百六十多天里,使得原本混.沌迷离难以辨识的一片,显现出区域和轮廓,产生了节奏和韵律。
日子不再是物理意义上单调、枯燥的数字,而变得生动、温暖,充满了情感和韵致。
中国人三大节日:春节、端午和中秋,我们已经耳熟能祥.。
其他节日,一样有丰厚的内涵。
(3)正月的背影刚刚遁去,煮元宵的香甜糯软尚在回味之中,便走近了又一个节日:二月二。
“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
这个时节,阳气荫发,气温升高,降雨增多,土地变得润泽松软,适宜播种。
对于一个有着悠久农耕文明传统的国度,这个节日无疑是重要的。
“二月二,龙抬头。
大仓满,小仓流”,许多地方都把这一天当作龙的生日加以祭祀,期盼雨水丰沛。
(4)蒲苇繁茂、草木飘香时,我们知道,已接近了被称为七夕节、又名乞巧节或女儿节的日子。
牛郎织女的传说,将农历七月七这天,装扮得温柔旖.旎。
这个晚上,未嫁的女儿家,要向织女乞求赐以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以及美满的姻缘。
依稀记得童年的夏夜,在姑娘家院子的丝瓜架下,表姐和邻居的姐妹们指点着,高远晴朗的天穹上,横亘。
南北的白茫茫的银河两岸,哪是牵牛星,哪是织女星,一串轻轻的笑声。
(5)“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吟诵着王维的诗句,菊花的清香在幻觉中徐徐飘拂过来,九九重阳节来临了。
遥想故土山水佳胜之地,定是亲朋团聚,言笑晏晏,唯独自己天涯羁旅,孑然一身,能不黯然?亲情惘惘,系念依依。
(6)继续泛舟漂流,渐渐木叶脱尽,霜雪时作,江天寥廓。
然而尽管风景萧索,空气里却悄悄酝酿着一种欢欣,传递出一种暖意。
腊八节,古代庆祝丰收、感谢祖先和神灵、驱.除瘟疫的祭祀仪式,在农历十二月初八这一天,欢快登场。
腊八粥用多种粮食和果实熬制而成,鲜明生动地寓意了丰收。
(7)清明节、中元节、冬至节……古老的民俗节日,它们的起源,都和土地、和农耕时代的生活、和先民朴素的梦想有关。
在形成和流传的过程中,又渐次衍.生出更为丰富的内容,仿佛村口一棵百年的榕树,向四周伸展出众多气根和分枝,独木成材,遮蔽了周遭街巷。
这样的节日,内涵丰富,意味深长,在计量时间的功能之外,还负载了灵魂的喜悦和哀伤,蒙披了一层温润柔和的光辉,仿佛月光笼罩下的一切。
四季递嬗.,岁月轮回,它们在时间的缓缓流动中闪现,使大地上飘荡着渺远的诗意。
(8)这样的日子的反复叠.加,参与了一个种族、一种文化的构建。
它们千百年来,被这块土地上的一代代子民们,经由文字的或口头的方式代代传递,逐渐累积成为一种公共记忆时,便也是在铸造某种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的基因,使人产生集体的身份认同和共同的历史归属感。
这是一种不露声色的渗透,润物无色,在我们懵.懂无知的童年,已经潜.移默化地进入血.脉,左右了我们的思维.行动的方式和路径。
(9)罗密欧手持玫瑰,在朱丽叶的窗下,用歌声呼唤心上人,固然深情款款;而张生、崔莺莺的绣帕题诗,暗诉倾慕,不也有着一份入骨的缠绵?正是这样的独特的地方,让我们确立了自身存在的真实感。
即使远离家国,置身于不同肤色、语言的人群中,在某个特定的日子,对于赛龙舟、包粽子、饮雄黄酒的共同记忆和理解,都会让我们相视一笑,莫逆于心。
(10)上元节、寒食节、灶神节……泛舟在时光的河流上,每走过一段距离,船都要停靠一个景色别致的码头,加入一次风格独特的庆典。
让旅人暂时憩.息,心中贮满诗意的沉醉,对于天空和大地、山河和岁月、生活和命运,生发出种种感悟。
船在水面上轻轻摇荡,人因此而感到从容、安适,感到一种和这条河流、这片土地的牢固的维系……(选自《散文选刊》,有删节)16. 文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 骀.荡(dài)旖.旎(yǐ)叠.加(dié)耳熟能祥.(xiáng)B. 静谧.(mì)横亘.(gèn)憩.息(qī)驱.除瘟疫(qū)C. 匆遽.(jù)递嬗.(shàn)血.脉(xuè)潜.移默化(q ián)D. 混.沌(hùn)衍.生(yǎn)思维.(wēi)懵.懂无知(měng)17. 对全文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A. 文章开头描写春夏秋冬的水上风光是为了体现四时各异的情趣,从而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 作者提到童年夏夜表姐和邻居的姐妹们指点牵牛织女星的事情,意在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C. 第7段以“村口一棵百年的榕树”象征我国民俗节日历史悠久,更好地表达了感情,突显了主题。
D. 第9段借用罗密欧朱丽叶和张生崔莺莺的故事,是为了表明不同民族保持自己独特习俗的重要性。
E. 文中民谚、古诗的引用增加了民俗节日的文化内涵,体现了民俗节日生动、温暖充满情感和韵致的特点。
18. 从全文看,题目“岁月河流上的码头”使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有何深刻含义?19. 在众多的民俗节日中,作者为什么只选取“二月二”“七夕节”“重阳节”“腊八节”这四个节日?20. 通读全文,分条说说民俗节日在我们生活中的意义。
【答案】16. C 17. DE18. 比喻。
文本将一年的日子比喻为一条长长的河流,将传统节日比喻为“码头”,人生就是岁月河流上的行舟。
河流上的行舟不时停靠于河流边上一个个景色各异的“码头”,旅人则借此暂时“憩息”,更于心中贮藏诗意的沉醉,生发种种感悟。
用河流与码头紧密相依的关系,形象生动地展示了我们与民俗节日的关系。
19. ①这四个节日分别代表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这四段文字照应第一自然段。
②这四个季节最能代表具有农耕传统国度人们的美好愿望,对丰收的渴望与喜悦,对爱情和亲情的追求。
20. ①民俗节日呈现区域和轮廓,使生活充满节奏和韵律。
②民俗节日使日子变得生动和温暖,充满情感和韵致。
③民俗节日负载灵魂的喜悦和哀伤,使生活充满诗意。
④民俗节日是铸造民族精神和文化的基因,使人产生集体认同感和历史归属感。
⑤民俗节日为人生旅途提供栖息空间,让心灵得到安适和从容。
【解析】【16题详解】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及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
此类题主要考查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生僻字的字音和字形,多音字要依照“据义定音,音随义转”的特点,区分一般词语与专用词语的读音、词性辨别读音等。
A.“耳熟能祥”应为“耳熟能详”。
B.“憩息”的“憩”读qì。
C.字音与字形全都正确。
D.“思维”的“维”读wéi。
故选C。
【17题详解】此题综合考查学生鉴赏散文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结构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
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A.“从而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分析错误,文章开头有“一年的日子,是一条长长的河流”,开头部分描写春夏秋冬的水上风光是为了引起下文对一年中美好日子的叙写。
B.“意在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分析错误,童年夏夜表姐和邻居的姐妹们指点牵牛织女星,是对“乞巧节”美好寓意的期待和向往。
C. “象征我国民俗节日历史悠久”分析错误,列举“大榕树”意在表现传统节日在形成和流传的过程中,又渐次衍生出更为丰富的内容。
DE分析正确。
故选DE。
【18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鉴赏标题的语句并把握文章标题作用的能力。
鉴赏语句先要靠句子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再分析这一手法是如何运用的,然后概括这样运用表达了怎样的效果。
文章标题的一般性作用: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总结文章内容,点名主旨(突出)主题;形式新颖,吸引读者;反映人物情感的变化等,然后再结合着文章具体内容来分析标题的作用。
在理解标题本意的基础上,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还有比喻义、象征义、深层义、双关义等。
在作用方面,可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主题等角度作答。
题目“岁月河流上的码头”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文本将一年的日子比喻为一条长长的河流,以“河流”喻岁月、“码头”喻民俗节日。
文章以此为标题,形象生动地展示了民俗节日与我们的关系;为疲惫的人们提供心灵憩息与情感交流的场所。
【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探究文章结构的基本能力。
根据文本阅读,把握文章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探究文章的结构,理解文章结构安排的意图和作用。
在众多的民俗节日中,作者只选取“二月二”“七夕节”“重阳节”“腊八节”这四个节日,从结构上说,第一自然段写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这几个节日照应了第一自然段的四个季节。
从内容上说,“它们的起源,都和土地、农耕时代的生活、先民朴素的梦想有关。
”这几个节日都是紧扣农耕生活和爱情亲情内容来写,所以这四个季节最能代表具有农耕传统国度人们的美好愿望。
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基本能力。
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首先划定答题区间,然后提取有效信息,删除庞杂信息,对筛选出来的信息源进行归纳。
注意答案要周详、全面,忠于原文。
本题要求分条说说民俗节日在我们生活中的意义。
解答本题不能对每一个民俗节日的意义进行罗列,而是概括其共同的意义。
分析可知,这些民俗节日,承载了人们对生产生活(人们对富裕生活的向往);对爱情幸福的追求;对乡土亲情的思念(思念亲人,传递亲情);对先辈和神灵的感恩(庆祝丰收,感谢上苍)的美好愿望;铸造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的基因,产生集体的身份认同和共同的历史归属感。
【点睛】标题的作用可从下面几个方面考虑:(1)内容:概括主要内容。
很多文题是对文章所叙之事的概括,抓住了这样的文题也就抓住了文章的中心事件。
(2)主旨:与主旨(中心)的关系(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文题直接揭示或形象暗示了文章的主旨,有的文题含蓄地传达着作者的思想感情。
(3)人物:与人物的关系(表明作品主要人物,表现人物性格、表明作者的情感与态度、作者情感的触发点)、表明写作对象。
有的以人或物作为文题的文章,其题目里指出的人或物就是文章的写作对象。
(4)标题本身就是行文线索的。
(5)兴趣: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生动形象、新颖含蓄、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引起阅读兴趣。